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資本綁架的童年,是夢想還是噩夢?
南韓一檔名為【Under15】的女團選秀節目橫空出世,全球70國少女爭相報名,最小的參賽者年僅9歲。訊息一出,網友炸鍋:有人驚呼:「書都不讀,去選秀了?」


這場爭議背後,藏著一個更尖銳的問題: 當娛樂工業將未成年人的身體、時間與未來明碼標價,我們究竟是見證了一場「夢想成真」的童話,還是目睹了一場資本對童年的系統性掠奪?

南韓偶像產業早已將「低齡化」推向極致。這個選秀甚至鼓勵3歲便報名, 像有些網友說的, 不如從胚胎發育開始就安排上吧。

黃線部份:這個選秀節目招募3-15歲的選手
這樣的選秀低齡化,背後是殘酷的行業邏輯: 練習生「速成」模式 ,從小學開始封閉訓練,每天練習12小時以上,淘汰率超90%;是 出道即巔峰,花期短暫, 新人輩出,長江後浪推前浪,轉型困難;是 顏值內卷與身體剝削, 不少未成年少女被迫接受整容、極端減肥,張元英從「白幼瘦」到盲目增肌,健康狀態引擔憂……
這類選秀節目,制作方宣稱「為少女提供國際舞台」,但細看規則,獲勝者需簽約經紀公司,接受高強度行程。而所謂的「音樂留學支援」,不過是資本捆綁的長期合約。

這背後,是
經紀公司穩賺不賠 :未成年偶像合約期長、分成低,且可塑性高,便於塑造人設;
粉絲經濟收割機 :少女偶像的「養成系」特質刺激粉絲氪金,不少這樣的女團MV狂攬百萬銷量
諷刺的是, 這場「造夢遊戲」中,唯一承擔風險的只有孩子。

畢竟,未成年偶像的代價遠不止身體透支,比如: 教育缺失 ,多數人輟學或掛名就讀,未來轉型時學歷成硬傷,還有 心理創傷,價值觀扭曲等等。
【Under15】的海報上,9歲女孩的笑容天真無邪,但她的未來早已被標價。當資本以「夢想」之名合理化剝削,是否該重新定義「成功」與「代價」?
或許, 真正的「偶像」不該是破碎的童年,而是每個孩子都能在陽光下自由生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