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天下 > 国风

「人中之杰,词中之龙」辛弃疾:立一志,忠一生

2024-04-17国风

提起大宋,世人都知道那是一个人才辈出的朝代。

前有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的雄浑豁达,后有李清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清新婉约。

然而,在众多的佼佼者中,有一个人却与众不同。

他允文允武,「众里寻他千百度」是他的文人浪漫;「气吞万里如虎」的他的武人豪迈;「男儿到死心如铁」是他坚守的志向。

著名史学家邓广铭曾称赞他是「一个具有高度爱国主义精神的斗士,一个有良心、有才干的地方官、一个豪情万丈的爱国词人。」

他就是南宋第一猛将,人称「词中之龙」的辛弃疾。

辛弃疾一生以报国雪耻为志,以驰骋疆场为荣,但却生不逢时,儒冠误身,最后郁郁而终。

虽一生不得志,但才华传千古。

千百年来,他的词作一直受到世人的追捧和称赞;他赤胆忠诚的英雄气概,始终在历史流传中,经久不衰。

1

鲜衣怒马,立志报国

宋高宗绍兴十年,辛弃疾出生于金人统治地山东济南。

辛弃疾年幼丧父,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辛赞在靖康之难后,为了保全族人性命,被迫在金朝做官。

他对辛弃疾给予厚望,取名「弃疾」,是希望他能继承辛家家谱,弃国家之疾,复中原山河。

儿时的辛弃疾读书、写字甚至研读兵法,样样优异,更为重要的是,收复失地的信念,融进了他的血液里。在祖父的影响下,他自小就立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

1161年,完颜亮率军南侵,金朝疆域内兵力空虚。22岁的辛弃疾便在济南山区,组织两千名义士,开始反金斗争。随后,他率部归顺耿京,任军中掌书记。

在此期间,他的朋友义端,趁其不备偷走了帅印,欲投金军邀赏。

辛弃疾得知此事后,立即飞马上身,在义端还没到到金营前,就已将其斩落马下,拿回帅印。

此事后,耿京对辛弃疾委以重任,两人志同道合,情同兄弟。辛弃疾建议耿京,联合南宋朝廷一起抗金,耿京欣然答应。

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奉表归宋,受到南宋皇帝宋高宗的接见,并被授予右承务郎职位。

辛弃疾出色完成任务后,快马加鞭想将这个喜讯告诉耿京。然而等他回到城中才知道,大帅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此人已投奔金朝。

辛弃疾当即拍案而起,带领50人夜袭金军营地,在几万人的搏斗中,生擒张安国,押其押回建康城,斩首示众。

辛弃疾此举,震破金人肝胆,壮大宋人声威,他的「战神」之名从此远扬,而这一年他才年仅23岁。

随着叛徒张安国叛逃一事落下帷幕,辛弃疾心中百感交集。他为耿京的死哀悼,也为义军曾经的辉煌感到惋惜。

也就是在这一年,辛弃疾正式成为南宋朝廷的一员。

鲜衣怒马,立志报国。

每个时代都会有一群年轻人,在国家分裂之际,挺身而出,用自己的勇敢匡扶山河,用自己的智慧拯救国家。

纵然战场凶险,生死无常,但一颗报国之心永远沸腾,不曾停歇。

司马迁曾说:「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人这一生,为理想而奋斗,才不算辜负自己,如果能报效国家,那便是人生最骄傲的成就。

2

以笔代剑,不忘初心

李白曾说:「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3岁的辛弃疾也正如大鹏一样,怀揣着收复失地的梦想,准备在战场上建功立业。

