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益陽日報
□ 付紅 朱金良
今年,面對歷史罕見的夏秋連旱,我市幹部群眾發揚戰天鬥地精神,科學找水、合理調水、統籌用水、戰勝旱情,全面迎來豐收。據專業部門預計,今年全市糧食生產播種面積558.31萬畝,總產量239.1萬噸,播種面積和總產量都超過去年。
透過旱情深思,也可窺見有些地方農業抗風險能力存在的弱項與短板。一是農田水利設施老舊失修。今年旱情嚴重時,現有的一些中小水庫沒有充分發揮作用,由於年久失修,許多山塘、水庫庫容嚴重不夠,幹渠、支渠、毛細農渠堵塞,導致農田灌溉水量不夠。二是高標準農田設施不達標。一些農田保水能力弱,許多灌渠存在不同程度損壞,有的被雜草雜物完全堵塞,水庫放水量小,難以打通農田灌溉「最後一米」。三是農作物田間管理科學性不夠。旱情發生後,缺乏專業人員進行技術指導,很多群眾不知道如何在幹旱缺水情況下進行科學的田間管理,有效降低災害造成的影響。
因此,確保糧食安全,必須強弱項、補短板,不斷提升農業抗風險能力。
首先,要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利用農閑開展水利冬修,不斷完善沿湖沿江的提水、蓄水、閘站等設施。針對農村基礎設施的薄弱與不足,透過高標準農田建設、農業機械化、農業大數據等現代農業基礎設施建設,提升農業科技化水平,夯實農業生產體系基礎。
其次,要建立跨部門協同抗災體系。農業、水利、氣象等部門加強溝通會商,形成聯動機制,加大抗逆品種選育和推廣力度,強化極端氣候事件監測預報與資訊服務,協調指導基層精準、有序抗災保產保豐收。
再次,要加大力度完善和推廣農業保險。擴大農業保險覆蓋範圍,加快發展政策性農業保險,並結合商業性農業保險,逐漸完善農業保險體系,有效減少不可抗拒自然災害帶來的經濟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