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職場

大竹:酷暑盛夏豐收忙 穩產增收底氣足

2022-08-05職場

本文轉自:達州日報

盛夏時節,大竹縣鄉村大地生機勃勃,滿目蒼翠,玉米也進入收獲期。

「今年,大竹縣擴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8萬余畝,全縣玉米種植總面積近38萬畝,預計玉米總產量將達到17.6萬余噸。」大竹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趁著好天氣,他們組織黨員幹部和農戶一起積極搶收。截至目前,全縣玉米已收獲完畢。

為促進糧食增產,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重任,今年以來,大竹縣采取多種措施大力推廣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全力提升耕地品質,積極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努力提高機械化使用率,大力開辟撂荒地,透過一系列「組合拳」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產出率,調整農業產業結構,為糧食生產「擴面穩產」打下了堅實基礎。

多措並舉

保障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

近日,在大竹縣觀音鎮清河村的田間裏,農戶們正頂著火辣辣的太陽,忙碌在玉米地裏進行夏收作業。雖然天氣炎熱,但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一片玉米地很快就采收完畢。

「清河村大豆播種面積為952余畝,其中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160余畝。」清河村黨委書記羅強富告訴記者,今年,為推進當地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工作,清河村「兩委」利用各種契機宣講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工作的重要性,動員廣大群眾積極進行復合種植。耕種期間,清河村還組織村裏100余名黨員幹部進行了多次助農義務勞動。

「縣上很關心我們,不僅免費發放了大豆種子,還專門邀請相關專家來村裏召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推進會,進行現場教學。」羅強富說,多虧他們的幫助,清河村的春大豆長勢正好。

受益的不只清河村,今年,大竹縣充分利用高標準農田、治理完成的撂荒地、常年玉米地等高效土地,盤活田埂、四邊荒地,騰退低效經濟作物等閑置土地,透過「一圖一冊」等相關措施,明確了全縣擴種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8萬畝,建立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萬畝高產示範區2個、千畝高產展示片4個、百畝高產攻關點6個,並組建了技術指導團隊包村社包片開展技術指導,發放相關種植技術手冊,確保技術到位。

「玉米收獲期間,我縣還組織農機農技人員深入村組、田間地頭,指導協助農戶抓好玉米收獲,確保‘顆粒歸倉’。」大竹縣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說。

分類施策

撂荒地變致富田

走進大竹縣楊通鄉春光村大豆玉米帶狀復合種植基地,一株株大豆苗汲取養分,奮力生長,一衍生機盎然。而在一年前,這裏還是一片荒草叢生的撂荒地。

「合作社流轉了土地4000畝,其中撂荒地1000畝,主要種植大豆、玉米、苧麻等糧經作物。」徐大川是這片種植基地的負責人,他告訴記者,去年,他從外地回到家鄉,看到有些土地荒著,覺得很可惜,就成立了專業合作社,流轉土地建設種植基地,想在用好撂荒地的同時,也帶著鄉親們增收。

「此前還擔心會不會虧損,回來後才了解到,政府出台了不少幫扶政策,不僅保障了所需種子、肥料、農藥等物資,還積極協調土地流轉等相關問題。」徐大川說,大豆種子由政府免費發放,再加上種植其他作物的收益,前後一算能賺不少。

像徐大川一樣的人還有很多,在大竹縣相關政策支持引導下,一塊塊曾經的撂荒地正在農戶手中變為致富良田。

為做好撂荒地治理工作,今年,大竹縣及時對效益低下、產品品質低劣的產業進行轉型,改種糧油作物,遏制耕地撂荒發展勢頭,並透過計畫建設推動市場主體參與撂荒地整治,以代耕代種、聯耕聯種、全程托管等方式推動撂荒耕地規模化治理。此外,大竹縣還建立耕地撂荒治理責任分工制,相關單位定點聯系鄉鎮(街道),點對點提供技術服務,從技術上保障撂荒地復耕復種。

機械強農

助力穩糧增收

炎炎夏日,在大竹縣童家鎮現代農業園區的稻田裏,數架滿載藥劑的無人機在工作人員的操作下騰空而起,按照設定好的路線在稻田上空來回穿梭進行「飛防」作業,旋翼下巨大的氣流推動農藥霧流均勻散開,精準噴灑在水稻上。

「無人機作業每天可以防治面積500余畝,效率是人工的數倍。」園區負責人沈賢雲向記者介紹,現在正是水稻進行田間管理的關鍵時期,這段時間,他的無人機不僅自己在用,也會租借給有需要的其他種植大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