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水果和海鮮一起吃會產生劇毒!」
網上有很多這樣的說法:「新鮮水果千萬不能和海鮮一起吃,它們裏面分別含有維生素 C 和五氧化二砷,發生反應後會生成劇毒的砒霜!」這讓很多又愛吃水果又愛吃海鮮的人感到害怕。
流言分析
這是個非常常見的謠言。
首先維生素 C 和海鮮中富集的五氧化二砷很難發生反應。其次,即使按理想值計算,要在體內合成能造成中毒的劑量,需要一次性吃下相當於幾個成年人體重的海鮮和水果。只有在連續大量吃受汙染海鮮和高純度維生素 C 藥劑的極端情況下,才有可能出現中毒,這種情況非常罕見。
夏天,各種瓜果紛紛上市,魚、蝦、蟹、貝類等海鮮也備受歡迎。但「新鮮水果千萬不能和海鮮一起吃,會生成劇毒的砒霜!」的說法還是層出不窮,從最初的柿子+螃蟹,到檸檬+蝦、楊梅+蝦蟹等,萬變不離水果+海鮮的組合。
此言一出,兩者都愛吃的人肯定感到擔心。而且,確實有人在同時吃了水果和海鮮之後感到不適,甚至需要就醫,仿佛無形中驗證了這種說法的正確性。到底是不是真的?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海鮮為啥能變砒霜?
看到砒霜,大家總會第一時間想到各種「宮鬥劇」裏花樣百出的毒藥。活蹦亂跳的海產品裏居然會有和它一樣的成分?
原來,魚、蝦、蟹、貝類等海鮮受到生長環境和生理機制的影響,會將海水中的汙染物質和溶解的礦物質經食物鏈的傳遞富集在體內,其中就包括砷元素。
2018 年一項關於廣州市場的海鮮總砷含量的研究表明,魚類中總砷的平均含量為 0.488 微克/克,蝦蟹貝類中總砷的平均含量為 3.44 微克/克。其中,瀨尿蝦、紅蝦、紅蟹、花蟹中總砷含量較高,最高可達 19.7 微克/克。
那麽,海鮮還能吃嗎?對此倒不用過於擔心。 這裏的總砷含量指的是海鮮中可食用部份含有的無機砷和有機砷的總含量 ,砷元素的毒性大小是隨著化合物的形態不同而變化的, 有機砷的毒性遠小於無機砷 。無機砷裏的五氧化二砷和三氧化二砷(俗名砒霜)都有毒性。
海洋動物能夠透過自身代謝,將高毒性的無機砷轉化為低毒性的砷甜菜堿、砷糖等有機砷。 有機砷被哺乳動物食用後,基本上會隨尿液排出體外 。 生成「砒霜」風險的無機砷在海鮮裏含量很低,其中三價砷的含量更低 。

因為砷元素和重金屬元素主要沈積在海洋動物的頭部,為了進一步減少攝入風險,盡量少吃海蝦頭、海魚頭丨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所以,假如要攝入能造成致命風險的無機砷的含量——70 毫克,不算砷元素被身體排出、不吸收的情況,按照中國標準甲殼綱海鮮類無機砷含量上限為 0.5 毫克/千克計算, 需要一口氣吃下 140 千克的蝦 (這還是可食用部份的量,實際生重的量還要更高)。即使要達到最小中毒劑量( 5 毫克), 至少也得吃 10千克蝦 ,這自然是無法實作的。
另外,單獨的維生素C並不能直接和五氧化二砷反應生成三氧化二砷(砒霜),不過有研究表明高濃度維生素C有助於增加巰基化合物的還原性,使五氧化二砷生成三氧化二砷, 只是依靠水果攝入的維生素C也達不到發生反應的劑量 。
不過,因為砷的生物半衰周期較長, 如果有海產品長期生活在汙染水域,那麽它們體內砷含量遠高於正常值 。假如有人堅持每天吃 5 千克來自汙染海域的海鮮,體內殘留的砷可能會在較短的時間內達到危險值。但這種情況屬於極小機率事件。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吃海鮮和水果
還需要小心這些
