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言
「雪道盡頭是骨科」
很多滑雪愛好者摔傷之後會自嘲「雪道盡頭是骨科」,網上甚至傳說滑雪受傷的可能性高達 15%。
流言分析
其實,並非如此。
滑雪是可能出危險,但是並不像傳言中風險那麽大,去正規場地,量力而行,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之下循序漸進,哪怕新手也可以體驗滑雪的刺激與快樂。
到了冬天,骨科醫生都會比較忙,除了天冷路滑不小心摔傷的,還有不少傷患來自各大滑雪場,有些甚至要做手術。 很多滑雪愛好者摔傷之後也會自嘲「雪道盡頭是骨科」,網上甚至傳說滑雪受傷的可能性高達 15% ,這也讓不少新手覺得滑雪是一項特別危險的運動,並對此望而卻步。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那麽,「雪道盡頭是骨科」的說法是真的嗎?滑雪真有那麽危險嗎?
雪道盡頭真的是骨科嗎?
雖然「雪道盡頭是骨科」這個說法非常吸引眼球,但實際情況較為復雜。
確實,滑雪運動中發生的嚴重創傷,常常需要前往骨科甚至進行手術治療,這使得這種說法在一定程度上成立。尤其是當發生嚴重的滑雪事故時,似乎驗證了這一說法。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然而,從整體參與滑雪運動的人數和實際發生嚴重傷害的比例來看,這樣的情況並不普遍。 關於滑雪的受傷情況和比例,中國與外國都有不少研究,綜合各項研究結果來看,滑雪者受傷的比例並不高。
比如中國一項研究【中國崇禮某大型雪場大眾滑雪者損傷情況分析】中的數據顯示,每 1000 位滑雪者平均每日受傷病例僅有 4.5 例左右,略高於國外相關數據(每 1000 名滑雪者平均日損傷率為 0.5‰~3‰)。所以從這個角度來說, 其實滑雪遠遠沒有那麽危險 。
外國也有一項統計顯示,從損傷發生率來看,滑雪導致受傷的風險僅與跑步、網球、空手道這樣強度比較大的運動相當。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滑雪有 10%~15%的受傷率屬於無稽之談。
當然, 滑雪不像傳聞中說的那麽危險,不意味著滑雪沒有風險 ,接下來就讓我們詳細了解一下。
不同水平滑雪者的常見損傷
1. 新手損傷
假設你是個初學者,剛剛站上雪道,滑起來一點速度之後,心一慌控制不住方向,掌握不了平衡,眼看就要摔倒,那麽你會怎麽做?
相信絕大部份朋友第一反應就是用手撐地避免摔倒,但這麽一來,手腕就很容易受到損傷 ,輕者幾天舉箸提筆刷手機敲鍵盤諸多不便,重的可能就得去骨科了。此外新手經常角力,往往容易出現軟組織挫傷。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2. 老鳥損傷
新手會成長,菜鳥也會變成老鳥。隨便滑滑已經不在話下,速度是越來越快,還時不時來幾個有點難度的酷炫動作。對於這些朋友,等閑不會摔倒,但一旦失控摔出去,往往都速度快且角度刁……這會讓大關節損傷的風險增加,例如前交叉韌帶撕裂或骨折,弄不好就得拄拐、臥床甚至手術。
3. 強者損傷
雪場上有時候我們能看到技術特別棒的大神,要達到他們的境界除了努力和汗水,還要付出傷痛。在進行高難度動作時,甚至可能面臨脊柱等處的嚴重傷害,職業運動員尤其如此,像徐夢桃、谷愛淩等滑雪運動健將,身上都有不少傷。不過咱們普通滑滑也達不到這個境界,這裏不再贅述。
那麽我們能做哪些事情讓風險降低呢?
如何安全滑雪?
1. 量力而行
首先最重要的一條就是,量力而行。在滑雪圈內,有一個特別的現象被稱為「魚雷」。這指的是一些新手滑雪者過於自信,覺得能從雪道上沖下來且沒有摔倒就是勝利,直接去挑戰高難度雪道。
這樣的滑雪者往往膽子大,但缺乏足夠的控制能力,只能堪堪維持平衡,但沒法靈活轉向剎車,從比較陡的雪道劃下來速度非常快,常常沖出雪道或者撞翻其他滑雪者。這種情況在雪道上屢見不鮮,增加了傷害風險。因此, 建議新手滑雪者不要超越自己的能力範圍,慎重選擇雪道。
2. 合格場地
規範的雪場往往設施完善,防護充分,配有初學者教練以及足夠的急救人員,雪道狀態也更好。這樣的場地滑起來更安全。
3. 防護裝備
務必佩戴合適的防護裝備,包括頭盔、護膝、護腕等,部份初學者還可以考慮護臀,以減少受傷風險。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4. 技術訓練
掌握基本的滑雪技巧,特別是如何正確地轉彎和剎車,以及摔倒的正確姿勢。
5. 身體狀況
保持良好的身體狀況,包括力量、柔韌性和平衡感,以適應滑雪運動的要求。
6. 休息充足
確保在滑雪前休息充足,避免在疲勞狀態下滑雪。
7. 了解雪道
在滑雪前了解雪道的難度和特點,選擇適合自己水平的雪道。
總之,滑雪是可能出危險,但是並不像傳言中風險那麽大,去正規場地,量力而行,在專業人士的指導之下循序漸進,哪怕新手也可以體驗滑雪的刺激與快樂。
滑雪者在享受滑雪帶來的樂趣的同時,要透過以上防護措施最大限度地減少受傷的風險。記住,滑雪雖然好玩,但安全始終是第一位的!
照「謠」鏡
很多謠言往往會透過誇張的手法來吸引公眾的註意力。在這個謠言中,「雪道盡頭是骨科」顯然是一種誇張的說法,意在透過極端的情境來引發公眾的好奇和關註,且缺乏具體、明確的資訊來源和證據支持,這些特點使得網路謠言成為一種極具破壞力的資訊傳播方式。因此,公眾在面對這類謠言時要保持警惕和理性思考,避免被謠言所誤導。
策劃制作
作者丨黃濤 北醫三院崇禮院區運動醫學康復專家
稽核丨唐芹 中華醫學會科學普及部主任 研究員
稽核 丨丁崝
責編丨一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