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航已經成為我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份,無論是使用手機地圖還是汽車導航,我們都依賴這些技術來幫助我們找到方向。有些人甚至在離開導航後,就變得「路癡」。曾夢想仗劍走天涯,卻發現手機忘在家……寸步難行!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信鴿能夠在離家1000多公裏的地方依然能準確返回,究竟是什麽讓它們具備如此出色的導航能力?
信鴿是靠什麽「導航」的?
信鴿是一種具有卓越導航能力的鳥類,能夠前往遙遠的地方飛行並準確返回。這種能力主要依賴於幾種生物學特征和環境因素:
1. 對地磁場的感知:
信鴿出色的導航能力首先與其對地磁場的感知密切相關。
海龜、柯吉拉、候鳥等眾多遷徙動物能走南闖北,每年可旅行上千公裏。美國學者發現,綠海龜對不同地理位置間的地磁場強度、方向的差別十分「敏感」,它們能透過地磁場為自己繪制一張地圖。
研究表明,信鴿的兩眼之間也有一塊特殊凸起區域,能夠感應地球的磁場。這塊區域被稱為「磁感受器」,透過它,鴿子可以感知地球磁場的方向和強度。把鴿子看作是電阻為1000歐的半導體,它飛行時,翅膀切割磁力線,因而在兩翅之間產生感應電壓。鴿子按不同方向飛行,切割磁力線方向不同,所以產生的感應電壓大小不同,就可以辨別方向。

信鴿的方向感知器官
(圖片來源:Wikipedia)
2. 視覺線索:
除了對地磁場的感知,信鴿還能夠利用視覺線索進行導航。它們可以利用周圍環境的特征,如山脈、河流和建築物等,作為定位的參考點,這與人們透過道路的特殊標誌記住路線的原理類似。另外,在晴朗的天氣中,信鴿還可以透過觀察太陽的位置來校正自己的飛行方向。與之類似地,人們在野外也可以透過觀察太陽辨別自己行進的方向。
3. 生物鐘的作用:
信鴿的生物鐘也扮演著重要角色。鴿子的生物鐘使它們能夠感知時間的流逝,實際上就像是它們體內的一種「時鐘」。這種「時鐘」使信鴿能夠根據太陽的移動來調整飛行路徑。無論是夏天還是冬天,或者在不同的天氣條件下,它們都能依靠這種能力準確地飛回自己的巢穴。
4. 對偏振光的感知:
信鴿還有一種「看光」的特殊本領——它們能看見偏振光,這是一種人眼看不見的光線。當陽光穿過大氣層時,會與空氣中的水分子和塵埃顆粒發生作用,導致光線的方向發生變化,這種變化後的光線就被稱為偏振光。簡單來說,偏振光就像是光線「按某個方向排列整齊」了。信鴿的眼睛可以辨識這些「排列整齊」的光線方向,從而判斷出太陽的位置,即使太陽被遮住了也沒關系。
舉個例子,當人站在沙灘上時,即使看不到大海,也能透過腳下的濕沙子知道海水就在附近。同樣的道理,信鴿即使看不見太陽,也能透過偏振光感知到太陽的位置,從而保持正確的飛行方向。這種能力就像「內建的導航系統」,讓它們不容易迷路,哪怕是天氣不佳也能安全地回到家。

信鴿判別方向的方式
(圖片來源:作者自制)
所有的鴿子都具有送信的本領嗎?
雖然信鴿以其出色的導航能力而聞名,但並不是所有的鴿子都有送信的本領。信鴿是經過特殊培育和訓練的品種,具備更強的方向感和歸巢能力。普通的野鴿和其他鴿子可能無法達到同樣的能力。
信鴿的選擇和訓練過程通常包括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品種選擇:信鴿的品種選擇是關鍵。優秀的信鴿通常具備較強的歸巢能力、飛行耐力和良好的健康狀況。因此,在繁育過程中,養殖者會選擇那些具有優良基因的鴿子進行配對。二是訓練過程:除了先天的個體差異,後天的訓練也同樣重要。訓練通常從短距離開始,而後逐漸增加飛行距離,使鴿子適應不同的環境和條件。合理的訓練能夠讓鴿子在極長的距離內準確找到回家的路。
為什麽很多人離開導航就是路癡呢?
與信鴿的出色導航能力相比,許多人在沒有導航的情況下卻顯得十分迷茫,缺乏方向感。這是因為我們的大腦導航系統不像信鴿那麽厲害,而這種「路癡」現象其實和以下幾個原因有關:
1. 大腦方向感不強;
人的大腦裏有一群專門幫我們感知方向的神經元,叫方向細胞。它們負責處理空間方向資訊,就像指南針一樣能告訴我們東南西北的方位。但是,有些人的方向細胞可能不夠靈敏,所以在陌生環境裏容易迷路,分不清東西南北。簡單來說,就是因為這些人天生對方向感比較「鈍」。比如有些人開車時,哪怕只轉了幾次彎,就完全搞不清自己是朝哪個方向走了。這就是因為他們的方向細胞沒能及時「校準」路線。
2. 空間感知能力差;
除了方向感,大腦裏還有一類叫位置細胞的神經元,專門幫我們記住自己在空間裏的位置。這些細胞就像一個內部的「定位系統」,幫我們知道自己現在在哪兒、從哪兒來、要到哪裏去。但是,如果位置細胞的功能弱,哪怕是走過同一條路很多次,也可能覺得每次都像是第一次來,完全沒有「熟悉感」,導致迷失方向。因此,這類人經常會在熟悉的地方迷路。比如有人去超市後,出來時經常找不到自己的車停在哪兒,就是因為位置細胞沒能幫他在腦海裏形成一個清晰的空間地圖。
3. 視覺記憶能力差;
導航還和視覺記憶有關,視覺記憶是指個體對所見事物的記憶能力。許多人其實是靠「看地標」來認路的,比如看到熟悉的建築物、路牌、樹木,才能知道自己曾經走過這條路。如果一個人的視覺記憶能力差,那即使路過明顯的地標,他也可能沒註意到,或者很快忘了。因此,下次再走同一條路時,就會覺得一切都很陌生,像從沒來過一樣。
結語
信鴿憑借其獨特的生物學特征和環境感知能力,能夠在遼闊的空間中準確導航,返回家中。而人類則由於方向細胞、位置細胞及記憶能力等因素的影響。如果這些「大腦GPS」的功能不夠好,迷路就變成了一件很常見的事。
了解這些差異不僅有助於我們更好地認識信鴿的導航機制,也能夠為提高人類的方向感提供啟示。透過對自身空間認知能力的鍛煉,比如多看地圖、記路標、嘗試不用導航找路,我們或許也能在未來的生活中慢慢提升「導航本領」,減少「路癡」的發生。
出品:科普中國
作者:張文華(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生)
監制:中國科普博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