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遼視春晚的確讓人很失望。
全國如此多的衛視春晚,遼視春晚能夠脫穎而出是從趙本山結束春晚那一年開始的。經過幾年的沈澱,遼視春晚的收視率一度超過央視春晚,自此,喜歡快樂的全國人民開始期待遼視每一年的春晚。
然而,2025年的遼視春晚,雜亂無章,東拼西湊,小品無亮點,包袱無笑料,處處充滿廣告,讓人失望至極。

還記得趙本山在【賣拐】裏拄著拐杖一瘸一拐出場時,東北的炕頭能聽見方圓三裏的哄笑,而小品中的台詞,一火就是一整年。
而二十年後,當觀眾在4K高畫質螢幕前機械地滑動短視訊,那些精心編排的諧音梗和網路熱梗,像過期罐頭裏的鯡魚,散發著刺鼻的味道。
以前是一個小品火一整年,現在是一整年的網路熱梗集中在一個小品上,只能說,小品的藝術形式已經死了。
據某省級衛視的劇本預審清單顯示,近三年被斃掉的包袱呈指數級增長。不能諷刺官員、不能涉及性別、不能表現貧窮,創作禁區逐漸吞噬現實題材的生存空間。編劇們被迫在真空罩裏編故事,最終呈現的"現實"比迪士尼童話更懸浮。
當短視訊平台每分鐘誕生500個新段子,電視台小品還在走三審五校的官僚流程。某知名笑星在直播中吐槽:"去年有個諷刺形式主義的本子,等過審時形式主義都改作風了,包袱全餿了。"這種時滯效應,讓諷刺藝術成了刻舟求劍。

要不然,老百姓喜歡的那兩位相聲演員,又怎麽會消失在大眾視野中呢。
如今人們期待的2025遼視春晚已然落幕,社交媒體上卻滿是差評,這場承載著東北文化基因的年度盛宴,在連續二十五年穩居地方台春晚收視榜首後,首次遭遇口碑與收視的雙重滑鐵盧。
這場被網友戲稱為"文化大醬缸"的晚會,將人們期待的笑料包袱,熬煮成一鍋失去本味的大亂燉。
小品本就是語言類節目,就如相聲是天津的標誌一樣,小品是遼寧的標誌。以前趙本山的小品,被人們稱之為語言藝術,話語之間的邏輯,細細琢磨讓人捧腹大笑,將東北話特有的幽默智慧展現的淋漓盡致。
如今再看小品,它已經淪為低階的語言雜耍,沒有往日的語言藝術,徒留詞藻的堆砌,失去了靈魂。

"趙家班"在舞台上的表現力仍然不及師傅趙本山,所有喜劇人都在琢磨如何追趕趙本山,可是在小品藝術領域,當下沒有哪位喜劇人能與趙本山比肩。
趙本山老師曾多次在公開場合表達自己對喜劇小品的看法,最經典的一句話就是:老百姓要的事快樂,被教育一整年了,不差除夕這一天。
而事實上各種規則嚴重束縛小品的藝術形式,掐的死死的,讓小品喘不過氣來。各種規則和要求疊加在一起,就是壓死小品藝術形式的最後一根稻草。
與此同時,審查的陰影催生出畸形的創作過程。很多編劇在創作軟體裏設定敏感詞過濾器,用"正能量指數分析模組"評估劇本安全性,最終打磨出的作品就是我們所看到的乏味的塑膠花。
如謀春晚彩排現場,導演組要求將"職場PUA"改成"成長關懷",把"中年危機"替換為"人生新階段",這種語言消除過程,徹底將小品閹割了。
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人才斷層的裂谷已經深不見底了,這門藝術的根基已動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