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職場

老齡化態勢愈發嚴重,個人商業養老保險能否「挑起大梁」?

2022-08-05職場

受基本國情及傳統觀念的影響,居民絕大多數表現出對政府提供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的強烈依賴性。此外,可提供城鎮職工企業年金、職業年金的企業、單位等覆蓋的人群數量極為有限,無法從根本上解決中國眾多老年人口的退休養老需求問題。基於上,亟需大力發展中國的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市場,不僅能緩解社會基本養老保險承擔的壓力,還能擴大保險需求的覆蓋範圍。

一、進一步推行稅收優惠政策

從2012年八月開始,中國同意將新農村和城鎮居民的社保統一為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構成中國養老保障體系的第一支柱社會養老保險,並且中國於2006年就提出覆蓋全民的的社會保障體系藍圖。但根據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顯示,近五年內,中國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參保人數逐年升高,而相對應的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實際領取待遇人數卻無明顯的上升趨勢。

與中國龐大的人口基數對比,社會保障覆蓋率顯然沒有達到全民化的程度。伴隨著老齡化態勢愈發嚴重的情況,中國政府用於全民社會保障的財政支出面臨巨大壓力,結合企業年金和職業年金本身的保障局限性,必須大力挖掘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空間。

中國已於2018年釋出建立個稅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的通知,但試點範圍有限且試點適用物件有限,還存在很大的上升空間。為進一步推行稅收優惠政策,促進中國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的發展,可從如下角度出發:

1、補充完善商業養老保險的稅優政策。根據參與群眾的不同投保結果,面對不同的投保群體,可適當改變商業養老金收入免稅和應繳納稅款的比例,並適當降低個人繳費稅前扣除標準等,以此促進居民參與,完善相應的商業養老保險稅收優惠制度。

2、拓展稅收優惠政策的產品適用範圍。目前,銀保監會僅對在試點地區購買符合條件的個人養老保險產品實行稅收優惠政策,適用的範圍極為有限,而市場上存在眾多不同性質的養老保險產品,為進一步體現稅收優惠政策的永續性,政府可根據不同地區、保險產品的特性、不同購買群體等采用靈活變通的差異化標準稅收優惠政策,從而為更多的群體、單位帶來福利,推動個人商業養老保險穩健發展。

二、促進保險市場合規穩定發展

市場監管不僅對國家的改革發展有重要的推動意義,而且是中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發展的必然要求,有助於國家政府職能的最佳化,更有利於營造良好的市場經濟發展氛圍、保證市場秩序公平有序。保險行業是中國金融市場的一個重要分支,對於推動中國金融行業的發展,幫助解決中國較為嚴重的老齡化問題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

但是由於中國保險行業的發展尚不成熟,相應的行業監管體系框架並不統一完善,保險市場中經常會出現「鉆空子」的不合規行為。為此,銀保監會作為中國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管的最高機構,應該加強對保險市場的監管力度,持續健全保險市場的監督機制,實作保障市場平穩執行,保障消費者合法權益的目標。具體體現在:

1、制定統一的監管規則。由於中國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尚處於初級發展階段,相關部門關於保險的監管規則只是在產品的規範備案流程、分類監管和屬地監管等方面有較為詳細的說明,而在保險公司管控、產品品質稽核標準規範等方面缺少詳細準確的展開要求。

基於以上,亟需建立全國統一的詳盡的保險監管規則。對不同地區、不同性質的保險產品及公司提出規範化、專業化要求,防止市場上出現「保險監管套利」及「鉆空子」等不良行為,致使引發市場風險及導致消費者的合法權益受損。

2、加大監管力度。首先,規範提升保險公司人員的從業資格標準,並透過定期組織業內培訓學習等形式提升整體人員的素質水平,避免由於從業人員的不專業性、知識模糊性等問題,引發消費者對商險的信任接納危機。其次,規範保險市場中不同性質產品的理賠手段、業務開展等內容,確保消費者公平合理地享受產品效應。

