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職場

(人民幸福生活)內蒙古阿榮旗:田疇沃野盡「豐」景 特色富農有「錢」景

2022-11-21職場
(人民幸福生活)內蒙古阿榮旗:田疇沃野盡「豐」景 特色富農有「錢」景
圖為白樺泉村種植的芍藥花。 王建庭 攝
中新網呼倫貝爾11月21日電 題:內蒙古阿榮旗:田疇沃野盡「豐」景 特色富農有「錢」景
中新網記者 張林虎
「我在菜園子種滿了蒼朮和赤芍,6畝地的赤芍根,就能收入10多萬元。」談起今年的收入,57歲的內蒙古自治區呼倫貝爾市阿榮旗三岔河鎮白樺泉村民李繼文笑逐顏開。
阿榮旗位於大興安嶺東麓,全旗總面積1.36萬平方公裏。這裏素有「糧豆之鄉」的美譽,擁有耕地面積497萬畝,每年糧食穩定在30億斤以上。
(人民幸福生活)內蒙古阿榮旗:田疇沃野盡「豐」景 特色富農有「錢」景
圖為胡珍珍察看芍藥長勢。 王建庭 攝
近年來,阿榮旗在抓好糧食生產的同時,大力發展鄉村產業,推動特色產業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讓產業更興旺、農民更富裕,為鄉村振興註入更強動力。
2009年,胡珍珍在白樺泉村承包了500畝荒山開始嘗試種藥材。「一開始,我流轉土地試種赤芍、朱砂點蒼朮、金蓮花等中草藥,見成效後,逐漸擴大規模。」胡珍珍說,隨著收益越來越好,更多的村民開始跟著她發展庭院經濟。
之後,胡珍珍帶頭成立專業合作社。2015年,當選為村主任的胡珍珍,繼續擴大合作社規模,全村一半以上婦女利用自家小園種植中草藥發展庭院經濟,種植面積達3000畝,250余戶貧困戶透過種植中草藥脫貧致富。
(人民幸福生活)內蒙古阿榮旗:田疇沃野盡「豐」景 特色富農有「錢」景
圖為蠶農察看柞蠶作繭情況。 李剛 攝
「赤芍每畝地栽3500棵苗,5年起貨,平均每棵1斤至2斤,每畝地連籽帶根收入2萬元左右。」李繼文說。
據三岔河鎮黨委副書記遲瑜介紹,白樺泉村采取「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發展模式,不僅富了一村,還引領了三岔河鎮中草藥產業穩步發展。
「到2022年,全鎮中草藥產銷專業合作社13個,中草藥種植戶1000余戶,種植面積達到3萬畝。其中,種苗繁育馴化基地達到300畝,年培育藥材幼株2000萬株,每戶年均收入12萬元左右。」遲瑜說。
阿榮旗是內蒙古最大的柞蠶繭生產基地,最大的柞蠶繭集散地,最大的柞蠶種生產基地,已有幾十年的柞蠶放養歷史,當地蠶繭品質好、產量好、效益好,柞蠶的豐產和豐收讓當地蠶農走上了致富的「快車道」。
(人民幸福生活)內蒙古阿榮旗:田疇沃野盡「豐」景 特色富農有「錢」景
圖為掛在樹上的蠶繭。 李剛 攝
今年秋季,阿榮旗柞蠶大面積作繭,全旗5000余戶蠶農迎來收獲季,也迎來黑吉遼等地客商的上門搶購。
「養蠶雖然辛苦,但周期短、收入高,是我們致富增收的好幫手,今年雨水好,又是個好收成。」松塔溝村蠶農霍雲鳳說,柞蠶渾身是寶,兼有食用和保健價值,也是上好的絲綢加工原料。
據阿榮旗蠶業辦主任李誌介紹,阿榮旗現有宜蠶柞林面積60萬畝,已開發蠶場47萬畝,放養量4000余把,年產「二化一放」柞蠶種10萬公斤。2021年,帶動周邊農民人均增收近1100元。
「蠶業發展既保護生態環境,又促進經濟發展,現在已經成為阿榮旗富民強旗的重要產業之一。」李誌說,2022年,阿榮旗放養柞蠶13.2億頭,蠶業綜合產值預計可達到2.3億元。
走進霍爾奇鎮索爾奇村食用菌種植基地,陣陣菌香撲鼻而來,一朵朵色澤鮮明、鮮嫩肥厚的蘑菇掛在菌棒上,工人正在進行采摘、分揀、裝車,一派熱鬧繁忙的景象。
(人民幸福生活)內蒙古阿榮旗:田疇沃野盡「豐」景 特色富農有「錢」景
圖為六合鎮種植人參的大棚。 李剛 攝
「我在這兒給菌包打眼、封袋,另外還有采摘、晾曬蘑菇和木耳這些活兒,挺輕松,一個月能掙四五千元。」村民曹雪蓮說。
記者了解到,該基地主要種植了榆黃菇、猴頭菇、黑平菇、吊袋黑木耳等食用菌,形成了生產、加工及「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壯大了村集體經濟,促進了村民就業增收。
而在六合鎮建國村山腳下的人參種植園區,一排排藍色塑膠大棚整齊排列,棚內人參長勢喜人,大棚之間的沙果樹枝葉隨風搖曳。
(人民幸福生活)內蒙古阿榮旗:田疇沃野盡「豐」景 特色富農有「錢」景
圖為工人晾曬木耳。 李剛 攝
六合鎮透過招商引資的方式,引進吉林省白山市參農透過林藥間種的方式,栽植沙果樹5000棵,栽植人參200畝、西洋參50畝。「預計2024年沙果樹將迎來盛果期,2025年人參進入收獲期。」六合鎮副鎮長朱森林說。
近年來,阿榮旗依托獨特的地理環境優勢,在原有傳統種植產業基礎上,搭理發展特色種植產業,不斷引進新品種、改良新技術,使特色種植產值、產量逐年遞增,為當地產業結構最佳化調整、群眾就業增收、農業永續發展提供動力。(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