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因真的是太多了,要寫就是長篇大論了。所以簡要寫一下,相關內容不再提供論據支撐
- 中國的頂級富豪絕大部份都是做C端的,也就是吃人口紅利。畢竟經濟快速發展時候,吃人口紅利最簡單最有效。比如汽車、房地產、電商、社交遊戲、電信等
- 做C端來錢比B端快,而且金額又大。比如華為是全球最大的電信裝置企業,但是僅考慮商用這塊(基礎電信業務),營收規模其實和易利信是差不多的,都是2900多億。華為大頭還是在手機終端(4600多億,2019年)
- 做生意和做人一樣,能躺著掙錢幹嘛要跪著掙錢?經濟高速發展期就意味著高利潤市場,尤其是借助人口紅利的市場錢最好賺。到目前為止還有很多行業處於高增長期。
- 中國航天市場規模太小,美國是中國的好幾倍甚至十幾倍
- 中國航天規模裏面的大頭軍用市場被軍工和國企獨占,不可能給到私企
- 中國航天業未來預期也不好,基本都是國家投錢,那麽都是靠預算的,不可能高增長。就像NASA每年的預算規模差不多都在195億美元左右
- 為什麽中國航天業基本都是國家投錢,因為這塊管控很嚴,商業衛星也不是你想發就能發,想用就能用的,所以也限制了規模
- 中國航天系企業很多的,本身就是包含研發、生產、商業化全都有,你開放民用也只是人家吃肉剩下的湯罷了。NASA現在只做研發(基礎研發,另外做研發指導,不再參與具體產品研發),不做生產、所以主要市場都在民用,蛋糕夠大。兩邊路數完全不一樣,沒辦法學美國的商業航天模式。
- 中國的科研和市場脫鉤略有點嚴重,技術轉化成產品目前來看成功率並不高,意味著民用要做這個領域風險很大
- 中國的熱錢可以投的領域很多,所以投資界都不太看得上航天。
- 市場競爭一般是從量的競爭最後到質的競爭,中國目前還處在量的競爭階段,已開發國家很多已經轉到質的競爭,所以他們對技術套用這塊更重視。
- 航天業在中國民間沒啥積極性,沒幾個人研究。有些學校裏會作為興趣課研究,大部份也只是為了一些榮譽而已,所以都是淺嘗輒止。
補充一句:我看到另外一個回答裏提到雷軍投資的銀河航天屬於資訊科技--通訊技術--衛星通訊這個行業分支,不是航天探索領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