這麽看,是不是可以敞開來吃海鮮和水果了?建議還是要小心,如果食用不慎,還是有可能「中招」。
海鮮雖然美味,卻很容易潛藏細菌、病毒、寄生蟲 ,其中的副溶血性弧菌耐熱性比較強,80℃ 以上才能殺滅。烹飪海鮮時,常常為了追求口感鮮嫩而沒有徹底做熟,甚至還不乏生吃的做法,在夏季高溫、高濕的環境下,活躍的細菌會催化它們變質,線蟲也可能會寄生到消化道內。
而且,海鮮的蛋白質含量較高,長期存放會出現胺基酸降解,生成組織胺類毒素;海產品自身含有的亞硝胺類物質也會隨著放置時間增加呈幾何倍數增長。
因此, 不建議吃隔夜放置的海鮮,也最好不要吃「生腌」做法的海鮮 。 如果吃了海鮮後出現嘔吐、腹痛、腹瀉等癥狀,需要盡快就醫 。
另外,在 水體富營養化的影響下 ,每年 4-6 月,海中有時會發生「赤潮」,即單細胞藻類等微生物大爆發。 蛤蜊、貽貝等貝類食用這些藻類後,體內會累積麻痹性貝類毒素 , 它不會因為加熱而分解,食用後會造成全身麻痹、頭疼惡心、呼吸困難,嚴重時甚至會危及生命 ,並且尚無特效解毒方法。在赤潮發生時,需要留意官方提示,避免購買在暴發地捕撈的貝類。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還有人對海鮮成分裏的蛋白質過敏,吃海鮮後出現不適。
不過有些人吃海鮮和水果後發生過敏癥狀,也可能是水果導致的 。在大家心目裏,水果似乎很難和過敏聯系起來,其實,水果中所含的某些蛋白質成分也會成為致敏原。桃、蘋果、甜瓜、芒果、鳳梨、荔枝等常見水果都可能導致過敏。
如果在吃了水果後,嘴唇、口腔、咽喉等部位出現發癢、燒灼感或刺痛感,甚至身體部位出現蕁麻疹、胸悶氣喘,就表示有可能過敏。可以去醫院檢查過敏原,將水果削皮、煮熟食用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過敏反應。
所以,盡管「海鮮+水果=砒霜」屬於謠言,現實裏吃這兩種食物也要適量食用、安全食用,才能在享受美味的同時保證健康。

圖庫版權圖片,轉載使用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照「謠」鏡
水果與海鮮同食「劇毒」是典型的「食物相克」類謠言,本質是利用公眾對食品安全的焦慮,透過情緒煽動來誤導傳播。這類謠言常套用「化學反應」「毒性疊加」等專業術語,用看似「嚴謹」的邏輯誤導公眾。普通人對化學原理缺乏了解,易被「科學表述」迷惑,產生「寧可信其有」的恐慌心理。辨識此類謠言的關鍵是,警惕「絕對化」「極端後果」的表述,避免被情緒裹挾。
參考文獻
[1]樓秀余.用科學揭開「維生素C+海鮮=砒霜」真相[J].中國科技縱橫,2012,(第17期).
[2]陳李招,連泰鑫,張黎.海洋生態系中砷的生物累積和生物轉化機制[J].水生生物學報,2025,(第1期).
[3]邱阿敏,劉小芳,唐一新,王曉濱,張輝珍,冷凱良.南極磷蝦油中砷甜菜堿在大鼠體內的代謝[J].漁業科學進展,2019,(第1期).
[4]廖文,吳燁,汪光,趙文博,李艷靜,李開明,陳中穎,任秀文,吳仁人.廣州市居民食品砷攝入的健康風險評價[J].生態毒理學報,2018,(第5期).
[5]富景奇,薛鵬,金亞平,賀渺,徐苑苑,李冰,李昕,王毅,徐磊,孫貴範.常見還原性物質還原五價無機砷的實驗研究[J].衛生研究,2008,(第1期).
策劃制作
作者丨瑤華 中國科普作協會員
稽核丨阮光鋒 科信食品與健康資訊交流中心副主任 中華預防醫學會健康傳播分會委員
策劃丨甄曦
責編丨甄曦
審校丨徐來 林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