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風2025】第一期播出了,雖然這是個「姐姐」節目,年齡基本都在三十以上,但裏邊的絕大多數人,尤其是在觀眾眼中,都只是妥妥的「新人」。
幸好,除了見證人謝娜之外,還有葉童、鄧萃雯、陳德蓉幾位老面孔,尤其是葉童,不但人氣旺,而且還在初舞台拿了個superA,這可以比5A還強的最好成績。

於是有人不服了:「這都是人情世故啊!」「葉童這唱也不咋樣啊!」……
對於這種情形,葉童卻淡然處之,並用兩個字一笑概括:敬老。
這只是「人情世故」和「敬老」嗎?我們不妨從「乘風破浪」節目的本質和綜藝的根本目的來說說。
藝人參加【乘風破浪】,「破」的是什麽?
芒果有兩檔分別針對「姐姐」和「哥哥」設定的節目,一個是【乘風破浪】,一個是【披荊斬棘】,其實本質都差不多,都是希望他們能做到挑戰自我,不斷突破的真人秀節目。
參與的人不僅限於演員、歌手,甚至還有不少其他職業,這次【乘風2025】就有網紅的旅遊博主參與。

而她們要做到的「突破」,主要從兩方面展現出來:
一是個人針對自己舒適圈的突破,比如性格內向的變得外向,只演戲的嘗試唱歌,只唱歌的嘗試跳舞,只知道熱歌勁舞的嘗試表演……等等;
二是針對自己年齡、地域甚至性別局限的突破,而葉童在這方面,則堪稱本季【乘風破浪】的代表。
62歲對於大多數女性來說,已經到了該退休的年齡,葉童能來到舞台,並且和年輕人一起嘗試唱跳,這本身就是一種挑戰、突破。
對比之下,就連50歲的曹穎,也不斷說自己年紀大,老了,可見女性藝人本身就更難避免年齡焦慮。
綜藝不是歌唱、舞蹈比賽,不必拘泥於技法
曾幾何時,演藝圈職業是相對分明的,雖然因為太過優秀而「多棲」的也存在,但大多數都是演員、歌手活躍於台前,詞曲、編導服務於幕後。
但不知從何時起,在一起專業「導師」的引導下,流行起了「多邊形」人才,仿佛不會寫歌就不配唱歌,不做導演就不配當個好演員,也就是網上流行的——
不會炒菜的醫生不是好裁縫。

尤其是年輕一代,不會創作簡直就不好意思說自己是歌手,介紹自己是「創作型歌手」「專業音樂人」時,臉上總是洋溢著驕傲的光芒,結果往往導致似乎什麽都能幹,卻又什麽都幹不好。
這就好比是一個廚師,一定要告訴你他是種菜型廚師。
綜藝也一樣,它不是考試,也不是比賽,最重要的是取悅觀眾和節目效果。
從這次【乘風2025】的一公小考就看得出來,評判標準就相對靈活得多。即便是在舞蹈節奏和演唱標準方面有瑕疵,也可以透過團隊精到位、節目效果好,觀眾喜愛而得到加分。
初舞台時,葉童一曲【渡情】讓彈幕區一片飆淚,拿下superA實至名歸,如果你非要拿唱功,拿舞蹈難度,拿氣息去衡量,那你直接讓她pass掉好了。
當然,在後來的小考環節,葉童只得了4A,也並無不合理之處,的確表演效果差了很多,「敬老」雖然重要,但表演可還得一絲不茍。
由此可見,【乘風2025】裏葉童大受歡迎,並非只是簡單的「人情世故」或者「敬老」,更是一種遵循綜藝本質的「正經」表現。
希望在以後的節目中,葉童老師依然能帶給我們更多的精彩與感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