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九屆六中全會透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提出,黨始終把解決好「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堅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實行最嚴格的耕地保護制度,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種源自主可控,確保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中國是農業大國,重農固本是安民之基、治國之要。幾十年的城市化發展使中國農村人口、人才和資金長期呈現從鄉村流向城市的「單向凈流出」狀態,雖促進了中國城市和工業的發展,但卻令農業農村機會收益減少。要解決好「三農」問題,首先要解決好誰來種地的問題,令種地權利人有價值感,產生內生動力,才能真正把城市的人口、人才和資金吸引到鄉村,產生城市資本和城市人口下鄉村的「逆城市化」,讓資本和市民「上山下鄉」,以「雙向流動」的方式走城鄉融合發展之路。基於此,筆者提出把房地產轉型升級為戶田產,把「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植入鄉村建設之中,對全國鄉村進行全要素新設計和新開發,使鄉村城市化、生態化、現代化,希望藉此探索出一條全面振興鄉村的新路徑。
一、「戶田產」解析
戶田產,是每戶家庭在鄉村實作房產與田產「二合一」的新概念,在鄉村擁有房產的同時新增一塊家庭田產,在房地產單一生活功能(商住功能)基礎上新增一個生產功能,把城市房地產開發轉移到鄉村,轉型成可以擁有「衣、食、住、養、休、娛、健、隱、防」等生產生活一體化的復合功能區,形成城鄉連續體和新型田園綜合體。
戶田產,一家一戶只有一份,一戶一田一產,能避免歷史上的土地兼並,同時具有限制無序擴張的「限產」功能。在重視農民利益的同時實作農村土地土壤優質化改造和金融化入市,把農村的土地資產透過資本的良性註入而啟用起來,並開辟變現路徑,為農村「三變改革」(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找到一個新抓手。農民在享受戶田產開發分紅權益的同時也能在戶田產產業下再就業,負責戶田產的種植養殖、除草除蟲、收割倉儲、快遞維修、衛生安保、護理老人、餐飲供給等田園服務、物業服務、養護服務。戶田產不僅能讓農民與城市入鄉投資者共享綠色農產品,還能共同保障生活所需,產生多重創收,結對式先富帶動後富。戶田產產業下,農民依然能種地,同時在科技和新經濟模式的支撐下提升職業能力,也為相關配套產業創造更多的就業需求。
戶田產融生產、生活於一個庭院之內。一個村莊的土地,可一部份用於開發戶田產,一部份用於農村集體經濟,保耕地數量和品質的同時把傳統農業融合進戶田產的開發中。在結構上,呈現同心圓結構,內為家庭堡田,外為集體莊園。一個單元,要大到有幼稚園、醫院、養老院、娛樂中心、大型超市、酒店及會議場所等。
戶田產是城市空間反向延展於鄉村的「鄉村城市化」,一個大的戶田產開發單元就是一個新型小城鎮,交通、網路、服務諸生活便利條件不輸於城市;一個大的戶田產開發單元就是「戶在城中,田在戶中」,比戶相連,鄰裏相望,猶如俄羅斯套娃,大莊園裏套著小莊園;各家戶田產自成系統,「麻雀雖小五臟俱全」,內部自適自配,自產自銷,自給自足,生態和生活自我小迴圈。
值得強調的是,要堅決防止一些開發商借戶田產之名讓農村建設用地無限蔓延,這樣會侵蝕良田和損害農民的利益。因此,戶田產的實施要從試點開始,從零散到規模要穩步推進,不能急躁冒進。
二、「戶田產」獨特的功能
一是「戶田產」別開生面,為經濟發展開辟新路徑。
戶田產是基於現實中的存量資源盤活,而不是從西方經濟理論中找答案。中國最深厚的力量源泉在民眾和歷史經驗中,如何激發他們創造財富和發展科技的積極性、主動性是一個永恒的主題。中國有9億勞動力,除了科技創新能夠解決大量就業崗位外,剩余就業需求有部份可以透過戶田產解決,向最廣大的農村進軍,向生產的廣度進軍,億萬勞動力有活幹,地盡其用,資本盤活。
二是「戶田產」倉儲於民,為糧食安全提供新保障。
「五谷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把握糧食安全是戰略重中之重。中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時,糧食和重要農副產品供給充裕是立大功的,這充分證明了把握糧食安全主動權的重要性。今年受新冠疫情沖擊和國際經濟下行影響,近3000萬農民工返鄉留鄉,對農民工增收產生較大沖擊。我們提倡戶田產,讓老百姓在城鄉之間可進可退,雙向進退自如,可消解就業焦慮,有利於整體上穩定社會大局。
三是「戶田產」理順關系,為鄉村治理貢獻新方案。
鄉村治,百姓安,國家穩。鄉村治理的核心是「人」,其背後必然涉及與人相關的組織架構、制度體系、資產管理等一系列問題,是一個龐大的治理體系問題。過去的村莊各戶之間大多利益相關、文化相連、血緣相近,是典型的熟人社會。改革開放以來,傳統農村的封閉性、穩定性被打破,經濟結構、社會結構、思想觀念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戶田產」的出現可以實作「逆城市化」人員引流,同時透過資本的方式把鄉村城市化、社會化,解決人員回流發展。一旦鄉村城市化,則許多城市的治理方法就可在鄉村發揮正面作用。從制度上理順各種利益關系,平衡各方訴求,維護農村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四是「戶田產」返古開新,傳承中華農耕文明
歷史悠久的農耕文明,是中華文明的重要內涵。農民在長期農業生產中形成的一種適應農業生產、生活需要的國家制度、禮俗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傳播制度等。農耕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及各類宗教文化為一體,形成了自己獨特文化內容和特征,是世界上存在最為廣泛的文化整合之一。農耕文明主要作業方式是種植、耕作,能自己產出食物,只需要一小塊土地就能自給自足,為定居文化。因為自給自足的特點,農耕文明易聚眾,在中華大地的人類早期就擁有不少的人口,因而農耕文明很早就形成社會。而作為社會,就必須需要秩序維持,就像「戶田產」強調的「田」字,一塊塊劃分好,你我所屬田地劃分明確,這就是秩序,也避免沖突。時至如今,中國農村都還在沿用這種秩序,戶田產的實踐有助於中華農耕文明的傳承和發展。
(作者上官子健,為民盟中央經濟委員會委員,五洲傳播中心期刊中心召集人、【中國新聞釋出】執行主編)
(責任編輯:高原)
來源:中國經濟網鄉村振興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資訊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信箱地址:[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