最後,加強自身組織保障,深刻落實「放管服」的改革要求,建設良好的監管隊伍。協同保險業內其他協會共同監督,建立長效監管機制,保證市場秩序執行平穩,促進行業內公平競爭行為,促進保險市場合規穩定發展。

三、提高居民風險分散意識

受傳統文化思想及改革初期帶來的巨大的經濟紅利影響,大多數居民「買房養老」、「養兒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由於21世紀初房地產行業的高速發展帶來的巨額經濟收益,許多人認為對於房產的投資可以為自己帶來堅實的生活保障及豐厚的收益,不會為老年生活和經濟收入感到憂慮。

此外,很大比例的居民認為「養兒」可以得到後代的悉心照顧,滿足自己老年生活各方面的需求,從而抵禦年老失能、收不抵支的風險,將大部份的精力投入對子女的撫育中,而缺乏對自身養老的規劃。由於房地產行業的飽和狀態及政府對購房等限制政策、現代社會育兒成本過高導致等因素造成新生兒出生率急速下跌、勞動人口逃避結婚的不利影響。

以上兩種做法已經無法適應當前中國的社會發展情況,也無法有效幫助個人抵禦「年老危機」。

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認為,居民的安全意識是一種基本的、根本的、低階的需要。而居民對於保險的需求,無論是提供基本保障水平的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及企業補充性養老保險,還是以提高老年生活保障水平的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其本質都是居民自身安全意識的一種體現,希望能夠借助保險的力量轉移生活中的風險、安全隱患等,屬於居民最根本的需求之一。

但居民對於政府提供的強制性社會基本養老保險及職工享受的企業補充養老保險過於依賴,尚未意識到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可提供保障的重要性。透過宣傳教育片、公益直播、趣味短視訊、人才講座等方式引導居民摒棄過度依賴國家、企業養老的片面意識,轉變買房、養兒防老實作風險分散的陳舊觀念。而應透過國家政府提供堅實後盾、企業單位強力補充、個人商業養老保險高效協助三者合力共同克服養老困難。

四、引導居民資產配置多元化轉變

根據2021年前3季度的中國家庭財富指數調研報告顯示,在經歷了新冠疫情、洪水等極端天氣的沖擊下,金融投資對於居民的財富增加起到重要的促進作用。但面對各種各樣的財富管理形式,銀行仍是家庭管理資產財富的主要選擇。其中家庭財富配置型別中,極少比例的家庭選擇僅投資股票和基金類的偏權益型的資產配置,更多家庭選擇僅投資存款類、投資存款類或投資股票基金類的均衡型資產配置。

在全球疫情的大背景下,中國居民更傾向於將家庭財富資產傾斜於存款、股票、基金類,選擇可提供固定利率的銀行和提供高收益率產品的理財平台、基金公司等兩種較為極端的財富管理機構;自由職業從業者的經濟狀況不容樂觀、低收入家庭的整體經濟狀況降幅較大。

以上也從另一個角度深刻地反映出,當前居民的資產組合方式較為單一。在遭受不可抗拒的外力不良影響下,大多數人並未將購置商業養老保險作為資產配置的新選擇用以分散、規避風險,甚至並沒有因此而提前考慮制定養老規劃。

此外,由於收入的下降、不穩定性也導致了很大部份居民面臨購置保險繳費能力不足的困難。這就凸顯了持有較強的風險意識和多元的理財意識的重要性,透過引導居民資產配置多元化轉變,分散承受的多種風險,不只局限於單一的理財方式,打出銀行存款、股票基金等高收益率產品、購置商險的組合拳,才會讓個人乃至家庭財富發揮最大的功效,實作保障、收益雙豐收。

結語

較強的風險意識和多元的理財意識是個人、家庭改變資產組合方式的前提。二者的提高既需要居民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