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職場

解碼湛江「紅樹林經濟學」:借紅樹林做大碳匯文章,撬動生態資源價值化「點綠成金」

2022-08-05職場

盛夏8月,位於廣東湛江的高橋紅樹林正迎來一年中生機旺盛的時刻。隨著潮水退去,紅樹林中的灌木和喬木露出淡紅色的樹幹,招潮蟹從灘塗裏爬出,探出火柴棒般的眼睛。

湛江是全國紅樹林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育區,紅樹林星星點點散布在雷州半島海岸。上世紀八十年代,受圍海造田、圍塘養殖、采薪等影響,這裏的紅樹林群落面積曾急劇下降到7186公頃。

如何處理好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之間的平衡關系,一直是湛江這座城市高品質發展的必答題。自1990年,湛江市開始了一場「紅樹林保衛戰」,著手改善生態環境。到2018年森林資源二類調查時,紅樹林面積已經恢復到9958.13公頃。

近年來,隨著碳市場的發展,湛江開始在鞏固好綠色發展態勢的基礎上,探索如何用好自身優勢推動生態資源價值化。當前,湛江正加快推進海洋碳中和試點城市建設,湛江紅樹林計畫成為中國第一個藍碳碳匯計畫並完成了首筆交易,收益直接運於紅樹林的保護工作上,成為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生態保護的有力實踐。

多位受訪專家向南方財經全媒體記者表示,紅樹林計畫顯示了廣東在碳排放交易市場上的先行先試,未來湛江在藍碳碳匯上仍需要進一步探索監測、測算和核算等一系列在地化的方法學。

打造「紅樹林之城」生態名片

紅樹林既是候鳥遷徙停留地和越冬地,也是留鳥的棲息、繁殖地。每到冬日,勺嘴鷸、黑臉琵鷺、黑嘴鷗、遺鷗等瀕危物種將回到湛江紅樹林越冬。

近年來,紅樹林保護的成效漸顯,到現在湛江紅樹林保護區內有超過200種鳥類,以及100多種魚類、昆蟲以及大型底棲動物繁衍生息。

這得益於湛江為紅樹林立法。在2017年12月,湛江市政府頒布實施【廣東湛江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育區管理辦法】,正式為紅樹林資源保護提供法律依據。到2018年初,湛江透過異地調整增補等方式,保護區實際管控面積從原來的17336.6公頃增加到20278.8公頃。

湛江紅樹林生態保護完好背後,既是生態賬,又是民生賬、經濟賬。

在過去,不少湛江沿海居民以圍塘養殖為生,為了保護紅樹林生態,近海的養殖場被全部清退。既堅持紅樹林生態的保護,也要保障沿海居民的生計成為湛江最現實的考量。

為此,湛江將紅樹林保護劃分為核心區、緩沖區和實驗區,分類進行管理和保護。2018-2020年,湛江投入2631.54萬元用於整改工作,清退了嶺頭島紅樹林核心區內410.5公頃養殖塘,對實驗區4570.5公頃養殖塘簽訂紅樹林自然資源共管協定,落實生態補償,保證塘內紅樹林正常生長。

近年來,湛江也逐步形成了「紅樹林種植—生態養殖耦合」共存模式基本格局。在養殖塘裏種植一定面積的紅樹,修復紅樹林的同時,以紅樹林生態系反哺養殖塘內的魚蝦蟹貝,提升漁業產品品質和品質,互惠互利。

如今,在366.1畝的試驗區內,紅樹林群落總面積為222.97畝,白骨壤、紅海欖、桐花、秋茄、木欖等紅樹樹種守護著湛江的海岸線。未來,湛江將在徐聞、廉江、雷州種植紅樹林898公頃,投入的生態修復財政資金約4.3億元。

2021年底,湛江正式提出打造「紅樹林之城」。【湛江市建設「紅樹林之城」行動方案(2021-2025年)】明確提出,建設獨具湛江特色的紅樹林生態旅遊經濟帶,將紅樹林旅遊要素融入大文旅產業鏈。

