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百裏穿洞顯神威:「斯拉姆」飛彈

2024-02-12軍事

在1991年海灣戰爭的一次戰鬥中,美國一架A-6E「入侵者」重型攻擊機和另一架A-7E「海盜」輕型攻擊機,奉命從位於紅海的「甘迺迪」號航空母艦上起飛,去轟炸伊拉克一座水力發電站。當A-6E「入侵者」飛機飛到距離目標100公裏處,發射了一枚「斯拉姆」空對地飛彈,隨後由A-7E「海盜」又發射一枚「斯拉姆」,仍由A-7E「海盜」遙控,這一枚「斯拉姆」從第一枚「斯拉姆」所擊穿的彈孔中飛進去,徹底摧毀了水力發電站的內部裝置。過去古戰場中曾有「百步穿楊」之說,「斯拉姆」首次亮相就創造了「百裏穿洞」的現代神話,引起了世界軍事家們的關註。

「斯拉姆」飛彈是美國麥道公司在「魚叉」空對艦飛彈的基礎上進行改型而研制出來的。這種飛彈既可攻擊海上目標,如海上艦艇以及近海石油平台等,也可攻擊陸上目標。研制這種飛彈耗資6000萬美元,歷時3年之久。於1989年6月在太平洋飛彈試驗中心靶場首次試驗即獲成功。

「斯拉姆」制導和控制元件包括:紅外成像尋的導引頭;慣性制導系統;數據傳輸裝置;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接收機;自動駕駛儀和無線電高度表。「斯拉姆」飛彈采用慣性+GPS+紅外成像尋的制導方式。

所謂紅外成像尋的制導,是新一代紅外制導技術。紅外成像尋的器一般由紅外網路攝影機、影像處理電路、影像辨識電路、跟蹤處理器和網路攝影機跟蹤系統等部份組成。發射飛彈前,首先由發射控制站(如在飛機上)搜尋、捕獲要攻擊的目標,一旦目標的位置被確定,立即引導飛彈上的尋的器跟蹤並釘選此目標。飛彈被發射後,彈上網路攝影機攝取目標的紅外影像並進行預處理,得到數位化目標影像。經影像處理和影像辨識,區分出目標、背景資訊,辨識出要攻擊的目標並抑制假目標。跟蹤處理器形成的跟蹤視窗的中心按預定的跟蹤方式跟蹤目標影像,並把誤差訊號送到網路攝影機跟蹤系統,控制紅外網路攝影機繼續瞄準目標,同時向飛彈的控制系統發出導引指令資訊,使飛彈飛向選定的目標。因此,這是一種「發射後不用管」的制導方式。

「斯拉姆」空對地飛彈的突出優點是制導系統有很強的抗紅外幹擾的能力;靈敏度和空間分辨率較高;與可見光成像相比,紅外線能較易穿透霧、煙,其探測距離可達3~6倍;命中精度高,能辨識目標型別和攻擊目標的要害部位。它可以在白天、黑夜以及雲霧等惡劣氣象條件下工作。它能發現和跟蹤已停止行駛數小時的地面坦克和其他目標,對隱蔽或偽裝目標的辨識能力也很強。一旦攻擊的目標被導引頭發現,「斯拉姆」就直取目標的要害,置目標於死地。

「斯拉姆」潛空飛彈是在潛望鏡狀態下發射,用來對付反潛直升機和巡邏機,「斯拉姆」空對地飛彈的聞名,並不只在於它「身大力不虧」的戰鬥威力,而更令人矚目的在於它的制導系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