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軍事

為什麽南京保衛戰失敗了,武漢會戰卻打得不錯?

2024-04-03軍事

時殊事異,武漢會戰比南京保衛戰打得好,主要有四方面原因:南京保衛戰是倉促應戰,而武漢會戰則是準備充分的積極應戰;南京和武漢地理環境、補給線的差異;南京保衛戰和武漢會戰時,民心士氣的不同;戰爭策略的不同。

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當時的詳細情況。

第一,南京保衛戰倉促應戰,武漢會戰準備充分。

淞滬會戰結束後,很多部隊損失慘重,來不及補充,就參加了南京保衛戰,日軍也迅速尾隨而至,中間根本就沒有休整準備的時間。南京離上海太近,上海失守後,兩地之間幾乎沒有多少緩沖地帶。當時整體防線比較混亂,各部隊純屬倉促應戰。

比如,精銳部隊88師、87師、74軍,在上海一帶作戰時犧牲很大,缺額很多,來不及補充。當時的74軍軍長俞濟時去見蔣介石,報告部隊已打殘破,急需整訓,蔣介石不但沒有批準,而且決定讓74軍加入南京保衛戰序列。

除此之外,之前上海到南京之間花重金打造的幾道防禦工事,由於倉促撤退,很多人爭先恐後的逃命,拿著防禦工事鑰匙的人不待交接就跑了,致使很多防禦工事成了擺設,軍隊沒有牢固的防禦工事,潰敗之軍很難阻擋後面的得勝之師。

武漢會戰則不同,在武漢會戰這之前,由於正面戰場上台兒莊大捷以及徐州會戰成功撤退,大部份軍隊保存了下來,也遲滯了侵華日軍向武漢進攻的時間,有充足的時間準備,原先各參戰部隊,也得到休整和補充,重新恢復戰鬥力。

有了這幾個月的準備,武漢周邊配置了大量精銳的軍隊,並不斷派遣空軍轟炸長江敵艦,遲滯敵人;加強了沿江防務,增添和修繕了各處要塞和封鎖線;組織了地方保安團隊,成立了商會、工會等各種社會組織,以維持社會各界秩序;動員和武裝了武漢民眾,增強了防衛力量。

參加武漢會戰的中國軍隊有一百多個師,投入到作戰的飛機大約200架,投入作戰的艦艇達30多艘,總兵力更是高達100多萬人,幾乎調集了當時的所有精銳部隊,陣容十分強大。

比如,南潯路方向吳奇偉指揮的王敬久、俞濟時、歐震、葉肇等各軍;薛嶽親自指揮的黃維、李玉堂、王陵基等部;陽新河以南的盧漢滇軍、湯恩伯部;除此之外還有關麟征、李仙洲、李延年、劉汝明、孫連仲、宋希濂、張自忠等部,光聽這些人的名字,就知道軍隊陣容是很強大的,部隊都是精銳之師,將領都是善戰之將。

武漢會戰前,各種準備都比較充分,比南京保衛戰時混亂的局面形成天壤之別,這也是武漢會戰打得不錯的關鍵所在。

第二,地理環境和補給線不同。

南京周圍天險比較少,大部份是平坦地帶,就算有山,也不是險要之地,這種地形不利於防守。滬寧杭地區發達,公路網設施完備,交通便利,敵人的機械化部隊可以快速開進,坦克可以橫沖直撞,這有利於裝備優良的敵人而不利於弱勢的我軍。

南京緊靠長江,離太平洋比較近,江面開闊,水比較深,敵人軍艦可以直接進行炮火支援,也可以直接從長江上坐船進行沿江登陸作戰,而我們的抗戰軍隊不僅需要面對尾隨而至的侵略軍,還要時刻註意江面上的威脅。

在補給方面,南京地處長江尾,離敵人大本營比較近,敵人補給線短,可以直接從本土進行補給。敵人占領地盤比較少,再加上還沒來得及組織有序敵後抵抗力量,敵人不用多少兵力守衛已占土地,敵軍主力部隊大部份都可以集中兵力進行作戰,戰鬥力比較強悍。

武漢會戰時情況就不同了,武漢四周地形復雜,東北面有大別山脈,東南有幕阜山,像鯉魚山、筆架山、萬家嶺、棺材山等險關要隘,都可以成為阻擊和伏擊敵人的良好陣地。

比如,萬家嶺大捷,就是敵人106松浦師團在崇山峻嶺中穿插迷路,被我軍發現後圍攻,差點全軍覆沒,師團長也差點被俘。

由於山地復雜,遲滯了敵人汽車、坦克的推進速度,而以步行為主的我軍,受影響程度相對比較小。戰場上誰贏得了時間,誰就贏得了先機,遲滯敵人的速度,意味著增加了我軍布防的時間。

