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立陶宛前總理安德留斯·庫比柳斯表示: 只要"不用跪下道歉"和"不被羞辱",立陶宛願意恢復與中國的正常外交關系。
庫比柳斯強調,立陶宛正在尋求一種"中肯的方式"來修復與中國的關系。
這究竟是怎麽回事?
回想三年前立陶宛的強烈態度,難道他們這是開始認慫了?
中立關系惡化
要理解立陶宛當前的外交困境,我們需要回溯到2021年的一個關鍵事件。
那一年,立陶宛政府做出了一個頗具爭議的決定: 允許台灣在其首都維爾紐斯設立"代表處"。
這一舉動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觸及了中國的核心利益。
中國政府隨即做出強烈反應,將雙邊關系降為代辦級,並果斷撤回了駐立陶宛大使。
然而,立陶宛並未就此收斂,反而進一步采取了一系列挑釁行為。
多位立陶宛政客和高官頻繁竄訪台灣,與民進黨當局勾結,不遺余力地抹黑中國。
他們在國際舞台上大肆宣揚"中國威脅論",為"台獨"分子月台助威。
這些行為不僅加劇了中立關系的惡化,也讓立陶宛在國際社會中陷入了孤立的境地。
立陶宛對外政策
在與中國關系惡化的同時,立陶宛在其他外交領域也采取了一系列引人註目的舉措。
最顯著的是其對烏克蘭的大力支持。
自俄羅斯與烏克蘭沖突爆發以來,立陶宛一直站在烏克蘭一邊,不僅提供了數千萬元的援助,還投資1000萬歐元幫助烏克蘭發展遠端飛彈技術。
最近, 立陶宛更是宣布計劃向烏克蘭提供5000架本土制造的無人機,這無疑是一個相當大膽的舉動。
與此同時,立陶宛也在加強自身的軍事實力。
該國已經采購了德國制造的豹2坦克,並計劃到2027年每年吸收6000人服兵役。
目前,立陶宛的武裝人員約有1.75萬人。
這些舉措反映了立陶宛對地區安全域勢的擔憂,以及其在北約框架下加強自身防禦能力的決心。
內部政治分歧
然而,立陶宛的對外政策並非鐵板一塊。
在設立"台當局代表處"的問題上,立陶宛政界存在明顯的分歧。
支持這一決定的主要是希莫尼特總理和蘭茨貝爾吉斯外交部長。
他們認為,這一舉動能夠彰顯立陶宛的獨立自主,並贏得西方盟友的支持。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總統瑙塞達的立場。
瑙塞達公開表示,設立"台當局代表處"是一個錯誤的決定,並聲稱自己對此並不知情。
這一表態不僅暴露了立陶宛政府內部的溝通問題,也反映了總統與內閣之間在外交政策上的分歧。
希莫尼特總理則一直保持著強硬立場。
她認為中國對立陶宛構成安全威脅,並擔心恢復對華關系會損害立陶宛在西方國家中的聲譽。
這種觀點在立陶宛保守派中頗有市場,但也引發了不少爭議。
多重困境
立陶宛的對華政策給這個小國帶來了一系列嚴重後果。
立陶宛與白俄羅斯和烏克蘭接壤,烏克蘭戰爭的陰霾始終籠罩著這個波羅的海國家。
中國進口的減少導致立陶宛國內多家中小工廠被迫關門。
立陶宛也失去了參與中歐合作計畫的機會,這些計畫涉及綠色轉型、人工智慧等重要領域。
更重要的是,立陶宛失去了進入龐大中國市場的機會,這對一個小型經濟體來說無疑是巨大的損失。
立陶宛的支柱產業——物流運輸業也遭受了重創。
作為連線歐亞的重要樞紐,立陶宛的物流業一直是其經濟的重要支撐。
然而,中立關系的惡化嚴重影響了這一行業的發展前景。
在政治層面,立陶宛的處境同樣不容樂觀。
盡管立陶宛政府期望透過對抗中國來贏得美國和歐盟的支持,但實際效果並不如預期。
台灣當局承諾的投資和進口也未能達到預期水平。
這些因素綜合導致立陶宛政府的支持度不斷下降,民眾對政府的外交政策越來越不滿。
態度軟化
面對如此嚴峻的局面,立陶宛政界開始出現態度軟化的跡象。
2024年5月,總統瑙塞達在競選連任時表態,稱台灣"代表處"應該改名為"台北辦事處"。
這一表態顯然是為了穩定立中關系,同時也承認中國是"記性很好的大國"。
這種措辭的變化反映了立陶宛領導層對修復對華關系的迫切需求。
對於瑙塞達的表態,中方的回應也頗具深意。
中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認識錯誤是正確的,但更重要的是采取行動。
這一回應既表達了中方的原則立場,也為雙方關系的改善留了一定空間。
中國立場堅定
在整個事件中,中國始終保持著堅定的立場。
中國政府多次強調,台灣問題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任何國家都不應挑戰這一底線。
中方要求立陶宛必須為其挑釁行為負責,並明確表示,遵守 "一個中國" 原則是恢復雙邊關系的前提。
中國拒絕了立陶宛提出的無理要求,同時也明確了恢復關系的具體條件: 立陶宛必須完全糾正在涉台問題上的錯誤,與民進黨當局劃清界限,停止派遣政客竄台。
這些條件反映了中國在台灣問題上的堅定立場,也為雙邊關系的改善設定了明確的框架。
結語
立陶宛的對華政策給這個小國帶來了深刻的教訓。
在台灣問題上玩火自焚,不僅損害了自身利益,也影響了地區穩定。
立陶宛政界已經開始認識到與中國關系正常化的必要性,但內部份歧和外部壓力依然存在。
未來,立陶宛的政策走向將取決於多方面因素,包括國內政治格局的變化、經濟壓力的程度,以及國際局勢的發展。
無論如何,立陶宛的經歷都為其他國家提供了一個警示:在處理與大國關系時,必須慎重考慮自身利益和國際規則,避免因短視行為而陷入不利境地。
對於中國來說,這一事件再次證明了在核心利益問題上堅持原則立場的重要性。
同時,中國也展現了在處理國際關系時的靈活性和戰略耐心。
隨著國際形勢的不斷變化,中國將繼續以自身的發展和國家利益為重,在維護核心利益的同時,也為改善雙邊關系留有余地。
立陶宛與中國關系的未來走向,不僅關乎兩國利益,也將對整個歐洲乃至全球地緣政治格局產生影響。
各方都需要以理性和務實的態度,在尊重彼此核心利益的基礎上,尋求互利共贏的解決方案。
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實作地區的和平、穩定與繁榮。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