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北青報記者以「蘇軾門生」亮相綜藝 【江南十二場歡聚】

2025-06-09綜藝

一檔以中國文化為骨,少年成長為魂的學習型演員綜藝【江南十二場歡聚】即將在蘇州吳江開拍,近日,從海內外1522位報名者中脫穎而出的24位元學員以古裝演唱、現代裝吟誦的方式正式亮相,與江南歷史中的12位元名人誌士展開一場跨時空的對話,就此開啟了「學習型演員」的第一堂課。本報記者史晨楓也以選手身份參與此次綜藝的錄制,並與其他選手一道,透過學習展示競逐將於今年底開排的同名舞台劇的機會。

綜藝【江南十二場歡聚】由央華戲劇發起於北京,將在蘇州吳江區錄制。吳江因運河而興,北京因運河而盛,節目將以大運河為魂,既展現江南文化的細膩雅致,也透過「戲劇+綜藝」的全國傳播,讓北京乃至全國觀眾看見江南文化如何與中華文明同頻共振。「立足江南、胸懷中國」也將是節目中每一位班主任、助教從不同角度出發最終直抵的學習主題。江南煙雨未歇,少年已啟程,綜藝【江南十二場歡聚】將於6月底開拍,並於9月初在優酷、浙江衛視播出,同名歌舞大戲也將於年底創排。

選拔的是向往成為好演員的素人,不能只看顏值

歷經數月選拔,最終入選的24位元學員年齡跨度為18—32歲,甚至還有眼下正在參加高考的考生,參賽者既包括中央戲劇學院、北京舞蹈學院等專業院校的畢業生,也有倫敦大學的留學生、來自厄瓜多爾的華僑新生代、曾服役的前海軍陸戰隊隊員、中國台灣的青年演員,以及來自新聞一線的記者。雖然高矮胖瘦各異,更來自五湖四海,但每一位都有著獨特的辨識度。

參與了演員篩選工作的節目總策劃張凱麗表示:「我們是在選演員,選向往成為好演員的素人,不能只看顏值,節目中的學員進入人群中全都是大眾中的一員,學習培養之後,希望他們能成為代表大眾的演員。」而這些選手也並不以綜藝「博出位」為目標,他們來自不同的成長路徑,卻匯集在此,共同走入江南歷史的脈絡之中——有人將步入計成的園林,理解山石與水法背後的天地哲學;有人將走進蘇東坡的書齋,從「問汝平生功業」中讀懂曠達與沈郁的辯證統一;有人徘徊於文天祥的祠堂,試圖感知「正氣」究竟如何成為人格的支柱;也有人在徐靈胎的藥爐前,用今日之理性對照古人之仁心,尋訪醫道與人道之間的橋梁……未來,選手們也將圍繞範蠡、張翰、白居易、範仲淹、蘇東坡、辛棄疾、文天祥、沈璟、計成、袁了凡、王錫闡、徐靈胎12位元歷史人物展開學習。

歷史是養料,「衣食住行」是角色精神的落地之所

亮相當晚,選手們先是著古裝集體演唱了主題歌【少年長虹吟】,後又著現代裝展示了江南才子的曠世名篇,現場回蕩著千古風韻、洋溢著熱血青春。借由「綜藝」這一大眾傳播方式,實質是對中國文化踐行求真本性的一次學習過程。據悉,節目的內容構建依據來自12位元與江南有關的歷史名人誌士,他們涵蓋了軍事家、政治家、天文學家、戲曲家、偉大的醫生……他們各自有著不同的職業,但都用不同的職業踐行著共同的人生理想。24位元選手也將在娛樂的氛圍中去體驗他們的人生、江南的文化,帶領觀眾共同感受、學習、領悟和積累。24位元學員有著不同的年齡、不同的專業背景,但體驗真實、學習文化是他們在節目中的任務和人生的起點。【江南十二場歡聚】也不會將歷史作為展覽,而是將其作為養料。在節目中,「衣食住行」不只是表層文化的呈現——它是角色精神的落地之所,是人物性格的展開起點,也是選手「自我」與「他者」共建認知世界的行動線索。

據蘇州灣博物館館長汝悅來介紹,京杭大運河自北向南,綜藝取景北京以及平望再應景不過,吳江的平望是江南運河的江浙分水之地,京杭大運河流淌到平望一分為三,形成四水共流的奇觀。從「四澤匯集」到「四河匯集」,既是地理位置的延伸與拓展,更是江南文化的重塑與復興。這場橫跨京蘇兩地的文化盛事以京杭大運河為精神紐帶,標誌著吳江「運河明珠」與北京「運河起點」的文化脈絡在新時代深度交融。而在【江南十二場歡聚】中,北京和吳江在大運河的兩端,將共同見證24位元青年的學習與成長。

從采訪者到綜藝學員,他想讓公眾了解記者職業

凱麗除擔任節目總策劃外,還與趙文瑄、徐俐等人一道擔任了節目班主任,而幾人也無一例外都有過不同的職業經歷。凱麗在成為演員之前曾經是一名速滑運動員,她表示,從運動員轉行為演員,支點就兩個:熱愛和才華;趙文瑄年輕時曾經是一名空乘,還曾想作英文老師,後來機緣巧合成了演員。他表示,在遴選這些選手的時候一直在聯想自己,當初自己也是一個素人,也沒有學過表演,他鼓勵學員多閱讀,文學中豐富的人物形象會是以後表演重要的依托;徐俐在自己的職業選擇中,不僅實作了從地方台到中央台的跨越,更在話劇舞台上完成了從主持人到演員的蛻變。而她在【日出】中塑造的「顧八奶奶」甚至讓她的百度詞條變成了演員、前央視主持人。

同樣在這些選手中也不乏六邊形戰士、跨界青年,北青報記者史晨楓便是其中之一。從事記者職業8年,他參與過「北京兩會」、到過鹽城響水爆炸現場、在大會堂主持過新春音樂會、報道過國內所有重要的藝術節,此次綜藝中的諸位班主任以及助教,他幾乎都采訪過,而這一次,這些曾經的對話者就要變成自己的老師了。自稱來自普通的小縣城,沒學過什麽才藝,但就是因為享受拿起話筒站在舞台的一刻,他最終選擇了播音主持專業,工作後因緣際會接觸到了戲劇演出行業,享受著每一次和戲劇人、舞台藝術家交流的時刻,時時被他們所具備的優秀素質和專業素養所折服。於是,當看到有這樣一檔以打造「學習型演員」為目的的劇綜時,便萌生了想要參加的念頭。

史晨楓說,「我想跟優秀的老師學技能,想在表演專業之外的思政、心理、法律課上更加深刻地‘成為自己’,想跟這些有專業、有性格、更自律的兄弟們一道過一過集體生活,更想讓大家了解記者這個職業,特別是傳統媒體人的堅守與不盲從 。」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攝影/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曉溪

編輯/劉忠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