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取消中考,推行12年義務教育,需要先解決三個問題

2025-03-10辟謠

兩會上,人大代表陳眾議提出盡快實施12年義務教育的建議,取消中考,取消普職分流。類似的提案還有不少,其實近年無論是人大代表,還是社會公眾人士已經多次提出類似建議。比如攜程的老板梁建章博士,北大國發院的姚洋教授等。

坦率地講,這些建議都有其道理,也獲得了公眾的支持,從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教育發展程度以及資源儲備條件看,我們的確已經基本具備了基礎條件。根據教育統計公報,2023年高中毛入學率是91.8%。考慮到自然流失率,以及大量的中職學校招不到學生逐漸關閉,我們顯然具備了一定的物質基礎。但遲遲無法推行這一政策,還有很多前置問題需要解決,否則是無法實作這一理想的。

一、推行12年義務教育,誰上中職?我們還要不要中等職業教育?

實行12年制義務教育,就必須解決普職分流的問題。在大家都不想去上中職學校的背景下,實作12年義務教育,即高中也變成義務教育階段,就必須回答一個問題: 誰去上中職?還要不要中等職業教育的問題。

事實上,我們目前已經實作了高中的普及化。2023年高中毛入學率91.8%,考慮到自認流失率等,實際上都可以上高中了,只是多數家長從來不認為中職,職高是「高中」,對於職普分流爭議非常大。

推行12年義務教育,即高中也變成義務教育,就必須解決普職分流的問題,即誰上普高,誰上職高?

近年相關部門為解決職普分流的焦慮,已經開始全面調整相關政策。比如中職的定位已經修改為就業與升學並重,同時也在全面擴大普高招生占比。2023年全國普高招生967.80萬人,占高中階段招生量的68%,也就是說中職僅占32%,根本不是5:5分流。中職學校招生人數454.04萬,再次下降6.34%。中職學校僅存7085所,再次減少116所。中職學校減少,招生人數下降的現象,已經持續了10余年。對比2019年,中職學校還有1.01萬,招生600萬, 4年間,中職學校減少了3000余所,招生人數減少了150萬。

2024年,普通高中招生量再次上調,具體數位仍未公布,但增長振幅應該不小。

與此同時,2023年則明確推出 綜合高中 ,試點把大量中職學校改造為綜合高中,所有學生學籍預設為普高,在高一結束後,讓學生自選普高還是職高路徑。這一措施不僅僅是緩解職普分流的焦慮,也是在逐步解決逐漸放開職普分流,高中學位的不足問題。

種種措施都是為了緩解職普分流的焦慮,但是有一個原則問題還是需要回答的。即我們是否還要中等職業教育?根據職教法,顯然我們不可能放棄中等職業教育,如果還要保留中等職業教育,在大家都不願意上中職的情況下,誰上中職?依據是什麽?

資料圖

第二個問題,誰上人大附中,誰上隔壁中學?難道是抽簽嗎?

即便解決了職普分流問題,甚至放棄中等職業教育,那麽第二個問題就是誰上優質高中,誰上普通高中?

近年各地中考改革頻繁,核心指導思路就是在考試上降低考試難度,並重點在招生改革上做文章。比如「校額到校」的指標生做法,即把優質中學50%以上招生計劃分配到薄弱學校,推行有限競爭。一些改革顯然已經為逐步取消中考競爭做鋪墊,比如北京普高招生搞註冊制試點,西部某地甚至推行電腦派位。這些都是最近一年不斷冒出取消中考謠言和猜測的原因之一。

這個問題的解決是比較復雜和困難的。比如派位的做法,一直遭到家長的反對,有人批評是惰政,也不符合國情文化。

在這個問題上,我想提醒一點,任何政策都要防止負面效應,尤其是無法承受的負面效應。

課外負擔重災區就是小學高年級,而原因就是取消小升初考試後,五花八門的錄取途徑與路徑,導致小學高年級坑班遍地。而初中較少,高中甚至沒有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中考,高考的存在,學校全力以赴解決,讓校外輔導機構沒有了機會。近年中考多種招生模式的改革,也讓初中輔導班逐步興盛,幾乎在重演小學高年級輔導班興盛的一幕,這是我們要警惕的。

第三,修法的問題。

義務教育,意味著強制,所以近年國家相關部門對相關提議也都給與了積極的回應,包括今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了逐步推行學前教育免費。但是請註意,免費和義務教育是兩個概念,學前教育免費,和把學前教育納入義務教育是兩回事情,義務教育就意味著是強制的,不上幼稚園就意味著違法。同樣,把高中納入義務教育,就意味著不上高中就是違法,不是個人可以選擇的。

更重要的是,我們義務教育法就必須提前修訂,否則也是無法實施的。

資料圖

第四,關於中職焦慮的謠言,也必須澄清。

職普分流是一個焦點問題,也是中考焦慮最大的原因之一,對此必須進行必要的澄清,尤其是一些謠言。

一, 不足50%的人上不了高中是謠言。

國家的相關檔最早對分流的表述是大體平衡,事實上最近10余年,職普分流一直未能達到50%,恰恰普高一直在60%以上,比如2023年全國是68%。在個別地方更高,包括落後地方,普高占比往往高於80%。當然,在一些地方,比如江蘇執行比較嚴格的分流政策,是偏低的,但也沒有出現低於50%的現象。最近一年,相關分流政策再次放松,這個比例在快速上升。

這個說法流傳廣泛,和影響較大的社會名人以及基層老師傳播有著直接的關系。名人往往不做調查,而基層老師,往往以此作為施壓同學家長好好學習,或者敦促孩子好好學習的最好借口,導致這一謠傳最後成為「事實」。

上了中職就不能考大學,更是謠言。

與50%上不了高中相關,就是上中職不能考大學。這是徹頭徹尾的謊言。

目前高考報名人數裏面就包含了中職單招的學生,以及專升本的學生,不僅僅是普高的同學,占比最高可以達到30%。目前高職招生中,超過300萬是專門針對中職學生的單招途徑錄取的。2023年有91萬升本的指標,同時,有60多萬中職同學直升專科,而職業本科高校也發展到了75所。

根據北京大學的一份調查,2020年中職畢業生中有超過60%升學。而最近2年,中職學生升學比例持續大幅增長。

也就是說,中職同學升學的道路不僅暢通,而且越來越寬松。因此有人說中職考本科更容易,因為是單獨通道。

至於有人說,中職不能參加6月傳統的普通高考,也是一種誤解。目前高考對於報名參考者幾乎沒有限制,60歲都可以報名,又如何能限制一個職高畢業的同學?這是一個常識問題。

第五,對自己有合理的定位,揚長避短,不要在錯位的方向上狂奔

最後,我想提醒和強調的是,其實當下只要你願意,都有高中可上,對於中職的蔑視是復雜的因素形成的,相關方面都在積極推動職普分流焦慮的緩解,比如推動綜合高中,把選擇權交給學生和家長。但是,我也想提醒一些同學和家長,我們對自己的發展需要一個合理的定位,人生是揚長避短,我們更擅長適合什麽?

各級推動的討好式考試,人人都是高分,給一些家長和孩子錯覺,誤以為自己距離登頂只有一步之遙,於是在錯位的道路上狂奔,本身就是一種錯誤。

人工智慧快速的發展提醒我們,人工智慧首先替代的不是流水線上的工人,而是低層次的,重復性的腦力勞動者。從這角度講,技能培訓或者學習,可能更能應對人工智慧對相關行業與職業的影響,而不是低層次的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