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專家:中美若在台海對峙,關鍵並非台灣本島,在緬甸
2024年8月,美國國家戰爭學院的東南亞安全專家薩克利·阿布紮發表了一篇引人註目的分析報告。
在報告中,阿布紮提出了一個標新立異的觀點:美國在台海之戰中取勝的關鍵並非在台灣本島,而是在遠隔數千公裏之外的緬甸。
他的說法有沒有道理呢?
台海戰役的"關鍵棋子"
"如果未來美國與中國在台海發生軍事沖突,向昆明輸送石油和天然氣的管道將變得極為重要。"阿布紮強調,若能切斷這條通道,美國就將有更多的勝算。
阿布紮的觀點源於對緬甸地理位置的戰略評估。
緬甸地處中南半島,連線印度洋與太平洋,是中國通往印度洋的最短陸路通道。如果台海戰事爆發後,美國很可能會封鎖中國海域,而緬甸的存在將讓美國的封鎖變得困難重重。
更關鍵的是,阿布紮指出,中國約40%的稀土資源來自緬甸克欽邦。
作為全球稀土儲量大國,緬甸的稀土礦藏集中在克欽邦等地,品質高、開采成本低。
稀土被稱為"工業的維生素",廣泛套用於現代軍工體系。
一旦斷供,美國的軍工體系將會受到嚴重影響,甚至美國飛彈、F35都可能瀕臨停產。
"東南亞是美國和中國競爭最直接的地方,緬甸則是核心。"
阿布紮如此斷言,甚至將緬甸拔高到可能決定台海戰局的地位。
且不說美國專家的分析是否完全正確,但就現實而言中緬的關系的確有著不容小覷的意義。
中國與緬甸的緊密關系
改革開放以來,中緬經貿合作日益緊密。
2023年雙邊貿易額達209.5億美元,中國連續14年保持緬甸最大貿易夥伴地位。在"一帶一路"倡議框架下,中緬經濟走廊建設加速推進,皎漂深水港計畫尤為引人註目。

從戰略層面看,中緬油氣管道是中國實作能源多元化進口的重要通道。該管道直達昆明,年輸油能力達2200萬噸,占中國原油進口總量的5%。這條管道繞過了馬六甲海峽,為中國能源安全提供了戰略保障。
在礦產資源方面,中國從緬甸進口的稀土礦石占進口總量的70%,支撐了新能源、軍工等關鍵產業的原料需求。
然而,與美國的戰略思維不同,中國堅持不幹涉緬甸內政,積極調解各方勢力。

在緬甸地方武裝和羅興亞人問題上,中國始終恪守聯合國憲章精神,主張透過談判來解決分歧。
2024年緬北發生劇烈沖突,中國推動各方簽署停火協定,而非趁機擴大軍事存在。
同時,中國擴大進口緬甸大米、玉米,緩解其因西方制裁導致的糧食危機。
美國緬甸戰略的意外變數
但三月初,一個意外變數出現了。
2025年3月4日,緬甸軍政府領導人敏昂萊抵達莫斯科,開啟其自2021年政變以來的第四次訪俄行程。

在會談中,普亭主動邀請敏昂萊出席5月9日的衛國戰爭80周年勝利慶祝活動。
俄羅斯明確方面表態,稱能源會是未來俄緬兩國合作的優先戰略方向,並鄭重承諾會持續為緬甸提供可靠的能源支撐。
此外,普亭還提及在緬甸建設核電廠一事,這對緬甸而言具有重要意義,既能提供廉價環保能源,又能創造眾多就業崗位。

敏昂萊直言不諱地表示,俄羅斯為緬甸軍政府提供了品質優良的武器裝備,他對此非常感謝。
俄羅斯與緬甸的這種密切合作,無疑為美國的緬甸戰略增添了變數。
從地緣政治角度看,俄羅斯透過與緬甸合作,可向印度洋放射線影響力,制衡美西方在該地區的軍事存在。
與其他東協國家相比,緬甸軍政府與美國關系緊張,在外交、經濟和軍事等方面對美國的依賴較小,這讓俄羅斯在與之合作時更加放心。
面對日益緊密的中俄緬三角關系,美國想要將緬甸打造成遏制中國的"關鍵棋子",恐將面臨更大挑戰。
看到這裏您有什麽想說的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參考資訊:
聯合早報-普亭敏昂萊會晤 緬甸「大象外交」推進經濟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