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中國第一」被重金翻拍,卻被罵除特效一無是處?網友:國產完勝

2024-04-03影視

說好的【三體】第二篇要來了。

這次主要不是介紹原著,因為劉慈欣的【地球往事】三部曲從走紅到今天,大家已經不陌生,各種深度解析也隨處可見;

也不是專門評價網飛改編版,因為結論淺顯清晰:這是一部7分左右的作品,沒有太驚艷,但也不妨一看。

而是想專門聊一聊:

爭議。

這其實是整個事件中最有意思的部份,甚至精彩程度已經超過了劇情本身。

為什麽網飛版【三體】在海內外的反響會產生如此巨大的分歧?

又為什麽國內網友和部份原著黨會對這次改編如此憤憤不平?

【三體】在今天,已經不止於科幻和影視。

它已經成為一場重要的文化事件,是不同社會心理的交鋒。

網飛【三體】在海外的評價怎樣?

IMDb7.8,爛番茄新鮮度78%,總體上還不錯。


而實際情況,比我們想象的更火爆一些。

Netflix上線一周,成為英語劇集播放量第二名,已在93個國家和地區進入十強。

劇集推動了圖書市場。

據【綜藝】雜誌報道,【三體】登頂亞馬遜科幻類圖書銷量榜首,劉慈欣的其他小說、劇中出現的美國70年代環保紀實作品【寂靜的春天】共同包攬了前七名。

許多人在談論網飛【三體】時,都會提到這是一次迎合西方觀眾的改編。

確切說,是迎合了 通俗化、大眾化的口味。

海外資深的科幻迷,並沒有一水的好評。

許多人也指出了不足。

比如,一個打了8 分的高贊好評認為。

「如果把尊重原著的標準擴大為保留核心情節,那網飛版算還原度高。只是敘事節奏太匆忙,影響了部份核心事件的沈浸感。」

一位打6分的觀眾則表示,【三體】是高級爆米花,但也僅限於此。

亮點是葉文潔的人物塑造精彩,演員能將暗黑心理和緊張感詮釋準確。

但群戲過於粗糙,比如老王這個警察角色,貌似刻畫蠻用心,但對主線劇情毫無推進。

一位打了4分的網友表示:

「我從來不是那種頑固的原著黨,但我必須要說【三體】小說很好,而這部劇不是。他們一定太討厭第一部了,以至於要將 60-70%的劇情都濃縮在前三集!」

還有評價更差的網友:

「【權遊】制片人怎麽能在娛樂圈混的?我真接受不了。人物發展,零。西方視角改編?幼稚、愚蠢、尬到極點。怎麽可以把一部如此獨特、偉大的科幻小說,改成這麽無腦的好萊塢垃圾。」

這部份的網友,不乏閱讀過【三體】的讀者。

他們能夠直觀地感受到原著的「深」,和劇集的「淺」。

因而產生了落差感。

但在更多的,對科幻沒有特定偏好、更沒讀過原著的的普通觀眾而言,網飛版【三體】是一部流暢又新鮮的美劇,這也是它能迅速走紅的原因。

所以,網飛版【三體】實際上是一個 「上層路線」和「下沈路線」 的問題。

要達到最好的流量,最立竿見影的效果,目前的版本成功了。

而要達到「完全忠於原著」呢?

那顯然會吃力不討好。

不要說美國觀眾能不能接受。

難道中國人,一開始就能完全接受【三體】的深刻嗎?

想想看。

從2006年開始在【科幻世界】上連載。

2010年【地球往事】第一部正式出版。

2011年獲得星雲獎。

2019年【流浪地球】獲得春節檔票房冠軍,讓劉慈欣的小說進一步普及開來……

從科幻圈子內的翹楚,到流行的大眾讀物,【三體】也走過了十多年的歷程。

哪怕到了今天,依然有許多網友對書中智子(量子纏結)、宇宙放射線感到雲裏霧裏,因為其中涉及到高中物理學以上的知識。

大家對於【三體】的接受。

也是基於,我們有了提前十多年的「預習時間」。

Sir理解無論國內國外原著黨們對網飛【三體】的失望。

但話又說回來。

表現得苛刻的,還不是原著黨,恰恰是不太在乎原著的那些網友們。

在他們的討論中。

核心並不是原著與改編的問題,而是一場中與西的較量。

在很多評論中你能看到一個說法:

「網飛就是不懂中國文化。」

這句話的確沒問題。

但我們如果要仔細問:

【三體】中的「中國文化」究竟是什麽?

