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VIC都買不到的「限量版」包,他們人手一支?

2024-04-29國風

從去年的某天開始,新中式的風刮起來直到今天都沒停。從原來小眾圈子的獨自美麗,到如今的全民狂歡,楊冪功不可沒。生日時的宋錦配翡翠,讓一群人血脈覺醒,掉入新中式的坑至今沒爬出來。

接下來的新中式連環刷屏,更是帶火了不少小眾中式品牌。

火速崛起的新中式熱潮,也讓「宇宙中心」曹縣迅速接住了這場潑天的富貴。馬面裙、旗袍、馬甲等傳統服飾經過日常化改良,讓曹縣的每一台縫紉機日夜不停歇。

新中式賽道卷而又卷後,到現在為止,已經細分到了「坎普新中式」「禪意新中式」「哥特新中式」等更為具體的種類。中國人這不就有了自己的Campcore、Quiet Luxury和Gothcore?

👈 從左往右分別為 👉

Le Fame 24SS、ZHUCHONGYUN 24SS、

M Essential 24SS

新中式的「新」,正在於它把傳統服飾和現代服裝融為一體的包容性。所以很多人認為,穿著立領對襟,背現代款的包也毫無違和感的畫面,只能出現在新中式身上。但其實,我們現在見過的很多包,都是古人背過的。

如果經常看古裝劇,一定會註意到,裏面的人物出遠門都是把所有家當拿一張包袱皮裹起來,背上就走。

【雲囊傳】劇照

誠然古人行李數量少,但他們在包上的講究程度可不低。早在甲骨文時期,就有關於「包」的文字。

「包」字演變過程

古人外出時,有各式各樣的包包款式可以選擇,這些包在設計和功能上都與現代的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山西忻州九原岡北朝壁墓中的挎包女性

【公劉】中的詩句「廼裹餱糧,於橐於囊」描述的就是攜帶幹糧準備遠行時將食物裝入包囊的場景。

到了先秦時期,人們解決了基礎的衣食住行,就開始琢磨如何提升生活體驗感。他們開始註意到身上攜帶物品不僅增加負重,還影響外觀。於是,一種名為「囊」的裝置被制作出來,用以容納鑰匙、手巾、印章、憑證等外出必需品,並系掛在腰間。慢慢地,這形成了一種習俗,並被稱為「佩囊之俗」。

漢代淺緣絹刺繡花草紋鏡袋 (新疆山普拉墓葬出土)

「佩囊」是中國古代使用最早、流行時間最長的包包,從先秦到明清時期從未退場。盡管名稱和樣式可能有所變化,但它一直是古時候人們外出時的必備物品。

【宣宗行樂圖】(局部)/【明】商喜繪

故宮博物館藏

到了北朝隋唐時期,女性地位大大提高,也需要常常出門交際。這個時候的包開始在女性市場發力。手提袋、背包、挎包等已經成為了當時女性身上常見的時尚單品。很大程度減少了外出攜帶東西不便感的同時,也更具裝飾效果。

1988年西安東郊韓森寨紅旗電機廠盛唐墓葬中出土的鼓目鷹鼻胡俑所攜帶的半圓包,正是這些年流行的手包模樣。

左:鼓目鷹鼻胡俑

右:Polène Numéro Dix

敦煌莫高窟第17窟北壁壁畫【近事女圖】中也有一只仿佛穿越過去的包,如果把它摳下來放到現在,也絲毫不違和,而且是很受歡迎的那種。「近事女」是指在家奉佛並受五戒的女子,而她身邊樹上懸掛的包,跟辦公室女孩人手一只的托特包有著異曲同工之處。

左:【近事女圖】局部

右:Goyard Saint Louis

2014年在陜西華陰市唐宋素墓出土的唐代挎包女俑,也是古代手袋潮流發展史上的一筆。圖中女俑手提的包袋呈菜籃子狀,很多現代設計中都能看到它的影子。

右:愛馬仕Picotin Lock 18

有時尚的地方,必然存在「奢侈品」的概念,在古代也是如此。

正如任何一種時尚單品的發展史,量變終會引起質變。普通的包作為人人都能擁有的實用型日常單品,已經不能滿足「老錢」們精益求精的生活標準了,於是在材質、設計、工藝方面都開始卷了起來,就像現在的高定,不一定要實穿,但一定要華麗亮相驚艷所有人。