然而,天不遂人愿,一心想要带兵打仗,收复中原的辛弃疾,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

他被授予江阴签判的文职,在此后六年的时间里,都只是一些招抚流亡,训练民兵的差事。

辛弃疾不愿就此蹉跎岁月,1170年,31岁的辛弃疾向宋孝宗献上【九义】、【美芹十论】等军事论著。

但南宋的朝廷,求和派占上风,尽管辛弃疾满怀报国热情,写下了许多主战的建议书,却均都石沉大海,杳无音信。

辛弃疾在无奈和失落中,只能在地方任职上有所作为。

他平定了江西茶寇之患,创建了飞虎军,抓获多地盗贼,使湖湘地区恢复稳定。

闲官10年,并没有磨平辛弃疾的棱角,他的飞虎队日渐壮大。然而,正当他准备等时机成熟,将这支队伍归入抗金大军时,却因监察御史王蔺弹劾而落职。

被罢官后,辛弃疾退隐到上饶新居居住,将新居取名为「稼轩」,自号「稼轩居士。」

习惯了金戈铁马的生活,悠闲安逸的日子,让辛弃疾无所适从。

他眼看国事日非,自己却无能为力,一腔愁绪无法排遣,只得将悲愤的心情,寄予词章中。

1203年,辛弃疾完成了稼轩词乙、丙、丁集的全部内容,【稼轩词】从此诞生。

无论是带兵打仗,亦或者舞文弄墨,辛弃疾都信手拈来。他既是驰骋疆域者,也是以笔代剑者。

曾经年少气盛的他,建立义军,追贼夺印,生擒叛将,开启自己人生最璀璨华丽的开章。

可恨峨眉有人妒,小人馋君王。朝廷的主和苟安,让铁甲烈马,威风凛凛的热血男儿,与弓刀长剑、旌旗画角就此别过。

20年的时间里,他再未上过战场。纵然是补天的经纶手,却也只得闲饮酒,醉吟诗,仰天长叹,感慨命运的无常。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纵然报国无门,但辛弃疾的志向从未改变过。他自始至终都像一位枕戈待旦的将军,随时等候皇帝和前线的召唤。

董必武说:「逆水行舟用力撑,一片松劲退干寻。」

人生的路,从不好走;英雄的梦,也很难圆。但辛弃疾的热血从未冷却,他在逆水行舟中,默默等待时机。

纵然半生起伏不定,年华已然老去,但铮铮铁骨依然挺立,豪情壮志依然尚存。

人这一辈子最重要的,不是为命运的不公而叹惋,而是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3

立下一志,忠其一生

俗话说,立志容易守志难。

从古至今,有多少热血男儿在遍体鳞伤后,放弃了当初的志向。

但辛弃疾终其一生,都守志不忘。

1204年,64岁的辛弃疾,终于等到了不是机会的机会。

主张北伐的权相韩侂胄,开始起用主战派人士。一听到召唤,辛弃疾不顾年迈和病痛,立即持马上任。

这次能上阵杀敌,对于辛弃疾来说非常感慨,他等了这么多年,终于可以重回战场。

然而,让他没想到的是,他与韩侂胄在北伐抗金决策上,无法达到共识。而独揽朝政的韩侂胄,便以各种名义将他屡次降职,无奈之下,辛弃疾只得主动辞职。

韩侂胄赶走辛弃疾后,贸然北伐,结果一败涂地。他的政敌史弥远借此,与主和派结成联盟,以杀死韩侂胄作为与金人和谈的条件,不久,韩侂胄被处死。

兵败后,66岁的辛弃疾欲哭无泪,他再次登上北固亭,写下了流传千古的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从青年时代杀进金营的「气吞万里如虎」,到苦苦等待了几十年之后的「廉颇老矣,」曾经豪迈热血的辛弃疾,最终还是未能如愿。

在南归的40多年时间里,辛弃疾有近20年的时间被赋闲在家,30多次的频繁调动,造成他一生壮志难酬,最后只徒留「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的悲凉遗憾。

1207年9月,辛弃疾在铅山居所孤寂离世,在弥留之际,他仍用微弱的声音喊着:「杀贼、杀贼……。」

生的壮烈,死的凄凉,这是命运对一生铮铮铁骨,志在「补天裂」的热血男儿辛弃疾,最大的不公,而他的词作却在后世流传千古,这也是命运对他最大的公平。

辛弃疾去世23年后,他被列为铅山县乡贤十六人之一,朝廷加赠其为少师,谥号「忠敏」。

陆游曾说:「壮心未与年俱老,死去犹能作鬼雄。」

真正厉害的人,一生都坚守自己的心志,即使离世也壮心不改。

命运会磨练人的心志,也会温暖人的心怀。

一生坚守一志,虽不得圆满,也不留遗憾,因为人间值得。

4

明代思想家王守仁,曾用12个字称赞辛弃疾:「德行高标,诚心尽力,忠国爱民」。

辛弃疾一生以报国为志,以功业自许,却命运多舛,壮志难酬,但他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的信念。

曾经鲜衣怒马,厮杀疆场,立下报国誓言;纵然际遇坎坷,也要执笔为剑,将心志寄予词中。

一生戎马,一生少年,纵然终生不得志,亦满怀热忱,始终关注着国家和民族的命运。

纵然岁月蹉跎了人生,但豪情壮志至死不渝。

一个人,只有经历过世事沧桑,才能明白人生的起落无常。

而评判一个人价值的,从来不是最后耀眼的成就,而是历经磨难,依然为理想而奋斗的精神。

辛弃疾之所以被后世景仰铭记,不只是因为他是「人中之杰,词中之龙」,更重要的是,他为理想至死不休的真性情。

王国维曾在【人间词话】中赞扬他:「英雄无泪,豪杰多情。」

辛弃疾是真英雄,也是真豪杰,他的个人魅力,让他成为南宋不朽的传奇,其忠勇精神一直影响至今。

历史向前发展,英雄永不落幕,热血世代流传。

作者 |幸运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