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台海

台灣地區≠台灣省!大陸還有三個省的部份地方屬於台灣地區

2025-03-14台海

稱謂有因

1885年,大清帝國在台灣設省,此前的兩百余年間,台灣一直是福建省下的一府,由福建巡撫統轄。設省之舉,既是清政府加強對台灣治理的體現,也是因應當時復雜的國際形勢所作出的戰略決策。台灣首任巡撫劉銘傳在任期間,大力推行新政,修築鐵路,創辦電報,設立西式學堂,為台灣的現代化建設打下了基礎。

這段蓬勃發展的時期並未持續太久。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戰敗後被迫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這一變故使台灣脫離了祖國的懷抱,在異族統治下度過了半個世紀的屈辱歲月。

直到1945年抗戰勝利,台灣才重回祖國的懷抱。當年10月25日,中國政府在台北舉行受降儀式,台灣省的建制隨即恢復,設立了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1947年是台灣行政體制的又一個轉折點。4月,國民政府宣布撤銷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同年5月改制設立台灣省政府。這一變革旨在使台灣的行政體系與全國其他省份保持一致。

省政府最初設於台北市,後因形勢變化,於1956年至1957年間陸續將主要機構遷往台中縣霧峰鄉光復新村和南投縣南投市中興新村。

1967年,台北市率先從省轄市升格為"直轄市",1979年高雄市緊隨其後。這種變革在2010年達到高潮,台北縣、台中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相繼升格,2014年桃園縣也加入直轄市行列。這些調整使得台灣省的管轄範圍逐漸縮小,僅剩3市11縣,面積約2.5萬平方公裏,人口也降至約706萬人。

正是基於這樣復雜的歷史演變,"中國台灣省"這一稱謂已不足以準確描述當前台灣地區的行政區劃現狀,台灣地區不等於台灣省,大陸還有三個省的部份地方屬於台灣地區。

台灣地區作為一個更為宏觀的地理概念,不僅包括台灣省,還涵蓋了部份隸屬於福建省、廣東省和海南省的區域。

在這漫長的歷史行程中,台灣的稱謂問題始終與兩岸關系的發展密切相關。1998年,台灣當局推行"省虛級化"改革,雖然保留了省的法定地位,但實際職能已大為削弱。到2019年,省政府預算歸零,僅保留省主席的虛位,省級機構實質上已名存實亡。

海天遼闊

東沙群島位於南海北部,是南海諸島中最靠近大陸的一群組島。這片被碧海環繞的珊瑚礁區,由東沙環礁、南衛灘環礁及北衛灘環礁三個珊瑚環礁構成。雖然陸地面積僅有1.74平方公裏,但其獨特的地理位置賦予了它無可替代的戰略價值。

從行政區劃來看,東沙群島隸屬於廣東省汕尾市,但目前由台灣當局實際控制。這裏不僅是重要的海上通道,更是南海生態系的重要組成部份。

在南海的更遠處,太平島靜靜地矗立在南沙群島的北部。作為南沙群島中最大的天然島嶼,它東西長約1430公尺,南北寬約402公尺,俯瞰全島恍如一顆鑲嵌在藍寶石上的翡翠。

島上建有完備的基礎設施,包括一條可供C-130運輸機起降的機場跑道。雖然太平島隸屬於海南省三沙市,但目前同樣由台灣當局實際控制。每兩個月,都會有運輸機往返於台灣本島與太平島之間,為島上的駐守人員運送補給物資。

轉向台灣海峽西側,金門群島與廈門市隔海相望。這片被稱為"東南屏障"的島嶼群,雖然在地理位置上與大陸咫尺相望,但行政區劃上卻屬於福建省泉州市。金門與大陸最近處僅相距1.8公裏,而與台灣本島卻相距200多公裏。這種特殊的地理位置,使得金門在兩岸交流中扮演著獨特的角色。近年來,金門已逐漸發展成為兩岸民間往來的重要橋梁。

在福建省福州市東部海域,馬祖列島像一串珍珠般散落在海面上。這些屬於福建省連江縣的島嶼,雖然面積不大,但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馬祖列島不僅是進出福州港的天然屏障,更是台灣海峽北部的重要戰略要點。多年來,這裏見證了兩岸關系的起起落落,也承載著兩岸民眾的深厚情誼。

這些分布在不同海域的島嶼,雖然行政隸屬各異,卻都是不可分割的中國領土。它們如同散落在海面上的明珠,共同見證著中國海疆的遼闊。從地理的角度來看,這些島嶼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戰略防禦體系,在維護國家海洋權益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制度變革

台灣地區的行政區劃體系經過數十年的演變,從最初的省縣兩級制,到今天的多元化管理模式,每一次變革都是對社會發展和城市化行程的積極回應。

直轄市的設立是台灣地區行政區劃改革中最引人註目的變化。1967年,台北市率先完成升格,這座匯聚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功能的城市,由此開啟了新的發展篇章。緊隨其後,1979年高雄市也獲得了直轄市地位,這兩座城市的升格不僅提升了城市的行政層級,更為其他地區的發展提供了有益借鑒。

進入21世紀後,台灣地區的行政區劃改革進入加速期。2010年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台北縣、台中縣市、台南縣市、高雄縣等地區相繼完成升格。四年之後,桃園縣也加入直轄市行列。這一系列改革大大改變了台灣地區的行政版圖,也使得原本的省級行政體系面臨新的調整需求。

在這些變革中,福建省金門縣和連江縣的治理呈現出獨特性。這兩個隸屬於福建省的縣份,雖然在地理位置上緊鄰大陸,但其行政管理體系卻與台灣地區其他地方保持一致。這種特殊的治理模式,既保持了行政上的統一性,又照顧到了地方發展的實際需求。

如今的台灣地區,形成了以直轄市為核心、縣市協同發展的行政格局。這種多層次的治理體系,既保持了行政管理的統一性,又為各地區的特色發展提供了空間。從某種程度上說,這些制度變革既是對歷史經驗的總結,也是對未來發展的積極探索。

戰略深思

台灣地區的地理位置具有獨特的戰略價值,這一點從古至今都未曾改變。它不僅是太平洋西岸的重要門戶,更是連線東亞與東南亞的關鍵節點。從地緣政治的視角來看,台灣地區及其附屬島嶼構成了一道天然的戰略屏障,對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區域安全具有重要意義。

台灣本島位於第一島鏈的中心位置,扼守著東海與南海的重要通道。這個被稱為"不沈航空母艦"的島嶼,不僅控制著數條重要的國際航道,還是環太平洋地區重要的戰略支點。從北部的基隆到南部的高雄,綿延900多公裏的海岸線形成了一道天然的防禦體系。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使得台灣在區域安全格局中始終占據著關鍵地位。

在台灣周邊,眾多附屬島嶼如明珠般散落在不同海域,共同組成了一個完整的戰略防禦網路。以東沙群島為例,它位於南海北部,是進出南海的重要門戶,對監控周邊海域、維護海洋權益具有重要作用。太平島作為南沙群島最大的天然島嶼,其戰略地位更是不言而喻。這些島嶼雖然面積不大,卻是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重要支點。

台灣問題關乎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其戰略意義遠超出地理範疇。在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基礎上,透過和平方式實作兩岸統一,不僅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也是維護地區和平穩定的重要保障。在這個過程中,充分認識和利用台灣地區的戰略價值,將為兩岸關系的和平發展註入新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