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AI越來越「聰明」,它的話都很準確?
流言: 現在AI已經發展得很好,學習了很多人類的資料,所以它的話很準確。
真相: 並非如此。AI語言模型本質是基於生成式人工智慧的預測工具,透過統計語言模式生成回答,其輸出完全依賴使用者提供的提示詞和上下文,既無自主思考能力,也無價值判斷。懷有惡意的使用者還可能透過誘導性提問,使AI生成符合語境的虛構內容;或選擇性截取片段,甚至刻意重復提問迫使AI「改口」。此外,AI訓練數據本身包含現實世界的偏見與謠言,且無法驗證資訊真偽,存在「編造事實」風險。因此,在面對AI生成的資訊時,保持批判思維、追溯對話全貌、交叉驗證事實,才是應對AI內容可信度問題的關鍵。
2
人生難得老來瘦?
流言: 人老了就得瘦,瘦了才健康。
真相: 這種說法片面了,科學證據表明老年人需註重肌肉儲備而非單純追求消瘦。這是因為肌肉除了運動功能,還能直接影響血糖調節。如肌細胞上的胰島素受體能像「鑰匙」一樣啟動葡萄糖轉運,若肌肉流失導致受體不足,即便註射胰島素也難以控制血糖,這正是老年糖尿病患者激增的重要誘因之一。
同時,肌肉可增強抗病能力,降低感染後重癥風險。對老人來說,充足的肌肉量是保障自主行動力和代謝平衡的核心要素。為實作這一目標,需保證每日充足熱量及優質蛋白攝入(如肉、蛋、奶),配合適度運動刺激肌肉合成,並多曬太陽補充維生素D促進鈣吸收。因此,「存錢不如存肌肉」才是科學養老觀,盲目追求「老來瘦」反而會增加代謝紊亂、免疫功能下降及失能風險。
3
酒量能夠鍛煉出來?
流言: 酒量小不要緊,只要敢喝、多喝,就能增大酒量。
真相: 千萬不要這麽做。酒精要靠兩種酶來代謝,沾酒就醉的人多半是這兩種酶水平比較低。由於基因不能改變,自然酒量也就不可能透過多喝酒「鍛煉」出來,這種所謂「鍛煉」只能讓人對醉酒的不適從厭惡到麻木而已。雖然酒量不能透過鍛煉提升,但在不得不飲酒時,應設法減緩酒精在腸道吸收和進入血液迴圈的速度,減小對身體的負擔。喝酒前吃東西墊墊底、飲酒中和飲酒後多喝溫開水,都能減弱酒精對消化道的刺激,稀釋血液中的酒精濃度。這也是為什麽很多自稱酒量大的人邊吃邊聊能喝上一宿,但被連連敬酒就很快「翻船」的緣故。不過這些方法也只是權宜之計,只是讓喝酒對身體的傷害小一點罷了。
4
骨質疏松癥患者應該盡量少活動,防止骨折?
流言: 老人骨質疏松,應該少動彈,活動多了容易骨折。
真相: 這種說法是錯誤的,科學證據表明,適量運動恰恰是改善病情的必要手段。骨質疏松作為增齡性疾病,需透過運動刺激促進骨骼與肌肉代謝,遵循「用進廢退」原則——長期缺乏活動會加速骨密度下降及肌肉流失,反而削弱骨骼穩定性,如同失去土壤支撐的樹幹更易折斷,實際增加跌倒風險。
此外,運動與日照存在協同效應,戶外活動時紫外線照射皮膚可促進維生素D合成,對鈣質吸收至關重要。若因畏懼骨折長期閉門不出,將加劇維生素D缺乏形成惡性迴圈。老人應在醫生指導下進行適度負重訓練(如散步、太極)及抗阻運動,搭配富含鈣和蛋白質的飲食,透過增強肌肉力量改善平衡能力,從而降低跌倒機率,實作「強肌穩骨」的良性迴圈,而非因噎廢食限制活動。
5
流言: 牙齒上的釉質很珍貴,如果能摳下來小破片說明牙裂了,要快去看牙醫。
真相: 這種說法並不正確。牙齒表面偶爾摳下的「小破片」,絕大多數情況下為脫落的牙結石,而不是牙齒本身的碎片。牙結石是由牙菌斑不斷沈積、鈣化形成的,每毫克約含兩億細菌。它附著在牙齒表面,尤其是牙齦附近或牙縫之間。由於礦物質含量高,質地較硬,但相對於天然牙釉質仍然較脆。牙結石在外力作用下可能脫落,尤其是較松動的表層結石。謠言中提到的「牙齒上摳下來小破片」大機率就是表層結石的脫落,並不是牙傷了。根據【中國居民口腔健康指南】的建議:每日兩次豎刷法刷牙,使用牙線清潔牙縫,並定期接受專業口腔檢查與潔治,不用對正常脫落的結石碎片過度恐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