湛江市麻章「海湖山色·滌蕩心靈」之旅、麻章「誌滿古道·探秘尋味」之旅、廉江濱海尋古之旅等三條紅樹林精品旅遊線也被認定為第三批廣東省鄉村旅遊精品路線。

探路紅樹林碳匯本土方法學

當前,廣東正在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永續的紅樹林保護與合理利用模式。

此前,深圳已在福田紅樹林國家級自然保育區探索透過政府、企業、高校三方實作社會資源參與修復管理,在紅樹林的保護修復、資金投入和科研力量中實作了有機融合。

紅樹林濕地生態修復工程是一項長期工程,而湛江在吸引社會資本參與紅樹林保護上走出了特色路。

2021年4月,湛江紅樹林造林計畫透過評審,保護區範圍內2015—2019年期間種植的380公頃紅樹林註冊為中國第一個藍碳碳匯計畫。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買該計畫簽發的首筆5880噸二氧化碳減排量,780余萬元的收益將用於湛江紅樹林保護、修復以及社群共建等。

中科院廣州能源研究所能源戰略與低碳發展研究室主任趙黛青認為,碳匯資源非常寶貴,將紅樹林的固碳貢獻認定為可以交易的碳資產,無論是對推進生態固碳還是開發新的碳交易產品、活躍碳市場都有非常有意義的市場機制創新。

「保護紅樹林是中國增加碳匯能力的一個重要方向,廣東透過碳市場機制積極探索優質生態資源的價值變現,具有創新性和示範引領意義。」趙黛青說。

2021年2月,廣州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與湛江市金融工作局簽署了戰略合作框架協定,推動廣州碳排放交易所在湛江設立營運中心,探索環境權益抵質押融資、碳排放權抵質押融資、海洋碳匯等金融服務創新,兩地也將加強在綠色金融產品方面的開發合作。

廣州碳排放權交易所研究規劃部總經理肖斯銳則認為,紅樹林具有很強的固碳能力,對減排量起到直接作用,屬於較高品質的減排產品,預計未來在市場上將有較高的市場溢價。

實際上,以紅樹林為代表的海洋碳匯(藍碳)規模龐大,海洋儲存了地球上約93%的二氧化碳,據估算為40萬億噸,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匯體。除紅樹林外,海洋中的海草、灘塗濕地都可以開發成藍碳碳匯作為減排量在碳市場交易。

但要進一步開發中國本土的藍碳碳匯還有不少難題。肖斯銳表示,如何利用紅樹林進行碳交易,當中涉及一整套方法學的研究,包括開發的範圍、開發的標準、減排量的測算以及和核算的標準。

「國際上現行的方法學不太適用於國內。國際上運用的減排量參數與國內的情況不太一致,必須有本土化的方法學去制定科學的減排系數和減排量測算的依據。」肖斯銳表示,如果湛江能夠摸索出一套適用在本土的一個方法學,對於進一步推廣到其他城市具有重要意義。

依托於紅樹林碳匯方法學,湛江加速探路「紅樹林經濟學」。自2021年以來,湛江堅持工業化、生態化、數位化深度融合理念,在生態旅遊、產業綠色化等多方面進行探索,推動生態優勢轉化為惠民效益。

例如,湛江近年來陸續開發了廉江高橋紅樹林風景區、霞山特呈島紅樹林生態濕地公園、雷州九龍山濕地公園、麻章通明港紅樹林「十裏畫廊」等紅樹林旅遊景點,推動紅樹林生態旅遊成為濱海旅遊的新引擎,讓紅樹林真正成為「金樹林」。

再比如,湛江聚焦加快大園區建設、推進大文旅開發、深化大數據套用等重點工作,著力壯大綠色鋼鐵、綠色石化、高端造紙、綠色能源、新能源汽車五大先進制造業集群,加快構建具有湛江特色的現代產業體系。

(作者:南方財經全媒體梁施婷 編輯:李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