相比於於南京,武漢位於中華腹地、長江中遊,有利於軍隊支援、部隊補給,於我而言補給線縮短,有利於前線戰場。於敵而言,補給線增加,長江沿線沒有順江鐵路,不利於軍隊和軍需物資的運輸。長江中遊相比於平坦開闊水流平緩的長江下遊,江面明顯變窄,水流情況也相對復雜,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敵人推進。

除此之外,隨著補給線的增加,侵占地盤的擴大,侵華日軍不得不派遣部份兵力守衛占領的地方,這使得敵人的機動兵力越來越少,可直接用於進攻的軍隊占比也在不斷下降。

此消彼長,武漢會戰時已經不同於南京保衛戰,時殊事異,武漢會戰與南京保衛戰相比,的確打得不錯。

第三,人心不同,士氣不同。

南京保衛戰時,剛經歷過淞滬會戰的失敗,大部份精銳投進去,仍然遭到失敗,讓人感到失望,北方的太原保衛戰,也以失敗告終,全國正面戰場上,還沒有一場勝利,節節敗退,全國民眾軍心都籠罩在一片陰雲之下。

而武漢會戰前,在正面戰場上取得了台兒莊大捷,籠罩在人們心裏的陰雲一掃而光,抗戰信心倍增,之後的徐州會戰,又在侵華日軍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成功完成了大撤回,保存了有生力量。武漢會戰前的勝利和成功,讓民眾重新燃起了勝利的信心,士兵有了戰勝敵人的信念,士氣大振。

第四,戰爭策略的不同。

淞滬會戰失敗後,侵華日軍大軍壓境,敵人精銳之師長驅直入,而我撤退之軍還沒有站穩腳跟,關於南京是戰是守,統戰部內部也意見不一,遲遲未下結論。後來決定守衛南京,唐生智信誓旦旦與南京共存亡,為了表達共存亡決心,封堵城門,老百姓等也沒有及時撤退。

然而,南京保衛戰沒有打幾天,由於戰局惡化,又決定撤退,可是撤退的準備工作又沒有做足,再加上唐生智提前離開南京,造成南京群龍無首,就連撤退的命令很多部隊也沒有收到,更沒有有序組織部隊進行掩護和有序撤退,南京頓時陷入一片混亂之中。

再加上之前為了全力守衛南京,封堵城門,致使撤退道路不暢,軍隊、潰兵和群眾相互擁擠,訊息閉塞交通不暢。撤退相當倉促混亂,甚至連敵人進展到哪裏了都不知道,有的甚至撞向敵人,遭到敵人攻擊。

南京保衛戰的倉促、戰略政策的搖擺,使南京保衛戰損失慘重,百姓大量聚集南京城沒有疏散,結果瘋狂無人性的侵略者進行了南京大屠殺,30多萬手無寸鐵的百姓和部份放下武器的軍人慘遭屠戮。

武漢會戰相對從容不迫,經過談論制定了「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的正確戰略方針。相比於在武漢作戰,武漢周圍的河流湖泊以及山地要塞,更適合防禦作戰,是用我之長擊敵之短。

在圍繞著「守武漢而不戰於武漢」的大戰略方針,在武漢周圍戰略要地布防,進行了馬當要塞保衛戰、貴池青陽阻擊戰、長江布雷戰、南潯會戰、贛北之役、萬家嶺戰役、陽新半壁山阻擊戰、田家鎮保衛戰、黃鄂要塞守衛戰等。眾多防線利用地形的節節抵抗,不僅最大程度打擊侵略軍,而且遲滯了侵略軍推進的速度。

除此之外,空軍也在武漢會戰中積極參戰,沈重打擊了侵略軍空軍氣焰,支持了陸軍作戰。

武漢會戰從1938年6月11日,日軍進攻安慶時起,到10月25日中國軍隊撤出武漢為止,歷時長達4個半月。在這4個半月的時間裏,國家從容不迫的完成了部隊的轉移,完成了工廠裝置和物資的大轉移,為日後堅持長期抗戰提供了支持。

在武漢會戰中,嚴重消耗了侵華日軍的軍事力量,沈重打擊了侵略軍囂張的氣焰,尤其是萬家嶺戰役等,侵華日軍幾乎全軍覆沒。

武漢會戰對侵略軍的打擊,使其無力繼續進行大規模戰役,徹底打破了侵略軍「速戰速決」滅亡中國的陰謀,從此以後,中國抗日戰爭進入戰略相持階段,武漢會戰也成了全面抗日戰爭時期的重要轉折點。

武漢會戰期間對百姓的宣傳和動員,使群眾更加明白抗戰的意義,民眾進一步覺醒,支持抗戰。比如,當時武漢會戰捐款時,各行各業人士都爭先恐後為抗戰出力,甚至連乞丐也捐出自己的討飯錢,讓人動容。

如果說南京保衛戰是一場兵臨城下、手足無措時的倉惶不得已,那武漢會戰就是從容不迫、有秩序的成功抵抗戰役。

對此,大家認為呢?歡迎大家積極交流,發表自己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