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綜藝

不娛樂的「冷」題材何以收視不冷

2025-03-13綜藝

作者:王 彥

東方衛視大型環保公益紀實節目【一路前行】第二季日前收官了。中國視聽大數據顯示,10期節目連續10周位居全國省級衛視專題節目收視榜首,相比上一季平均收視率提升15%,觀眾總體規模提升9%,且收官的第十期節目重新整理了整季的收視峰值。

線上文娛產品供給豐富的當下,剝離了娛樂化內容的「冷」題材收視不冷,對普通人有著一定接受門檻的小眾賽道同行者眾,這檔節目為什麽能?

不可否認,演員與網路科普紅人是節目最初的流量入口。胡歌、劉濤、陳龍共擔計畫發起人,一邊攜手劉詩詩、袁弘、林一、王昱珩、胡冰卿等圈內新老朋友共走一程,一邊邀來科普大V張辰亮、環保藝術家韓李李等。但能把關註轉化為追隨,有些事或比「胡歌的朋友圈」更具吸重力。

延續第一季對環保議題的聚焦,【一路前行】第二季在名人「導流」之後,更透過年輕態敘事、沈浸式體驗與科學理性的思辨「留人」,將環保理念轉化為一場更多人付諸行動的心動號召。節目暫告段落時,胡歌在個人帳號發文,難說再見。一番感慨呼應者眾,高贊的評論有這樣兩條——「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遼闊的山野自有它的浪漫」——當節目擁躉以文化之美抒發對山川之美的向往,這趟感受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熒屏之旅,已然收獲又一批誌同道合者。

以專業性為「了解與熱愛」護航

明星嘉賓的參與,曾是相對小眾或冷門題材的雙刃劍。但【一路前行】第二季透過角色重構,不僅實作明星引流與專業深度的平衡,更經由專業人士的加盟,為節目所倡導的「只有了解才會熱愛,只有熱愛才會行動」把準航向。

張辰亮,他為人熟知的網路身份是科普大V,全網擁有5000萬粉絲,因「鑒定網路熱門生物」等一系列視訊走紅,被網友親切地稱為「狐主任」。而他的本職工作則是科普作者,是中國科學院旗下【中國國家地理】的一員。這一次,他不僅受邀擔當節目的科普精靈,還擔任總導演,直接參與策劃。科普達人的坐鎮,為節目註入了專業性與網感兼具的獨特氣質。他既以冷幽默風格解讀生態知識,又以對標科學家的嚴謹態度設計行動方案。

整季節目透過藏狐、水獺、布氏鯨、蘭花等具體物種的保護案例,將生態系的復雜性轉化為可感知的個體敘事。比如首期節目以網紅動物藏狐為線索,揭示其作為「傘護種」的生態意義——保護藏狐即保護整個高原生態系。「以小見大」的敘事策略,既滿足了觀眾對萬物生靈自然奇觀的好奇心,又透過環保理念、科學知識的嵌入實作了認知升級。

胡歌等人作為故事的見證者、講述者,以第一人稱視角投身節目,化身觀眾「嘴替」與專家互動,透過流量轉化讓科學知識觸達更廣泛的受眾。節目播出後,「肉夾饃堆肥法」「招鷹架原理」等話題登上熱搜,實作了環保理念的「破圈」傳播。

以真實性召喚「行則將至」的共鳴

為更好地呈現生態環保現狀,節目組歷時8個月,奔赴四大典型生態系:雪域高原(青海玉樹)、海洋島嶼(浙江金塘島)、熱帶雨林(雲南西雙版納)和濱海城市(廣西北海)。從「傘護種」「零廢棄」「生物多樣性」到90後科研人員的堅守等,每個地點都設計了獨特的環保議題,觀眾也由不同的個體由點及面,領略到更為全面的環保事業。

北海潿洲島的布氏鯨保護行動讓人印象深刻。時隔數月、先後兩次,環保小分隊帶著科研任務出海尋找布氏鯨。遺憾的是,兩次出海都有未竟之功。這般「真實的不完美」恰恰展現了環保工作的艱辛與堅持。而西雙版納蘭花保育的段落,則重新整理了公眾對蘭花的認知。看似常見的吊蘭、蟹爪蘭並非蘭花,真正的野生蘭花因人類采挖已瀕臨滅絕。透過嘉賓的親身體驗,節目傳遞出一個訊號:環保不是遙不可及的口號,而是從糾正認知誤區開始的行動自覺。

值得一提的是,對比傳統環保題材紀錄片常以生態危機的警示性敘事喚起共鳴,【一路前行】第二季選擇了一條更具建設性的路徑——用「生態美學」重構人與自然的關系。節目鏡頭下的中國山水,既有青海玉樹的雪山草原、潿洲島的碧海藍天,也有西雙版納熱帶雨林的蒼翠深邃。目之所及,高天流雲、深海魚躍、百花競艷,這些畫面不僅在視覺層面繪就了中國人「仁者樂山、智者樂水」的山水田園畫卷,更被賦予深刻的象征意義:嘉塘草原牧民自發封育草場,創造了4年恢復2150畝退化土地的奇跡,高原草場重回豐茂;在金塘島,工業區與水獺棲息地和諧共存,背後是經濟發展與生態環保之間的中國方案;西雙版納植物園有個線上排行榜,「榜一」使用者辨識的物種數量,就是當地生物多樣性的最佳註腳……凡此種種,都是今日中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真實答卷。(王 彥)

來源: 文匯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