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職場

縣官是如何治理一個縣城的

2022-08-05職場
最近的上海,越來越好了
大家也都擡頭看見了前方的希望
回想起這一次疫情的網格化管理,我更加切身體會到
上海底層的管理模式,在其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居委和街道的管理身份因此開始鮮明,這個身份就仿佛社群的一個關口,所有的決策所有的行為都必須透過這個關口才能解決
如果我們稍微帶著上帝視角來看,你會發現
在一線城市的背後,整個中國的縣城管理都是以這種方式來實作的
最近我看了一本書,【縣鄉中國】
圖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2018年)
註:括弧中的數位為對應的行政單位數目(單位:個)
圖片來源:【置身事內】
截至2020年底,中國共有2844個縣級行政區,38774個鄉級行政區,如此大量的縣鄉工作能得到夯實,並為頂層結構奠定基礎
可以說,基層的治理功不可沒
那麽,今天就讓我們聊聊,中國縣鄉關系裏
一個縣官,是如何治縣的
01
既要做管事的,又要會辦事的
有一句俗語叫「縣官不如現管」,也就是說
「管事的」不如「辦事的」
而今天,一個優秀的縣級官員,不僅僅是一個象征和擺設,更應該為地方做實事
要想做到縣官就是「現管」,河長制是個好東西
為什麽是河長制,而不是江長制或海長制呢
這一切還得從太湖邊的一個縣城的河流汙染,開始說起
浙江省湖州市長興縣
地處太湖流域的浙江湖州長興縣,境內河網密布,水系發達,但在20世紀末,經濟快速發展的同時,隨之帶來的河流汙染問題,成為了長興人的「心病」
於是,人們開始向環保局或者水利局反映
環保局說:「河水汙染是因為漂浮的白色垃圾而不是城市汙水排放,應該找水利局」
水利局說:「這些白色垃圾是船上的遊客扔的,這個我們管不來了,要找交通部門」
交通部門又說了:「我們只管水上運輸,扔下的垃圾管不了」
部門之間推來推去,誰都不管,於是河流汙染越來越嚴重,群眾的意見也越大
所以,到底該找誰
2003年,「河長制」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應運而生,它的設立好就好在讓問題有了負責人
而且這些責任人都是相對領域的第一把手
最短的一段河道上,河長首先是村支書;在更長的一段上,河長是鄉鎮黨委書記;再往上,則是縣委書記、市委書記、甚至是省委書記
這樣的好處是,河長直接由各級黨委書記擔任,在其轄域內有最高權威
而黨委書記手中的資源是全面的、整體性的,這就相當於河道有了極其給力的婆家人呢,一旦問題到了負責人那、他們就會著手解決問題,不再推諉
這樣也造就了一個無縫隙政府,當各部門的管理邊界變得模糊,大家就會共同向河長負責,相互扯皮就不會出現
最終,河長制的設立很好地解決了兩個基層人民最關心的問題
第一在遇到問題時,能找得到負責人,也就是河長
第二當問題復雜到河長難以解決時,可以向上層層匯報,到省一層級,終會解決
而當一個鄉鎮的治理有了既有的結構後
如何因地制宜地進行創新就是下一個關鍵點了
02
那就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這裏講一個新名詞:片線結合
正如我們看到的,鄉鎮在工作人員的配置上,會將工作分為兩塊
一塊是「片」上的,就是將駐村工作分為四大片區,每個區有四、五個幹部負責
一塊是「條線」工作,如鄉鎮上重點工程線的工作
當片線負責人確認後,可以選擇自己的片員,而作為下屬,片員可以直接跟著他選定的領導走而不挑工作,也可以先認定是到片區還是到線上工作,再看哪些領導跟自己合拍
所以,在「片線結合」制度裏可以進行雙向選擇
這既是選工作,也是選人
領導挑選了中意的下屬,不需要自己說話,下屬就可以把活幹好,老板自然開心
員工選擇了喜歡的領導,跟認可自己、關心自己的領導一起幹活,既賣力又心情舒暢
一方面片線負責人和片線成員是平級的,因而他們不能直接指揮、吩咐成員幹活,更不能以命令的口吻跟成員說話,大家凡事商量著來
另一方面相互之間默契程度越來越好,工作當然事半功倍
片和線的結合,使得區域和條線是有交叉管理的,這種管理方式也決定了鄉鎮工作中
