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網友說:女兒二本畢業,參加校園招聘入職企業,每月除去五險3000元,去還是留?
看到這樣的話題,我不禁有些心酸,10多年前我剛畢業時,起薪只有800塊一個月!而且還沒有住房公積金這些福利。
雖然這是10多年前的事情,那時候薪資水平也不算很高,可畢竟也是杭州這樣的準一線城市,同齡人起薪至少也都兩三千,差距還是比較大。
這對我一個985畢業生來說,當時也是挺糾結的事情。
為什麽我會選擇一份相對較低的起薪工作呢?
一是因為我要轉行做HR,專業上沒有對口的優勢;二是我看好這家公司的發展平台,能給我足夠的鍛煉機會。
後來經過自己的努力,我的薪資也是逐年增長,超過了當年那些起點更高的同齡人。
下面,就這個話題,我個人再說幾點看法,僅供大家參考。

一、三線城市,畢業生起薪三千,並不算過低
我做了這麽多年的HR招聘工作,對應屆畢業生的薪資行情多少還有些掌握。
在我們杭州這樣的準一線城市,目前傳統行業的本科生起薪,不過也就四五千的水平,要是放到金融、互聯網、房地產這些行業可能起薪相對更高,但要想進入這些高大上的公司,門檻自然也就更高。
所以,分析這個話題來看,二本畢業,三線城市,能夠稅後達到3000一個月,我覺得並不是特別低的起薪了。
你要是去一線城市找工作,恐怕稅後也不會高出太多。
真的心裏有疑惑,你也可以查詢下網路上公開的一些應屆大學生薪資統計數據,作個對比。

二、對應屆生來說,起薪不是唯一,更重要的是考慮平台和職業發展
以我自己的親身經歷而言,我覺得一個應屆畢業生對於第一份工作的起薪不需要看得那麽重要。
我的意思並不是薪資完全不需要考慮,畢竟大學生沒有經濟基礎,出來工作能養活自己這點基本要求還是得有。
可更重要的考量因素,還是工作本身是否對自己職業發展比較有利。
第一就是考慮平台的重要性,就第一份工作而言,有一個好的平台,可以讓你接觸到更多優秀的人,掌握更多的職場技能,更快速積累職場經驗。
這中間,人的因素可能最為重要。如果你的領導很優秀,你周圍都是出色的同事,這對你的成長而言非常有幫助,其給你帶來的潛在收益遠遠超過薪資這個冰冷的數位。
第二就是考慮職業的對口性,比如我當年就不是人力資源科班出身,可是自己就是對這塊感興趣,大公司進不去,小公司也不想隨便選,有些高不成低不就時,有一家成長性的企業願意給我機會,那就是我所需要的。
哪怕薪資低一點,也沒有關系,在專業領域學到東西是最好的報酬。

三、職業生涯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目光要長遠
我一直持有這樣一種觀點:我們人的職業生涯是一場馬拉松,而不是短跑比賽,誰的起點高,第一個跑,誰就是勝利。
看過奧運會或者世錦賽的馬拉松比賽的朋友都知道,很多冠軍級別的選手都不是第一圈就一定會沖在第一位,哪怕他具有這樣的實力,戰術上也要有選擇。
工作我覺得也是很相似的考慮,只是因為起薪沒有達到預期,而不考慮其他綜合因素,我認為很可能是一種短視的行為,未來回頭再看這樣的決定,也許真會後悔。
目前,我們是在討論選擇第一份工作這件事,實際上這背後折射出的是一個人思維上的傾向性。
也就是你在利益面前,是如何抉擇的?
更看中當下的短期利益,還是看中未來的長遠利益?
思維如果不改變,恐怕以後去了一個看似更好的平台,也難以走得很遠,因為你的格局就是這樣大。
四、在工作的選擇問題上,更應該問問當事人自己內心的想法
在我們中國的社會,很多為人父母者,碰到兒女的人生大事(比如工作、婚姻這些),往往都會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
比如一個母親自己月收入可以有1萬,女兒畢業後找了一份工作月薪才3000,就認為女兒找的不好,要求她辭職,然後自己再幫她尋找一份收入更高的去幹。
當做父母的這樣思考的時候,忽略了很重要的一點,也就是:兒女自己是怎麽個想法?對這份工作有沒有興趣,是否符合自己的規劃?
我之所以這麽說,是因為我以前給來訪者做心理咨詢時就遇到好幾個這樣的案例,父母比較強勢,總喜歡拿自己的價值觀去看待兒女的選擇,替晚輩做主,實際上孩子長大了,都有自己的主見和想法,他們更了解自己內心的訴求。
所以,我建議家長能耐下性子,真誠地讓子女表達自己的意願,這不僅僅是對他們的尊重,更重要的是培養他們獨立的思考和決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