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企侵權行為備受關註。11月26日,@京東發言人 透過微博釋出聲明:近期,少數機構及個人造謠抹黑、惡意攻擊京東和創始人及其家人,經公安機關依法辦案,部份造謠者已受到應有的懲處。目前,網路上還存在著部份謠言混淆視聽,相關部門已立案調查。
京東發言人稱,公司近期以來在網路社交平台上遭受連續造謠攻擊,網路造謠者透過編造一些抓眼球的虛假內容,釋出「京東金融遭擠兌」「京東白條虛假征信」「京東被國際神秘組織ESG滲透」「京東女性員工占比超過90%,已被極端女權控制」「京東無錫宇培物流園失火價值十幾億的手機被燒毀」等話題,有組織、有蓄謀地對京東和京東創始人及家人進行輿論攻擊。
上述羅列的言論現象,有的針對突發事件,有的涉及企業治理,於一家企業而言會帶來多大的影響不難想象。從這個角度看,京東的反應合情合理,如果任由這類言論在網路泛濫,久而久之,消費者信以為真,企業形象甚至日常經營都會受到影響,後果非常嚴重。
一直以來,企業對涉企侵權行為苦不堪言,企業和個人處境一樣,面對各種造謠抹黑行為應對乏術,或者維權成本極高,有時即便維權成功,損失也無法挽回。近年來,有關部門就此開展了一系列整治行動,背後的邏輯很清晰:一方面,如今社交媒體非常發達,發聲渠道增多,造謠、抹黑行為成本降低,而影響可以輕易被放大,既能制造流量也能成為一種不公平競爭的手段。另一方面,互聯網構建的網路營商環境,與傳統視角下的營商環境一樣,也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企業的生存與發展,而來自互聯網的侵權行為客觀上會拉低網路營商環境,對企業發展造成幹擾。
操作相對簡單而危害極大,是涉企侵權行為的普遍特征。在互聯網上對企業進行造謠、抹黑等,是一種「價效比」極高的操作,透過制造、虛構一些所謂的「真相」,惡意攻擊、抹黑企業和企業家,這種負面反饋會左右企業的市場形象,隨著時間的推移,經營必然受到影響。企業所遭遇的這種輿論小氣候具有相當的普遍性,也會塑造整個市場的大氣候,可以說,類似侵權行為所帶來的一系列連鎖反應,給經濟環境造成的殺傷力,絲毫不亞於現實營商環境中各類亂象帶來的影響。
網路暴力是可以殺人的,而造謠攻擊也能讓一家企業深受其害。去年底,國家網信辦公開曝光一批破壞營商網路環境的典型案例,其中提到,有的自媒體打著「輿論監督」旗號,尋求與企業開展商業合作,謀取非法利益;有的帳號傳播涉企負面不實資訊,以刪帖、消除影響為由索取公關費;還有的人故意傳播某公司員工刊發的不實資訊,惡意集納企業負面資訊。類似案例頗有代表性,也說明很多涉企侵權行為都是有組織有預謀的,背後帶著明顯的利益訴求,饒是如此,對這類行為更不可枉縱。
針對涉企侵權行為,越來越多的企業選擇及時應對,化解形象危機,越來越多的企業家開始積極發聲,維護自身利益,這無疑是一種好的跡象。不過,這種戰鬥的參與者註定不只是企業,只有讓違法行為付出代價,只有提高違法成本,類似侵權行為才會逐漸收斂。有關部門的積極行動回應了外界的訴求,也在改善互聯網生態,今後需要保持高壓。互聯網塑造了復雜且微妙的營商環境,為民營經濟發展營造良好輿論環境,需要有關方面盡到自身的責任。當涉企侵權成為一種高風險操作,營商網路環境逐步改善,相信不僅對企業發展大有裨益,對增強宏觀經濟的信心也很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