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8-09科技 中國基金報見習記者文夕華為又將一賽道拉至聚光燈下。「機器視覺是感知產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是人工智慧最大的一個套用場景,是數位基礎設施的關鍵能力和智慧世界的入口,」8月8日在華為機器視覺產業峰會上,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透露了對機器視覺賽道的堅定看好。在二級市場上,概念板塊持續火熱。這一概念板塊指數近兩個交易日連續上漲,自今年4月底觸及最低點以來,已經上漲67.26%。其中思林傑在8日漲停後,9日繼續上漲近4%,股價創下新高;賽為智慧也在8日上漲近8%後,9日早盤最高拉升16.07%;而行業龍頭天準科技在8日也上漲7%。市場規模快速增加資料顯示,機器視覺透過光學裝置和非接觸式傳感器能夠實作人眼可及和不可及的功能,廣泛套用於辨識、測 量、定位、檢測等場景,相較人眼在精確性、可靠性、敏捷性等維度具備明顯優勢。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最新釋出的【2022年機器視覺產業發展藍皮書】顯示,未來10年將是機器視覺發展的「黃金期」,鋰電行業未來5-10年將成機器視覺主要增長的拉動「引擎」之一,不過當前核心技術仍被「卡脖子」,本土品牌任重道遠。在華為機器視覺產業峰會上,軍團CEO洪方明明確指出「未來3-5年ICT產業將是華為發展最快的一個產業」,強烈表達出對機器視覺賽道前景的看好。他表示,原本不大起眼的機器視覺業務,如今卻已成為華為重點發力方向,機器視覺指向的「感知」被定義為華為ICT四大核心能力之一,未來甚至可能會超過華為雲的增長速度。據悉,華為機器視覺軍團成立於今年5月。在產業鏈上,機器視覺上遊為光源、鏡頭、相機、控制系統等核心零部件,中遊為具備獨立采集、分析能力的視覺系統和智慧視覺裝備,下遊面向消費電子、汽車及其零部件、鋰電光伏等離散型制造業,呈現多點開花的態勢。根據機器視覺產業聯盟預測,國內機器視覺市場規模自2021年起將保持28%左右的CAGR增長,預計到2023年國內機器視覺市場規模將達296億元。GGII數據也顯示,2021年中國機器視覺市場增速超45%,2025年市場規模有望超380億元。國內廠商呈追趕之勢在產業格局上,日本的基恩士和美國的康耐視為全球龍頭,合計全球市場份額達64%。結合Markets and Markets對全球中國市場估計,2021年基恩士全球市場份額為55%,中國市場份額為38%;康耐視全球市場份額為9%,中國市場份額為7%。兩大龍頭體量遠大於國內的奧普特、天準科技等廠商,國內仍以中小規模企業為主,相比國外龍頭有較大的成長空間。不過目前,國內頭部廠商已在光伏鋰電、3C 電子、印刷包裝、新型顯示等細分領域實作份額領先。財通證券一份研報分析,國內廠商憑借本土化的服務能力、強大的非標客製能力、以及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近年來國產替代之勢迅猛,已在光源、工業相機等領域實作了較高的國產化率, 也誕生了多家細分領域的龍頭公司。目前,機器視覺產業鏈上遊涉及光學裝置等硬體和影像處理軟體,主要國內上市公司如奧普特、大華股份、海康威視;中遊則包括天準科技、華興源創、淩雲光、奧比中光等系統整合商和裝備制造商。財通證券認為,機器視覺核心價值集中於產業鏈上遊,硬體工藝與軟體演算法決定產品技術天花板。研報顯示,機器視覺裝置價值可拆分為上遊零部件與軟體、中遊組裝整合與售後維護,其中上遊占據了80%價值量,技術壁壘最高,硬體部份當中工業相機價值占比達50%以上,由影像傳感器、影像采集卡與各類芯片組成,技術壁壘極高。上市公司被密集調研華為的入局,也將市場目光聚焦於這一賽道,相關公司紛紛受到資金追捧。淩雲光、奧比中光今年7月初先後在科創板掛牌上市。近期視位元機器人宣布完成3億元B輪融資、靈西機器人完成由熙誠金睿領投的數億元B+輪融資、梅卡曼德宣布完成由全球性頂級投資機構領投的C+輪融資。此外,7月以來,奧比中光、埃斯頓、淩雲光、格靈深瞳、奧普特等上市公司接受了多家機構的調研。其中,數百家機構密集調研淩雲光、奧普特。工業機器人龍頭埃斯頓接受調研的次數、接待機構數均位居首位,期間機構接待量高達495家;上市僅一個多月的淩雲光位居第二,共迎來了200余家機構調研。而同是7月上市的奧比中光也接受多場機構調研。從上市公司調研記錄來看,「公司的核心演算法優勢」「自主開發上遊器件套用情況」「產品的技術路線」等等問題備受機構關註。不難看出,借助機器視覺等AI技術在生產過程中實作提質、降本、增效,已成為許多制造業企業的共性需求。中金公司認為,對於機器視覺廠商而言,需要關註下遊拓展能力、上遊研發能力和通用化設計能力。該機構同時認為,局限於單一賽道的企業難以做大,能夠切入更多套用領域且處於景氣上行周期的企業有望增厚業績規模。同時,掌握上遊核心零部件研發能力,有望使廠商具備議價能力,長期看體現成本優勢。