你又會發現,小說中除了角色是中國人,幾乎沒有什麽顯性的中國元素——行動是全球部署的,場景是宇宙太空的,時間是在未來幾百年的。

就像【流浪地球】中。

地下城裏打麻將、下火鍋,抖音的「海草舞」,全是電影為了凸顯中國氛圍加入的,劉慈欣的小說裏通通都沒寫。

而且如果一定要說「中國元素」。

網飛版不見得少,而且可能還更多。

無論是開場的「特殊年代」,還是遊戲中不同的朝代,都還原得還不錯。(這部份的導演是曾國祥)

那麽,大家口中反復提到,網飛又沒有get到的「中國文化」,究竟指的是什麽呢?

在Sir看來,這不是功夫、熊貓、花木蘭一類的符號。

而是一種心態。

一種中國人特有的問題意識。

概括起來說,就是 壓迫感 。

你在讀【三體】時,有沒有一種心神被某種強大力量攫取住,甚至放下書本仍然冥思苦想、喘不過氣來的感覺?

這種壓迫感。

一則來自於劉慈欣構造的科幻設定。

類似於奧數題對學渣的壓迫。

二則來自宇宙尺度。

它突然把你從熟悉的社會拽出來,放到宇宙上,讓你感覺自己好像只是一顆彈丸上的蟲蟻,對人生的縹緲發出喟嘆。

但更深層的,是 生存還是滅亡的壓迫感

【三體】能夠出圈,除了本身科幻想象力的精彩之外,更來自於它暗合了某種集體無意識。

書中的主要情節。

總的來說就是,人類在地球外發現了另一種文明,進而引發一場沒有底線的賽局,還有生死時速的科技競賽。

這與中國的近現代史有著微妙的關系。(無論劉慈欣有意無意)

我們習慣著說「落後就要挨打」。

我們把「賽先生」推至最崇高的地位,認為科技、實業才是救亡的根本。

更關鍵的是, 救亡、圖存,仍然被看做一個問題。

這就導致了對科幻的分歧。

美國觀眾更註重「幻」的部份,如同動畫【愛當機】那樣,不同的口味和主題。

甚至也可以像獲得奧斯卡的【瞬息全宇宙】,怪誕又無厘頭。

像是一個放學後沒有作業的小學生,並不緊迫地隨意玩耍。

但中國觀眾似乎更有追趕意識,有一種必須要補作業的緊迫感。

這既來自於國產科幻的薄弱。

也來自於整體的社會氛圍,加速、緊迫、超越,好像一直都是主題——從過去的「多快好省」,到改革開放後「時間就是生命」的深圳精神,再到「卡脖子」後時刻尋求「彎道超車」的機會。

結果就是,科技和科幻,被放到最優先、最具有正當性的地位。

一個顯現的例子是。

去年春節檔【滿江紅】票房逆襲【流浪地球2】,結果卻招來口碑崩盤。

其實這部電影上映之初反響頗為不錯,不少觀眾認為老謀子做到了雅俗共賞,趣味性和觀賞性都適合春節檔。

但後來的負評變成了:

「劇本殺」、「古裝軍體操」、「詩詞朗誦大會」。

這些評價都指向的是——沒有技術含量。

這樣的電影超越了有科技含量的【流浪地球2】,仿佛就是宣判了國產科幻的死刑。

試想看。

【滿江紅】如果是今年上映,它的票房是超越了【熱辣滾燙】,還會招致那麽多的差評嗎?

正是因為科技與科幻的刻不容緩。

才讓【滿江紅】的超車,變成了僭越——國產古裝,有什麽資格擠到國產科幻的前面?

