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撒貝南濃重眉毛沖上熱搜,為什麽人的眉毛這麽重要?

2025-02-03辟謠

2025 年央視春晚上,撒貝南因眉毛過粗登上熱搜,被網友戲稱為「濃眉大眼」以及「蠟筆小新同款眉」。就連撒貝南自己也在節目裏吐槽了這個梗,當機器人轉手絹表演結束之後,他就吐槽道「這些機器人哪裏都好,就是缺兩條眉毛」。

2025 年央視春晚畫面

而這個吐槽的背後,還真的戳中了機器人和人類一個很重要的區別—— 情緒 眉毛能夠傳達微妙的情緒,在人類演化中有著特殊作用。

那我們就順著這個「梗」說一說跟眉毛相關的知識。

眉毛的「三種作用」

如果把人類和親緣關系很接近的猩猩、猴子、猿類相比,人類身上、臉上的毛發少得可憐。而在很多毛發都演化消失的過程,眉毛竟然被保留下來了。放眼整個哺乳動物界,人類的眉毛也算是夠「奇葩」的了。

眉毛既不能保暖,也沒什麽防曬功能,這個結構為什麽會被保留下來呢?對此,科學家有三種猜測: 防水、個體辨識和情緒表達

1. 防水

我們先說說防水,一些科學家認為,在眼睛上方的眉毛可以阻擋汗水和雨水直接進入眼睛。在遇到眉毛後,水流會被「引流」到臉部側面流下來,這樣一來它們就不容易幹擾視線了。

這讓人類在雨天以及大汗淋漓的情況下依然能緊盯獵物追逐,對生存確實是有幫助的。

2. 個體辨識

2003 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又發現,眉毛除了排汗功能,似乎在面部辨識上也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它是人類辨識個體的重要特征之一,這個特征甚至比眼睛更加重要

在研究中,研究者找來了 50 張在美國知名度極高的人物照片(男性和女性照片各 25 張),然後將這些圖片進行了處理,分成了「抹去眼睛組」和「抹去眉毛組」,讓誌願者進行辨識。

實驗中經過處理的照片,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結果發現,在抹去眼睛之後,人們對這些面孔的認出率能達到 55.8%。但是如果抹去了眉毛,認出率就只有 46.3% 了。

認出率(左邊為抹去眉毛,右邊為抹去眼睛),圖片來源:參考文獻[2]

因此研究者認為,眉毛在人類的面部辨識過程中有著重要作用。另外,這項研究中的研究者也提到,眉毛能很好地傳達各種細微情緒。綜合這些,眉毛在人類社會中就被保留了下來。

3. 「寬敞額頭」頭讓眉毛更好傳遞情緒

2018年發表的一項研究,對比了現代人和海德堡人的頭骨特征,也得出了「眉毛有利於傳遞情緒」的結論。

從海德堡人的頭骨中可以看出,它們的眉骨非常突出,額頭比較小。而現代人的頭骨上,眉骨非常平整,額頭很「寬敞」。

海德堡人頭骨和現代人頭骨區別

過去有科學家對此的解釋是:海德堡人突出的眉骨有利於增強整個頭部的穩定性,增強咬合力,方便吃難以咀嚼的肉類,而現代人不再需要強大的咬合力,突出的眉骨也就消失了。

但約克大學的研究者做出了一個不同的推測,它們透過建模發現,突出的眉骨跟咬合力之間並沒有什麽關聯,而 人類頭骨的變化,可能跟傳遞社交訊號有關

對海德堡人來說,突出的眉骨是力量和統治地位的象征,有這樣特征的人才是理想的配偶。

但隨著時間推移,維護統治地位的重要性不再那麽高,相比之下,能夠同情別人,與別人進行細致的情感交流對整個族群的發展更為重要。

而寬大的額頭就像一張更加寬大的畫布,我們的眉毛能夠更好地在這個畫布上移動,傳遞更加細致的情緒。

所以,寬大的額頭取代了「窄小」的額頭,厚重的眉骨,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能夠「靈活運動」的眉毛,能把細致的情緒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了, 這種說法也是一種推測,具體是不是這樣,還有待進一步的研究 。但不可否認的是,眉毛確實可以傳遞微妙的情緒,在人類社會中有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濃眉大眼」也挺好

可能也是這個原因,在很久以前,世界各地都出現了自己的修眉習俗。

比如,在日本以及英國的伊莉莎白時代,人們會將眉毛完全剃掉,並在更高的地方重新畫上眉毛。

中國的修眉歷史也非常悠久,在各個時期,有著不同的「美眉」標準。比如在唐朝時期,出現了各種各樣的眉飾。

拍攝於河南省博物院

而到了現代社會,修眉、描眉依然是一項巨大的產業。對於眉毛的審美也更加多元。「濃眉大眼」自然也受到很多人的喜愛。

奧黛麗赫本的濃眉

不過,暫且拋開粗眉毛是否好看不說,撒貝南粗粗的眉毛至少能夠帶來一項好處——讓春晚現場最後一排的觀眾清楚地看到主持人的情緒,感受到整個晚會的歡快氛圍。

參考文獻

[1]https://www.aao.org/eye-health/tips-prevention/why-do-humans-have-eyebrows-eyelashes

[2] Sadr J, Jarudi I, Sinha P. The role of eyebrows in face recognition[J]. Perception, 2003, 32(3): 285-293.

[3] Godinho R M, Spikins P, O’Higgins P. Supraorbital morphology and social dynamics in human evolution[J]. Nature ecology & evolution, 2018, 2(6): 956-961.

策劃制作

作者丨 小瑋 科普創作者

稽核丨 樊春雷 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 副研究員

策劃丨林林

責編丨何通

審校丨徐來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