人才和工作是相互匹配的
所以大家可以感受一下縣城的管理方式,就是直接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最大程度地做到「人盡其才,事盡其功」
人和事都搞定了,鄉鎮幹部的自主積極性也就越發高漲
當然,光是自主積極性還不夠,還需要給予縣域治理適當的自主空間
03
讓基層把工作當作事業來做
不知道各位在工作中有沒有過這樣的感受
當上級交給你一個任務基本框架時,你想自己發揮點吧,又擔心領導認為你肆意改造,你說按部就班吧,領導可能又覺得你這個人缺乏變通力
久而久之,工作就僅僅是一份工作,應付一下也就罷了
這時候,自主性就是最大的激勵
有了自主性,就有自我發揮的空間,在工作中也就有了更多的創造性和新鮮感,工作完成後也會有一種成就感
愉快地幹工作,幹了工作還有收獲,這對於「工作反正要幹」的人來說莫過於最大的激勵了
因為,這樣的工作是有靈魂的
而對於基層幹部來說,包幹制給予了他們最大的自主性,無論是包幹事務還是包幹領域,亦或是包幹區域,上級領導只要結果,期間的工作全憑自己做主
這樣做有一個問題,有些基層幹部可能會亂搞
所以,對於基層來說,應該是在包幹制的基礎上,又要履行一定的職責及規範
也就是說,在增加自主創新時,也要有上級的監管和規章制度的約束,同時也涉及到同事的牽絆
基於這樣的背景,上級如何用人就很有必要了解了
04
當然,有激勵也要有監督
鄉鎮的基層組織架構是比較扁平的
如何提拔一個基層工作人員,也是門藝術
如果是「砰」的一聲就將人直接提上來,一來因為資歷問題難以服眾,二來會讓此人覺得自己就「應該」到這些崗位,並不會對領導有過多的感激之情
於是,領導開始施展自己的用人藝術—輪崗制
輪崗制的背後其實是讓核心員工得到提升,且基層員工沒有情緒
額外的好處是,不單是這一個人,還能透過崗位的流動讓其他人也能去到更合適的位置上
假設某省廳有五個處室,廳長想將其中一個處室的幹部從辦公室副主任升到正主任,他會這樣做
首先廳長讓他去教科處當處長,把級別升起來,鍛煉三年後再回辦公室當主任,此時他人沒了意見,他也要感謝廳長
而從這一次調動開始,整個輪崗制就開始運轉起來了
第二次,廳長將原教科處處長調到非遺處,非遺處更大、更有資源,教科處處長很願意
第三次,廳長再去找非遺處處長,告訴他去公共服務處鍛煉一下,公共服務處的前兩任處長都被提拔為二級巡查員了,非遺處處長也很願意
第四次,廳長找公共服務處處長,讓他去審批處,審批處是核心權力部門,公共服務處處長很樂意流動
最後,對審批處處長說:「你可以去行政崗位上鍛煉鍛煉,剛好辦公室有空缺」,審批處處長看到要去領導身邊工作,離副廳級幹部越來越近,也很滿意
就這樣,本是一個職位的調動,把五個處事的人都動了一遍
被提拔的人和挪動的人都覺得自己被組織關心、被重用了,工作更為積極,廳長也收獲了這些人的擁戴
可謂一舉數得
反過來,怎麽考核他們呢?
透過暗訪更加真實有效
出其不意的情況下更容易了解到現場問題的真實狀況,也就能針對問題制定策略並進行相應的處罰
且在鄉縣的督查中,暗訪要有層層加碼
比如某部門要求60分,縣級加碼到100分,鄉鎮剛剛做到80分就能達到要求,但如果縣級不加碼,鄉鎮可能只能做到60分
這也是因為部門知道鄉鎮會應付、會打折扣而做的提前準備
有激勵也要有監督,此為領導的用人藝術
05
有沒有發現,治縣很像管理一家公司
「既要做管事的,又要會辦事的」
「把合適的人放在合適的位置上」
「讓基層把工作當作事業來做」
「有激勵也要有監督」
其實,縣官治縣與高層管理公司,亦或是領導帶領團隊
很有異曲同工之妙
甚至包括我們正在親自感受的,疫情期間的基層網格化管理
大家要記住,正是因為在管理邊界上構築好了各種底層架構,在面對沖擊時才能更加具有韌性
每一個個體也會對這個城市更有信心,對未來更有盼頭
這些成千上萬個縣城、鄉鎮的治理規則,已然滲透進我們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
基層治理的實踐真理,就在你身邊
以上為正文,來自Moon
ps:如果您最近在上海選購二手房,我們真有好房的資深房產咨詢師可以為您提供專業的咨詢和服務,一對一陪您選好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