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人中之傑,詞中之龍」辛棄疾:立一誌,忠一生

2024-04-17國風

提起大宋,世人都知道那是一個人才輩出的朝代。

前有蘇軾「一蓑煙雨任平生」的雄渾豁達,後有李清照「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的清新婉約。

然而,在眾多的佼佼者中,有一個人卻與眾不同。

他允文允武,「眾裏尋他千百度」是他的文人浪漫;「氣吞萬裏如虎」的他的武人豪邁;「男兒到死心如鐵」是他堅守的誌向。

著名史學家鄧廣銘曾稱贊他是「一個具有高度愛國主義精神的鬥士,一個有良心、有才幹的地方官、一個豪情萬丈的愛國詞人。」

他就是南宋第一猛將,人稱「詞中之龍」的辛棄疾。

辛棄疾一生以報國雪恥為誌,以馳騁疆場為榮,但卻生不逢時,儒冠誤身,最後郁郁而終。

雖一生不得誌,但才華傳千古。

千百年來,他的詞作一直受到世人的追捧和稱贊;他赤膽忠誠的英雄氣概,始終在歷史流傳中,經久不衰。

1

鮮衣怒馬,立誌報國

宋高宗紹興十年,辛棄疾出生於金人統治地山東濟南。

辛棄疾年幼喪父,由祖父辛贊撫養長大。辛贊在靖康之難後,為了保全族人性命,被迫在金朝做官。

他對辛棄疾給予厚望,取名「棄疾」,是希望他能繼承辛家家譜,棄國家之疾,復中原山河。

兒時的辛棄疾讀書、寫字甚至研讀兵法,樣樣優異,更為重要的是,收復失地的信念,融進了他的血液裏。在祖父的影響下,他自小就立下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誌向。

1161年,完顏亮率軍南侵,金朝疆域內兵力空虛。22歲的辛棄疾便在濟南山區,組織兩千名義士,開始反金鬥爭。隨後,他率部歸順耿京,任軍中掌書記。

在此期間,他的朋友義端,趁其不備偷走了帥印,欲投金軍邀賞。

辛棄疾得知此事後,立即飛馬上身,在義端還沒到到金營前,就已將其斬落馬下,拿回帥印。

此事後,耿京對辛棄疾委以重任,兩人誌同道合,情同兄弟。辛棄疾建議耿京,聯合南宋朝廷一起抗金,耿京欣然答應。

紹興三十二年,辛棄疾奉表歸宋,受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的接見,並被授予右承務郎職位。

辛棄疾出色完成任務後,快馬加鞭想將這個喜訊告訴耿京。然而等他回到城中才知道,大帥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此人已投奔金朝。

辛棄疾當即拍案而起,帶領50人夜襲金軍營地,在幾萬人的搏鬥中,生擒張安國,押其押回建康城,斬首示眾。

辛棄疾此舉,震破金人肝膽,壯大宋人聲威,他的「戰神」之名從此遠揚,而這一年他才年僅23歲。

隨著叛徒張安國叛逃一事落下帷幕,辛棄疾心中百感交集。他為耿京的死哀悼,也為義軍曾經的輝煌感到惋惜。

也就是在這一年,辛棄疾正式成為南宋朝廷的一員。

鮮衣怒馬,立誌報國。

每個時代都會有一群年輕人,在國家分裂之際,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勇敢匡扶山河,用自己的智慧拯救國家。

縱然戰場兇險,生死無常,但一顆報國之心永遠沸騰,不曾停歇。

司馬遷曾說:「常思奮不顧身,而殉國家之急。」

人這一生,為理想而奮鬥,才不算辜負自己,如果能報效國家,那便是人生最驕傲的成就。

2

以筆代劍,不忘初心

李白曾說:「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裏。」

23歲的辛棄疾也正如大鵬一樣,懷揣著收復失地的夢想,準備在戰場上建功立業。

然而,天不遂人願,一心想要帶兵打仗,收復中原的辛棄疾,並沒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他被授予江陰簽判的文職,在此後六年的時間裏,都只是一些招撫流亡,訓練民兵的差事。

