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國風

烏雲寺的前世今生

2024-04-29國風

烏雲寺的前世今生

作者:陶家宗(湖北)

本文回顧了作者與好友遊玩、觀賞烏雲山的經歷,並介紹了烏雲寺的歷史和現狀。該寺是全省唯一供奉彌勒佛的寺廟,歷經興衰起落,現已成為旅遊景點。文章還描繪了烏雲山的自然美景和寺廟的建築風格,以及作者與友人的遊覽感受。

摘要由作者透過智慧技術生成

這一天,相約幾個好友一起遊玩、觀賞烏雲山,便寫下此文,既是對曾經過往的那段歷史一個傾情回顧,更是對這次郊遊於己又有了一個交待,並且推到百度平台。

位於縣城北,海拔400公尺的烏雲山頂南端。嘉慶乙酉(即1765)年寺右側石刻【烏雲山記】載,「古彌勒堂也」。據省民宗委介紹,屬全省唯一供奉彌勒佛的寺廟。彌勒佛為世尊釋迦牟尼佛繼任者,未來將在娑婆世界降生修道,因而也叫未來佛。依「每遇海外高人,接語亦多省悟」、「古彌勒堂也」、唐代是中國佛教鼎盛時代推測,該寺建成年代應不晚於唐。從地形地貌、廟基看,寺廟很小,許受制多,故載「遺址榛塞」。從古彌勒堂到道教,再到佛教,幾度興衰起落,數度損毀重建。據當地人回憶,建國初僅30平米。

下鄉期間來烏雲山觀光,環顧周遭,「會當臨絕頂,一覽眾山小」,用杜甫詩形容,恰如其分。九支山脈蜿蜒而去,提綱契領,收放自如;朗坤寰宇,天高雲淡,視野開闊。正如【烏雲山記】所言,「一峰獨出,上多峭石,左右懸巖,下視可悸。諸山羅立,出纖獻巧,一矚千裏,亦天下之奇觀也」。烏雲山生態優美,自然資源豐富,實為打造旅遊景區難得境地。

開發旅遊,雄心似火。1993年初我剛一擔任負責人,即組織縣直有關部辦委局領導考察烏雲山,介紹烏雲山作為旅遊區開發和烏雲寺作為重點配套龍頭景點打造的構想。大家群情湧躍,爭相發言,對這一願景給予高度評價。嗣後第一步,全力爭取烏雲寺作為宗教活動場所對外開放,只是這個過程太過於漫長。統戰部阻力很大不假,但不是主要的;縣政府辦宗教科阻力為主,但也並非決定性的,真正的阻力則是分管宗教科的政府辦某副主任。

焦點是:旅遊局無權管宗教,我亦強調因宗教是旅遊一個支系,開放烏雲寺是將其作為烏雲山旅遊區配套的重點景點工程打造,以期帶動旅遊區的整體開發;同意本人請求,但慈雲閣也應同時開放,我復又重申,旅遊局並非宗教管理部門,我只管作為旅遊景點配套工程的烏雲寺;其後,不分管的副縣長想管管不了,分管的常務副縣長遇事總推諉。歷時一年多,政府辦分管文秘的副主任張繼承實在看不慣這般的拖沓、推諉,極力從中翰旋、轉寰,無果後又央第三者幫忙,縣政府(1994)46號檔這才得以簽發。

在陳先德、石則禮等人的齊心努力下,於極度困境中緩步推進烏雲寺建設,陡峭難行的山坡建廟因陋就簡,相繼建成殿堂、彌勒佛塑像、聊房,面積達千平方。組織誦經,廣播電視宣傳,為是的擴大影響,吸引香客,以求捲動發展。……

船到碼頭車到站,退居二線,旅遊局單列,我也由此定居武漢。——應該說,所有的離開,都是攢夠了失望。

20多年後,突然接到好友羅開明微信,「特循著你的【青山不墨千秋畫,綠水無弦萬古琴】,月牙湖畔小住一晚,又參觀烏雲寺,感覺特爽」。而我這篇散文,則是夢遊烏雲山的應景揮灑。羅兄的微信,喚醒了被歲月早已抹去了的那段記憶。沙漏中時光走過了數十年,我竟再未踏足。如此說來,烏雲寺怎樣一幅情形,竟讓武漢的我這位仁兄「感覺特爽」?

很想一探究竟,邀約當年分管文秘的縣政府辦副主任張繼承和驢友、縣醫院主任醫師陸進明故地重遊。站在行進途中向雞鳴尖遠遠望去,傲立蒼穹的烏雲寺直插雲臂,在藍天白雲的襯映下正熠熠生輝。看來已一改零亂無序,昏暗錯落的昔日景象。

一條通往烏雲寺的寬闊大道早已修通,並不知情的我們只得沿著山間小道趕往。仰頭看去,整座建築渾然一體,氣勢博大恢宏,真的是大手筆。無怪乎,羅兄感覺特爽。

雖地形地貌所限,仙靈窟宅,飛檐鬥拱,依然雄渾偉岸。鵠峙鸞翔,高出雲表,高峻突兀。沿著大理石台階拾級而上,偌大的建築群徹底打碎了昔日小敲小打的原有格局,給你一個根本找不回那些曾經的滴滴點點。建造這等如此闊綽的下為大雄寶殿、上為彌勒堂大殿,每殿面積50平米開外,吃驚之余令我難以想象。這兒駐足時間最長,兩重大殿分別供奉著佛佗釋迦牟尼、未來彌勒佛。擡眼四望,幡旗、塑像令人眼花繚亂,室內兩側羅列的一座座佛像神態各異,姿態萬千。

看到彌勒佛笑容可掬的樣子,我就想起了歸元禪寺「開口便笑,笑天下可笑之人;大肚能容,容天下難容之事」的那幅對聯。腦中立時迸出了「善必昌,不昌,祖宗必有余殃,殃盡昌;惡必滅,不滅,祖宗必有余德,德盡滅」另一幅完全可作烏雲寺的對聯。第三重殿建在烏雲山頂端南側,面積最小,與下面兩重大殿呈縱向直列。依著極其陡峭的山形地貌,「倒八字」、「八字」台階廊道將三重殿堂緊密有序地聯結。為方便香客選擇殿堂上香,從下到上的左側陡坡上另又鋪設了人行大理石台階。出於安全、方便攀走考慮,台階兩側設定既可當扶手又起防護作用的鋼筋護欄。

這般景致,素有文學修養的張繼承以「色」飾辭,張口即來:橙黃色的墻體,紫砣色的琉璃瓦,青灰色的廊柱,潔白色的浮雲,蔚蘭色的天空,彰顯著佛寺威嚴。感嘆有加的陸進明不停地嘖嘖稱贊,「佛道清揚,肅穆莊嚴;不虛此行,難得的旅遊景點」。

作者簡介:陶家宗,湖北英山人,中共黨員,大專,網名偏隅、偏隅悠然,中國網路作家。獨自采編、撰寫、出版的書刊主要有【英山縣輕紡工業誌】。160多萬字的大型紀實文學【在時代的大彎弓下】,經長江日報報道後被多家媒體轉載。公務員,長期從事行政管理工作,歷任輕工業局、機構編制辦職員,外事僑務及旅遊局主要負責人等。退休後,筆耕不輟,主要從事散文、小說、報導文學、評論等創作,共計200余萬字。熱情謳歌普通人生活,融思想性、藝術性為一體,可讀性強,深受朗誦者喜愛。【這個世界我來過】(上下集)已由光明日報出版社正式出版。

轉載自【百度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