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們,作為一個每年雷打不動守著春晚的老觀眾,這些年看春晚語言類節目,那心情,就像坐過山車,起起伏伏。但今年,終於讓我逮著個 「寶藏」 小品 ——【花架子】,它可太給勁兒了,直接把我看嗨,忍不住要跟大夥嘮嘮。
喚醒春晚語言類節目 「諷刺 DNA」

以前春晚的語言類節目,那可真是神作頻出。就說馬季老爺子,叼著那 「宇宙牌香煙」,往台上一站,妙語連珠,把全國泛濫的歪貨問題揭露得淋漓盡致。台下觀眾笑得前仰後合,笑完心裏又直犯嘀咕,這生活裏還真到處是這種事兒。還有趙麗蓉老師,那一口唐山味兒的 「宮廷玉液酒,一百八一杯」,演的是虛假包裝問題,把商家那些糊弄人的手段刻畫得入木三分,讓觀眾們看了就忍不住拍手叫絕。姜昆老師的【虎口脫險】和【電梯奇遇】,把部門之間相互推諉踢皮球的醜態展現出來,看得人直搖頭,這職場上的無奈,大家都感同身受。

這些經典小品,大膽地對社會現象開炮,觀眾們也看得過癮,笑得暢快。那時候,導演組和節目都敢大膽創作,觀眾也真誠捧場,沒有太多彎彎繞繞 。可後來呢,春晚語言類節目好像慢慢沒了這股子銳氣。直到今年的【花架子】出現,直接把春晚語言類節目本該有的諷刺藝術 DNA 給喚醒了,就像一道光照進了平淡的夜空,讓人眼前一亮。
【花架子】講了啥?

【花架子】這個小品,主題特別明確,就聚焦在 「迎檢」 這個事兒上。故事發生在一家小飯店,正值吃飯時間,按常理,飯店裏該是煙火氣十足,食客們大快朵頤。可這飯店卻透著古怪,因為要迎檢,不能開明火,客人只能吃泡麵。再看店裏,不讓客人在裏面坐著,都被安排到外面,為啥呢?為的是顯得外面人多,營造出一片經濟繁榮的景象。還有那廁所,明明是給人用的,卻不讓客人進,說是要確保廁所味道香,好給檢查的人留個好印象。就這麽短短幾個場景,幾句台詞,把迎檢時的那些 「花架子」 行為展現得活靈活現。
為了讓大家更有畫面感,演員們的表演也是相當到位。飾演飯店老板的演員,臉上堆滿了無奈又討好的笑容,一邊給客人遞上泡麵,一邊嘴裏念叨著 「對不住啊,今兒個特殊情況」,那神情、那動作,把一個被迎檢弄得焦頭爛額的小老板形象刻畫得栩栩如生。客人們呢,有的皺著眉頭,滿臉疑惑,有的則是心領神會,搖搖頭笑了笑,這些小細節,把生活裏大家面對迎檢時的眾生相都展現出來了。

現實中的 「迎檢」 有多離譜?
這小品裏演的事兒,看似誇張,實則在現實裏有太多影子。就說我知道的一些事兒,很多地方為了迎檢,那可真是下足了 「功夫」。重新粉刷墻壁都是小兒科,有些小鎮,為了迎接檢查,讓鎮下面的居民背題庫,還安排各種工作人員冒充居民,就為了應對檢查時的詢問。要是被發現了,大家也不尷尬,相視一笑,畢竟上上下下都對這些 「潛規則」 心知肚明。

還有些地方,透過灑水洗地的水量來猜檢查力度和檢查幹部官階。說是 「科級潤地皮,處級漲河堤,廳官搬東海,部長請龍王」,雖然有點誇張,但確實反映出一種現象。每次有檢查,就像一場全民沈浸式劇本殺,所有人都在配合演出,只有檢查組裝作啥都不知道。就拿成都來說,以前有段時間,成都的天氣晴朗程度和 pm2.5 含量,不取決於自然條件,而是取決於有沒有檢查,有沒有大會。只要有大會,那必定是天朗氣清,春風拂面。為啥呢?因為能人工降雨的都降雨了,能關停的汙染產業都暫停了,就為了在檢查期間有個好天氣。還有統一換招牌,換成英文的,當年還鬧上過社會熱點。

這些事兒,就這麽被【花架子】這個小品搬到了春晚大舞台上,毫無保留地展現在全國觀眾面前。雖說小品結尾有點倉促,感覺像是趕著時間,但整個故事講完整了,諷刺的內核也挖得夠深。它讓我們看到了春晚語言類節目曾經的影子,那個敢說真話、直面社會現象的黃金時代的影子。家人們,就沖這點,這個小品就值得我們好好誇一誇 。
【本內容為故事類醫療健康科普文章,文中除了健康科普內容所出現的任何人名、地名、事件均為藝術加工,並非有意冒犯或貶低任何個人、團體或組織。如有雷同,純屬巧合,請理性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