中國基金報見習記者文夕華為又將一賽道拉至聚光燈下。「機器視覺是感知產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是人工智慧最大的一個套用場景,是數位基礎設施的關鍵能力和智慧世界的入口,」8月8日在華為機器視覺產業峰會上,華為常務董事、ICT基礎設施業務管理委員會主任汪濤透露了對機器視覺賽道的堅定看好。在二級市場上,概念板塊持續火熱。這一概念板塊指數近兩個交易日連續上漲,自今年4月底觸及最低點以來,已經上漲67.26%。其中思林傑在8日漲停後,9日繼續上漲近4%,股價創下新高;賽為智慧也在8日上漲近8%後,9日早盤最高拉升16.07%;而行業龍頭天準科技在8日也上漲7%。市場規模快速增加資料顯示,機器視覺透過光學裝置和非接觸式傳感器能夠實作人眼可及和不可及的功能,廣泛套用於辨識、測 量、定位、檢測等場景,相較人眼在精確性、可靠性、敏捷性等維度具備明顯優勢。據高工機器人產業研究所(GGII)最新釋出的【2022年機器視覺產業發展藍皮書】顯示,未來10年將是機器視覺發展的「黃金期」,鋰電行業未來5-10年將成機器視覺主要增長的拉動「引擎」之一,不過當前核心技術仍被「卡脖子」,本土品牌任重道遠。在華為機器視覺產業峰會上,軍團CEO洪方明明確指出「未來3-5年ICT產業將是華為發展最快的一個產業」,強烈表達出對機器視覺賽道前景的看好。他表示,原本不大起眼的機器視覺業務,如今卻已成為華為重點發力方向,機器視覺指向的「感知」被定義為華為ICT四大核心能力之一,未來甚至可能會超過華為雲的增長速度。據悉,華為機器視覺軍團成立於今年5月。在產業鏈上,機器視覺上遊為光源、鏡頭、相機、控制系統等核心零部件,中遊為具備獨立采集、分析能力的視覺系統和智慧視覺裝備,下遊面向消費電子、汽車及其零部件、鋰電光伏等離散型制造業,呈現多點開花的態勢。根據機器視覺產業聯盟預測,國內機器視覺市場規模自2021年起將保持28%左右的CAGR增長,預計到2023年國內機器視覺市場規模將達296億元。GGII數據也顯示,2021年中國機器視覺市場增速超45%,2025年市場規模有望超380億元。國內廠商呈追趕之勢在產業格局上,日本的基恩士和美國的康耐視為全球龍頭,合計全球市場份額達64%。結合Markets and Markets對全球中國市場估計,2021年基恩士全球市場份額為55%,中國市場份額為38%;康耐視全球市場份額為9%,中國市場份額為7%。兩大龍頭體量遠大於國內的奧普特、天準科技等廠商,國內仍以中小規模企業為主,相比國外龍頭有較大的成長空間。不過目前,國內頭部廠商已在光伏鋰電、3C 電子、印刷包裝、新型顯示等細分領域實作份額領先。財通證券一份研報分析,國內廠商憑借本土化的服務能力、強大的非標客製能力、以及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近年來國產替代之勢迅猛,已在光源、工業相機等領域實作了較高的國產化率, 也誕生了多家細分領域的龍頭公司。目前,機器視覺產業鏈上遊涉及光學裝置等硬體和影像處理軟體,主要國內上市公司如奧普特、大華股份、海康威視;中遊則包括天準科技、華興源創、淩雲光、奧比中光等系統整合商和裝備制造商。財通證券認為,機器視覺核心價值集中於產業鏈上遊,硬體工藝與軟體演算法決定產品技術天花板。研報顯示,機器視覺裝置價值可拆分為上遊零部件與軟體、中遊組裝整合與售後維護,其中上遊占據了80%價值量,技術壁壘最高,硬體部份當中工業相機價值占比達50%以上,由影像傳感器、影像采集卡與各類芯片組成,技術壁壘極高。上市公司被密集調研華為的入局,也將市場目光聚焦於這一賽道,相關公司紛紛受到資金追捧。淩雲光、奧比中光今年7月初先後在科創板掛牌上市。近期視位元機器人宣布完成3億元B輪融資、靈西機器人完成由熙誠金睿領投的數億元B+輪融資、梅卡曼德宣布完成由全球性頂級投資機構領投的C+輪融資。此外,7月以來,奧比中光、埃斯頓、淩雲光、格靈深瞳、奧普特等上市公司接受了多家機構的調研。其中,數百家機構密集調研淩雲光、奧普特。工業機器人龍頭埃斯頓接受調研的次數、接待機構數均位居首位,期間機構接待量高達495家;上市僅一個多月的淩雲光位居第二,共迎來了200余家機構調研。而同是7月上市的奧比中光也接受多場機構調研。從上市公司調研記錄來看,「公司的核心演算法優勢」「自主開發上遊器件套用情況」「產品的技術路線」等等問題備受機構關註。不難看出,借助機器視覺等AI技術在生產過程中實作提質、降本、增效,已成為許多制造業企業的共性需求。中金公司認為,對於機器視覺廠商而言,需要關註下遊拓展能力、上遊研發能力和通用化設計能力。該機構同時認為,局限於單一賽道的企業難以做大,能夠切入更多套用領域且處於景氣上行周期的企業有望增厚業績規模。同時,掌握上遊核心零部件研發能力,有望使廠商具備議價能力,長期看體現成本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