說回【三體】。

它的壓迫感,很大程度上還來自於 人與人的壓迫

所謂的「黑暗森林」,類似於霍布斯提出的自然狀態,「所有人對所有人的戰爭」。

他人即地獄,對他人的恐懼與提防,在心頭揮之不去。

這種經驗,來自於生活。

不用說得太深刻,就連親近的家人之間,也有一種緊繃的關系,多少年輕人都在抱怨著回家被七大姑八大姨催婚催生。

也來自於歷史記憶。

【三體】原著第一部裏,也是網飛版開頭的一幕裏,那種彼此互害的情形,讓人心有余悸。

進而引發對人這個物種的悲觀和絕望。

由此推動了整個故事。

劉宇昆(【三體】英文版譯者)研究這部小說混亂的時間軸,找到了他心目中故事的自然開端:一個觸發了接下來星際沖突的痛苦時刻。 他建議把隱藏在故事中部的歷史倒敘拉出來,變成小說的開頭。

劉慈欣對劉宇昆的建議立即表示了同意:「我當初正是這麽想的!」

更可怕的是。

一切動蕩平息後,仍無法從中學會教訓的:

「沒有人會懺悔」。

這成了壓垮葉文潔的最後一根稻草。

但國外的觀眾,可能很難去感受,中國讀者在【三體】中體會到的壓迫感。

這不僅是意願問題。

也在於,沒有那種社會經歷和文化氛圍,你無法被那樣的問題深刻觸動。

這就如同是。

為什麽那種苦情劇現在不火了?

因為在過去,有很大一部份被困在家裏、忍受婆媳關系的女性,需要在這樣的劇裏找到共鳴。

但現在的觀眾,已經越來越不感冒了。

他們寧願去看甜寵、大女主、年下奶狗。

沒有那樣的苦大仇深,想要徹底去理解苦情劇的共鳴點,顯然不太現實。

就像原著中的一大矛盾。

是「聖母」。

還是要為了生存放棄底線。

在小說裏,劉慈欣更傾向的態度是——生存大於一切,保留人類文明火種,比當下的生命損耗更重要。

但改編,難道就要百分百順從作者的想法,不能保留獨立的懷疑、批判的思考嗎?

當很多人說「網飛看不懂【三體】的中式思維」。

他們在意的並不是那些獨特的、民族的、傳統的文化元素,有沒有被完整地、真實地理解。

其實不少人對網飛版的不滿。

表面上是因為魔改。

但更隱秘的一層,是一種宣泄和埋怨——你們承平日久,不緊不慢,怎能了解寶寶心頭的苦。

網飛【三體】,無疑只是一個輕量化的作品。

它沒能完全背負中國大眾心頭的那些「負重」。

在他們看來,【三體】是關於人類的共同困境。

「共同努力解決劇中問題的這群人看上去像是來自全世界,對故事的本質非常重要。會有一名美國人參與其中,有中國出生的華人,也有海外出生的華人,有來自西南亞的人,有來自拉丁南美洲的人。擴大角色背景範圍對我們來說有根本意義。」

2015年,劉慈欣獲得雨果獎,這是亞洲作家首次在世界科幻文學屆登堂入室。

大家奔走相告,認為那是贏麻了的文化輸出。

但其實呢?

當時的【三體】原著距離文化影響力,還有太長的距離。

今天,網飛【三體】爆了。

演葉文潔、斷手女孩、程心的華人演員們,以成熟的演技說服了觀眾。

而當初不明覺厲的【三體】,正卸下晦澀難懂的神秘面紗,以一種更平胡、更包容的姿態,真正地走向了世界。

中國故事出海,最大的障礙不是語言隔閡。

而是一種混合了復雜心態的潔癖。

然而絕對崇高,完美無瑕的人物形象,並不存在於真實世界。

就像【三體】給人的感覺再冷酷,再絕望。

但劉慈欣卻總是變換著說法,提醒我們:

科幻小說的任務,只是列出關於人類未來的種種可能。

它們中有的樂觀,有的悲觀;有的暗黑,有的溫暖。

但其實,人類的未來,沒有什麽正確答案。

有時候,放棄對唯一正確答案的執著,尊重嬌弱但絢爛無比的花朵,也是人類文明生生不息的理由。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