刺繡荷包/ 故宮博物館藏

上過熱搜的這只古代高定包出土於南京江寧區將軍山明成化十年沐斌繼室夫人梅氏墓,是明代制的嵌寶石蓮紋金盒,也被稱為「嘎烏盒」。

【明】嵌寶石蓮紋金盒/ 南京市博物總館藏

古代女性出席佛教活動時經常會將它佩戴在胸前,可用來盛放香料或經文等佛教用品。金盒為金質材料打造,上面更是鑲嵌著各式各樣的寶石,精湛的制作工藝盡顯奢華。金盒側面以纏枝蓮紋為裝飾,盒底以如意雲紋為地紋,刻有梵文六字箴言,具有極高的宗教與藝術價值。

現收藏於觀復博物館的鏨花纏枝蓮龍紋帶鏈金盒也是出自明代。該金盒用多塊金片加以錘揲制成。金盒四周鑲嵌著紅、藍等各色寶石,盒面中心有一條龍遊走在蓮花之間,具有濃厚的佛教意味。金盒頂端穿孔,便於穿鏈攜掛。每個細節都設計得恰到好處,不裝東西的時候也是無比精致奢華的裝飾品。

【明】鏨花纏枝蓮龍紋帶鏈金盒/ 觀復博物館藏

大家都知道,現在買一些包需要配貨。但在古代,配的不是貨,是身份卡。

沒錯,包在古代不僅有著實質性的用途,更是身份的象征。

在漢朝,包包的普及率大振幅提升,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也大幅提升,不少商人在生活品質上開始向貴族靠攏。

為了凸顯地位,皇室親自出馬,特意為貴族打造了一款特供包,名為「綬囊」,主要用於盛放印章信件。綬囊通常被賞賜給戰場上的立功之臣。因此,在漢朝,擁有綬囊之人也享受高貴的身份。這是包第一次被用以凸顯人的身份地位。

漢畫像石上的漢代官吏

與綬囊同樣能顯示身份的包還有「笏囊」,也稱「笏袋」。「笏」即笏板,是官場用的簡易手寫板,【禮記】中記載「笏長2尺6寸,中寬3寸」,大臣們用它在上朝時用做「會議記錄」。古代官員原則上來說,一人僅用一只笏,但公務繁忙的官員則允許用幾個,幾個拿不下,就備一個袋子,這個袋子就是笏囊。

張九齡畫像 【江蘇揚州張氏族譜】

唐代張九齡為相時,因年老體弱,所以讓隨從背著笏囊,沒想到官員紛紛仿效,演變成一種時尚風潮。

【清】蔡襄畫像/ 中國國家美術館藏

紫荷也是唐朝官場上的高級包,【宋書•禮誌五】記載:「朝服肩上有紫生袷囊,綴之朝服外,俗呼曰紫荷。」與綬囊多用青色不同,高級笏囊多用紫色,所以古人稱之為「紫荷」。

再後來,包的樣式衍變成了「魚袋」,為官員佩戴的證明身份之物。在唐朝,三品以上官員佩戴金魚袋,五品以上佩戴銀魚袋,六品以下則無魚袋。

據【唐六典·符寶郎】中記載:「隨身魚符,所以明貴賤,應征召。」說明魚符在當時有著表明身份的用途,還被用在皇帝征召時。

【唐】左內率銅魚符/ 鹹陽市渭城區唐楊全節墓出土

從「佩囊之俗」到「何以致叩叩?香囊系肘後」,從純功能性物品到極盡巧思的飾物,在中國古文明的長河裏輕拾一縷關於包的歷史,就足以窺見流動的時尚史和不停前行的人文精神。東方美學源遠流長,從北朝到現在,包袋裏裝著生活的本質,也承載著1500多年的歷史縮影。

有人說:「新中式不是一種‘新’的時尚,而是埋藏的血脈終於覺醒。」時尚「包」史還在繼續進行,那下一個覺醒的會是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