辛棄疾不願就此蹉跎歲月,1170年,31歲的辛棄疾向宋孝宗獻上【九義】、【美芹十論】等軍事論著。

但南宋的朝廷,求和派占上風,盡管辛棄疾滿懷報國熱情,寫下了許內送流量備援容錯機制戰的建議書,卻均都石沈大海,杳無音信。

辛棄疾在無奈和失落中,只能在地方任職上有所作為。

他平定了江西茶寇之患,建立了飛虎軍,抓獲多地盜賊,使湖湘地區恢復穩定。

閑官10年,並沒有磨平辛棄疾的棱角,他的飛虎隊日漸壯大。然而,正當他準備等時機成熟,將這支隊伍歸入抗金大軍時,卻因監察禦史王藺彈劾而落職。

被罷官後,辛棄疾退隱到上饒新居居住,將新居取名為「稼軒」,自號「稼軒居士。」

習慣了金戈鐵馬的生活,悠閑安逸的日子,讓辛棄疾無所適從。

他眼看國事日非,自己卻無能為力,一腔愁緒無法排遣,只得將悲憤的心情,寄予詞章中。

1203年,辛棄疾完成了稼軒詞乙、丙、丁集的全部內容,【稼軒詞】從此誕生。

無論是帶兵打仗,亦或者舞文弄墨,辛棄疾都信手拈來。他既是馳騁疆域者,也是以筆代劍者。

曾經年少氣盛的他,建立義軍,追賊奪印,生擒叛將,開啟自己人生最璀璨華麗的開章。

可恨峨眉有人妒,小人饞君王。朝廷的主和茍安,讓鐵甲烈馬,威風凜凜的熱血男兒,與弓刀長劍、旌旗畫角就此別過。

20年的時間裏,他再未上過戰場。縱然是補天的經綸手,卻也只得閑飲酒,醉吟詩,仰天長嘆,感慨命運的無常。

「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縱然報國無門,但辛棄疾的誌向從未改變過。他自始至終都像一位枕戈待旦的將軍,隨時等候皇帝和前線的召喚。

董必武說:「逆水行舟用力撐,一片松勁退幹尋。」

人生的路,從不好走;英雄的夢,也很難圓。但辛棄疾的熱血從未冷卻,他在逆水行舟中,默默等待時機。

縱然半生起伏不定,年華已然老去,但錚錚鐵骨依然挺立,豪情壯誌依然尚存。

人這一輩子最重要的,不是為命運的不公而嘆惋,而是不忘初心,砥礪前行。

3

立下一誌,忠其一生

俗話說,立誌容易守誌難。

從古至今,有多少熱血男兒在遍體鱗傷後,放棄了當初的誌向。

但辛棄疾終其一生,都守誌不忘。

1204年,64歲的辛棄疾,終於等到了不是機會的機會。

主張北伐的權相韓侂胄,開始起用主戰派人士。一聽到召喚,辛棄疾不顧年邁和病痛,立即持馬上任。

這次能上陣殺敵,對於辛棄疾來說非常感慨,他等了這麽多年,終於可以重回戰場。

然而,讓他沒想到的是,他與韓侂胄在北伐抗金決策上,無法達到共識。而獨攬朝政的韓侂胄,便以各種名義將他屢次降職,無奈之下,辛棄疾只得主動辭職。

韓侂胄趕走辛棄疾後,貿然北伐,結果一敗塗地。他的政敵史彌遠借此,與主和派結成聯盟,以殺死韓侂胄作為與金人和談的條件,不久,韓侂胄被處死。

兵敗後,66歲的辛棄疾欲哭無淚,他再次登上北固亭,寫下了流傳千古的名篇【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裏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

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

可堪回首,佛貍祠下,一片神鴉社鼓。

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從青年時代殺進金營的「氣吞萬裏如虎」,到苦苦等待了幾十年之後的「廉頗老矣,」曾經豪邁熱血的辛棄疾,最終還是未能如願。

在南歸的40多年時間裏,辛棄疾有近20年的時間被賦閑在家,30多次的頻繁調動,造成他一生壯誌難酬,最後只徒留「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後名,可憐白發生」的悲涼遺憾。

1207年9月,辛棄疾在鉛山居所孤寂離世,在彌留之際,他仍用微弱的聲音喊著:「殺賊、殺賊……。」

生的壯烈,死的淒涼,這是命運對一生錚錚鐵骨,誌在「補天裂」的熱血男兒辛棄疾,最大的不公,而他的詞作卻在後世流傳千古,這也是命運對他最大的公平。

辛棄疾去世23年後,他被列為鉛山縣鄉賢十六人之一,朝廷加贈其為少師,謚號「忠敏」。

陸遊曾說:「壯心未與年俱老,死去猶能作鬼雄。」

真正厲害的人,一生都堅守自己的心誌,即使離世也壯心不改。

命運會磨練人的心誌,也會溫暖人的心懷。

一生堅守一誌,雖不得圓滿,也不留遺憾,因為人間值得。

4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曾用12個字稱贊辛棄疾:「德行高標,誠心盡力,忠國愛民」。

辛棄疾一生以報國為誌,以功業自許,卻命運多舛,壯誌難酬,但他始終沒有動搖恢復中原的信念。

曾經鮮衣怒馬,廝殺疆場,立下報國誓言;縱然際遇坎坷,也要執筆為劍,將心誌寄予詞中。

一生戎馬,一生少年,縱然終生不得誌,亦滿懷熱忱,始終關註著國家和民族的命運。

縱然歲月蹉跎了人生,但豪情壯誌至死不渝。

一個人,只有經歷過世事滄桑,才能明白人生的起落無常。

而評判一個人價值的,從來不是最後耀眼的成就,而是歷經磨難,依然為理想而奮鬥的精神。

辛棄疾之所以被後世景仰銘記,不只是因為他是「人中之傑,詞中之龍」,更重要的是,他為理想至死不休的真性情。

王國維曾在【人間詞話】中贊揚他:「英雄無淚,豪傑多情。」

辛棄疾是真英雄,也是真豪傑,他的個人魅力,讓他成為南宋不朽的傳奇,其忠勇精神一直影響至今。

歷史向前發展,英雄永不落幕,熱血世代流傳。

作者 |幸運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