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車厘子吃多了會中毒?

2025-01-09辟謠

流言

臨近春節,車厘子無疑是最「火」的水果之一,其色澤艷麗、汁多肉厚、清甜爽口,深受不少人喜愛。近日, 話題「車厘子吃多了是種什麽體驗」沖上熱搜,有網友說,櫻桃吃多了會導致鐵中毒和氰化物中毒。 在此之前,網上也一直流傳說吃5顆車厘子就會導致氫氰酸中毒。氰化物是什麽?車厘子還能吃嗎?

圖片來源:微博截圖

分析

車厘子吃多了會鐵中毒?

鐵中毒是由於攝入鐵過量引起的中毒表現。急性鐵中毒通常發生在一次性、大劑量服用鐵劑後,有數據顯示, 一次攝入鐵量達到和超過20毫克每公斤體重時即可出現急性鐵中毒, 對於一個體重60公斤的成人來說,大約就是1200毫克鐵。

不過, 櫻桃的鐵含量並不豐富,只有0.36毫克/100克, 要達到出現鐵中毒的量,大約要吃333公斤。正常人不可能一次性吃到這麽多。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另外,要知道,我們現在常吃的大白菜的鐵含量都有0.8毫克/100克呢。所以,如果擔心吃櫻桃導致鐵中毒,那豈不是大白菜也不能吃了?

車厘子吃多了導致氰化物中毒?

車厘子吃多了還會導致氰化物中毒。車厘子裏真的有氰化物嗎?

氰化物是指帶有氰基(CN)的化合物,其結構由一個碳原子和一個氮原子透過三鍵相連線。真正具有強烈毒性的氰化物有三種:氰化鈉(NaCN)、氰化鉀(KCN)以及氫氰酸(HCN)。氰化物會抑制細胞的呼吸作用,因而對人類和動物有害。 人類氰化物急性中毒的癥狀包括嘔吐、惡心、頭痛、頭昏眼花、心搏徐緩、抽搐、呼吸衰竭,最終可導致死亡。 比如,氰化鉀的致死劑量在50-250毫克之間,這與砒霜(As2O3)的致死量差不多。

植物中的氰化物通常是以氰苷形式存在的。很多薔蜜科植物的種子裏都含有氰苷,比如桃、櫻桃、杏、李子等,櫻桃的核仁也的確含有氰苷。不過,這些水果的果肉裏是不含氰苷的。

香港食物按中心研究顯示,櫻桃仁可能含有氰苷

版權圖庫圖片,不授權轉載

而且, 氰苷本身是無毒的, 只是當植物細胞結構被破壞時,含氰甙植物內的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氰甙生成有毒的氫氰酸,才可引起人類的急性中毒。

那麽,櫻桃核裏究竟有多少氰化物呢?

目前全世界已經發現的氰苷大約是50多種,其中最有名的是苦杏仁苷,【甄嬛傳】萊恩嬪最後吃苦杏仁自殺就是因為氰苷水解出氫氰酸。但是櫻桃核仁導致的氰化物中毒的案例卻幾乎沒聽說過,主要還是因為含量差異很大。

苦杏仁中氰苷的含量大約是2-4%,它是薔蜜科植物裏氰苷含量比較高的,折算成氫氰酸的話每克可含有幾個毫克。

至於其他薔蜜科果實種子中的氰苷就低得多,比如每克櫻桃核仁中的氰苷折算為氫氰酸後大約只有幾十個微克,是苦杏仁的幾百分之一。加上人們一般不會有意去吃櫻桃核仁,,因此櫻桃核使人中毒的情況非常罕見。

常見食物中氰苷的含量,櫻桃中氰苷含量極低

氫氰酸導致人的中毒劑量大約是每公斤體重2毫克左右,網上說吃了5顆櫻桃核仁就中毒的其實非常不實際。一個櫻桃的核仁只有幾克,換算成氫氰酸最多也不到幾個毫克。可以看出,櫻桃核中即使有氰苷也是很少,而且吃進去的氰苷也不一定能全部變成氫氰酸,導致人中毒的可能性實在太小。

還能放心吃櫻桃嗎?

雖然氰化物有毒 ,但大家也不要過於驚慌。

首先,氰甙本身是無毒的,只是當植物細胞結構被破壞時,含氰甙植物內的β-葡萄糖苷酶可水解氰甙生成有毒的氫氰酸。氫氰酸才可引起人類的急性中毒。而櫻桃氰苷物質都是櫻桃核裏,一般人咬不開、咬不破,也不會吃。

其次,氰苷也很容易去除。由於氰苷對熱不穩定,因此徹底的加熱是去除氰苷最有效的方式。研究發現,煮沸可以除去90%以上的氰甙。目前國際上通用建議都是不要生吃這些含氰苷的食物。

對於消費者來說,最簡單的方法還是不要吃水果的果核。 只要不是刻意去嚼果核裏的種子,吃水果導致氰苷中毒的可能性幾乎不存在。

況且,櫻桃果肉那麽好吃,果核那麽難吃,一般人也不會吃的。

如何避免氰化物中毒?

1、盡量不要生吃含氰苷的食物,如竹筍、木薯、銀杏果等,如果要吃,盡量切成小塊用沸水煮沸後再吃。

常見的含氰苷的食物還包括鮮竹筍、木薯、銀杏果(白果)和一些豆類(比如利馬豆)等。

2008年,香港食品資訊安全中心曾測定了香港常見食用植物中氰化物含量,檢測結果發現,苦杏仁(北杏)、竹筍、木薯及亞麻籽樣本的氰化物含量範圍為9.3—330 mg/kg;苦木薯的氰化物含量較甜木薯為高;氰化物含量在新鮮竹筍中分布不同,筍尖的氰化物含量最高(120 mg/kg);竹筍和木薯制品中氰化物的含量較低,範固為從未檢出到5.3 mg/kg。

2、不要生吃或咀嚼蘋果、李、杏兒、櫻桃等水果的種子和果核。

結論

車厘子裏確實含有致毒的成分,但是微乎其微,正常吃根本達不到令人中毒的含量。且有毒物質基本都在果核裏,一般人咬不開、咬不破,也不會吃。

參考文獻:

[1]Bolarinwa, et al. Amygdalin content of seeds, kernels and food products commercially-available in the UK. Food Chem. 2014;152:133-9.

[2]Cressey P, Saunders D, Goodman J. Cyanogenic glycosides in plant-based foods available in New Zealand. Food Addit Contam Part A Chem Anal Control Expo Risk Assess. 2013;30(11):1946-53.

[3]FSANZ. SURVEY OF CYANOGENIC GLYCOSIDES IN PLANT-BASED FOODS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2010-13.

[4]香港食物資訊安全中心. 風險評估研究. 第二十七號報告書. 食用植物中的天然毒素.

[5]香港食物資訊安全中心. 食物安全焦點(二零一五年九月第一百一十期).氰化物與食物安全.

[6]Michal Voldrich, et al. Cyanogenesis in Canned Stone Fruits. Volume 57, No. 1, 1992, JOURNAL OF FOOD SCIENCE- 161-163

編輯|王緹 劉嚴瞳(實習)

文章由科普中國-星空計劃出品,轉載請註明來源。

本文封面圖片及文內來自版權圖庫的圖片,轉載參照可能引發版權糾紛。

你可能還想看

【2023年度下半年社會民生領域網路辟謠榜】釋出 無痛分娩影響寶寶智商?打還是不打?專家一次理清!

關註科學辟謠,你也能給流言迎頭痛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