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後高考時期」,如何應對孩子常見的心理問題?|科普時間

2025-06-10辟謠
高考作為每個學生人生中的重要節點,是一場知識的較量,更是一次心理的考驗。高考結束後,很多學生本以為會如釋重負,卻發現自己陷入另一種心理困境——反復回憶考試細節、懊悔發揮失常、擔心成績不理想,甚至因此夜不能寐,夢中仍在考場奮筆疾書……
家長該如何辨識孩子的異常心理表現?孩子高考後的抑郁或焦慮狀態會帶來哪些影響,又該如何科學應對?我們提前做好攻略,跟孩子一起實作順利過渡。
高考結束後,一些學生可能會出現下面幾種不同的心理狀態。
如何辨識孩子的不對勁
學生在高考後出現較為嚴重的焦慮或抑郁情緒,如果未能得到及時幹預,可能會帶來比較大的負面影響。一方面,短期內的情緒障礙幹擾考後身心狀態的整體調整,影響學生誌願填報時的理性決策;導致學生暑期生活作息紊亂、沈迷網路,不利於身心健康;另一方面,學生長期的焦慮或抑郁狀態可能延續至大學階段,表現為入學適應困難、學習動力不足等;進一步降低自我價值感,影響其未來面對挑戰的信心。
家長可以透過以下訊號, 判斷孩子是否需要心理支持。
情緒變化: 情緒持續低落、易怒、哭泣,或是情緒波動大。
行為異常: 睡眠紊亂,出現失眠或嗜睡,食欲驟變,長時間閉門不出。
語言暗示: 頻繁說「我真沒用」,後悔當初或表現出對未來的絕望。
生理癥狀: 頭痛、胃痛、心悸等無明確原因的軀體不適,可能是心理壓力的軀體化表現。
如果孩子有上述癥狀且持續兩周以上,明顯影響到日常生活,家長就要帶孩子及時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
給家長的建議
1.避免過度關心成績。
家長不要反復問孩子「考得怎麽樣」,盡量用「這段時間辛苦了,想吃什麽」等話題,轉移孩子的註意力。
2.接納情緒並給予支持。
若孩子表現出懊悔或焦慮等情緒,家長更要學會傾聽而非說教。比如,家長可以對情緒不佳的孩子說:「我知道你可能很難受,想聊聊嗎?」家長要避免對孩子進行指責,或與其他人進行比較,這些都不利於孩子調整心態。
3.幫助建立新目標。
家長要鼓勵孩子規劃高考後的生活,如旅行、學車、發展興趣愛好等,填補孩子的「目標真空期」。
4.留意危險訊號。
若孩子長時間閉門不出、拒絕交流或流露出消極的念頭,家長要及時和孩子一起尋求專業幫助。
給考生的建議
1.接納不完美,停止「反芻」。
高考只是人生中的一站,而非終點。與其反復糾結結果如何,不如嘗試用書寫、音樂、繪畫、運動或傾訴等方式釋放情緒。
2.調整作息,回歸健康生活。
避免報復性熬夜,保持規律作息,可以透過運動,如跑步、遊泳、打球等,來緩解壓力。
3.轉移註意,減少「查分焦慮」。
減少頻繁重新整理成績查詢網站,可以透過閱讀、觀影、社交等活動分散註意力。
4.提前規劃,降低不確定性。
了解誌願填報資訊,尋找備選方案,如職業規劃、復讀或留學等,增強對目標的掌控感。
5.必要時尋求專業幫助。
若自我調節無效,可聯系學校心理老師或撥打心理援助熱線。
高考之後,心理的「考試」可能剛剛開始。無論學生還是家長,都要意識到個人短期的情緒波動是正常的,但長期陷入負面情緒就要警惕。
高考的意義不在於分數,更重要的是學會如何面對成敗,並在每一次挑戰中成長。願每一位學生和家長都能在高考之後,找到屬於自己的心理平衡點,走上更廣闊的人生舞台。
來源:【大眾健康】雜誌
作者:北京師範大學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研究員 羅曉路
稽核:國家健康科普專家庫成員、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醫學心理科主任醫師 柏湧海
策劃:余運西 王寧
編輯:李君
本文配圖來源於版權圖庫。轉載時請註意,避免侵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