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時代洶湧來襲,文科理科誰更有用?技術與人文,創新與傳承,職業前景,個人價值……四位來自文理兩科的專家,針對這個話題,碰撞出了思想和觀點的火花!
出品:格致論道講壇
以下內容為煮酒論道演講實錄:
理科代表:
葉盛
北京航空航天大學醫學科學與工程學院教授
漫士沈思錄
B站UP主,清華大學電腦專業博士生
文科代表:
孟德宏
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中外文化交流基地研究員
韓瀟老師講詩詞
B站UP主,北京大學古代文學博士
主持人:
張騰嶽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主持人
張騰嶽:
歡迎大家來到由嗶哩嗶哩(B站)和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聯合主辦的2024格致科學盛典直播現場。我是今天活動的主持人張騰嶽,歡迎大家。今天,讓我們共同踏上探索科學奧秘的旅程。本次【煮酒論道】,我們討論的話題跟人工智慧帶來的巨大變革有關。
AI時代的教育選擇困境
人工智慧給我們帶來了諸多變化,就我個人而言,寫作變得比較便捷,想必不少家長朋友也深有體會,有些題目可以借助它給孩子解答。
但是,這引發了我一個問題:當所有答案都可從AI中獲取時,我們人類僅帶電腦或手機就可應對一切,那麽,在這場變革中,我們人類該做些什麽?我們的學習能力難道就體現在輸入上嗎?如果還像過去一樣,把一本書從頭到尾背一遍,似乎又顯得毫無意義。知識到底該怎麽掌握?
這背後還隱藏著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未來我們是不是能看到自己血肉之軀孱弱,而機械飛速發展?這是不是代表著碳基生物終向矽基邁進?也許這就是地球生命演化方向的一塊基石。甭管怎樣,這一變化帶來的影響太大了,引發了一連串連鎖反應。
其中,父母們比較關心孩子今後的教育問題:在AI日益普及的背景下,某些學科是否會成為小眾領域?孩子又該怎麽選擇學習方向?例如,哈佛本科生學院取消了30門課程,涉及20多個系,且大多是文科專業,此訊息在教育界引發巨大震動。大家都猜測訊息的真假,以及若情況屬實,是不是會在全球引發學校效仿。
今天,我們討論的議題是:在人工智慧時代,選擇理科還是文科更有優勢?
雖然我們不敢說今天的辯論結果就是未來定論,但我們相信,未來的發展趨勢定能在我們的辯論中窺見一斑。

接下來,給大家介紹一下「煮酒論道」。「煮酒論道」是中國科學院格致論道的王牌欄目之一,我們希望透過辯論的形式,讓公眾在思辨的氛圍中感受科學的魅力,以辯證的思維烹煮一壺思想的烈酒。
下面有請今天「煮酒論道」辯論活動的4位元辯論嘉賓,大家掌聲歡迎。首先介紹理科陣營的嘉賓,離我最近的是來自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葉盛教授。

葉盛:
大家好!
張騰嶽:
將來萬一考葉老師的博士,就可以說:「葉老師,我是從小聽您演講長大的。」
葉盛老師是清華大學自動化專業學士、生物學博士。他在哥大博士後工作之後,主要從事蛋白質的研究,尤其是將AI引入蛋白質研究領域。那麽,借助AI進行蛋白質研究,是否真的可以快速提高人類的預期壽命呢?
接著,再介紹一下另一位辯論嘉賓——B站UP主「漫士沈思錄」,歡迎!

漫士沈思錄:
大家好!
張騰嶽:
本科畢業於清華大學姚班,目前作為人工智慧與機器學習理論的在讀博士,他一直在學術道路上深耕,探索著前沿科學的奧秘。同時,他也是位硬核數理電腦科普UP主,喜歡用別出心裁的方式,將晦澀難懂的專業知識變得妙趣橫生。這不,這句「在學術道路上深耕,探索前沿科學奧秘」不就是我給自己寫年終總結時經常寫的一句嘛。
好,謝謝大家。他收獲了大量網友的喜愛,讓我們掌聲歡迎一下!
好,這兩位嘉賓,如果今天不是來參加這場辯論,對於今天的議題「人工智慧時代,選擇理科還是文科更有優勢」,你們認為誰更強大一些?
葉盛:
那肯定是我們這邊更有優勢!
張騰嶽:
咱們不按體重來算。
葉盛:
無論按什麽標準算,都是我們這邊更有優勢。
張騰嶽:
是嗎?您認為文科在未來還有優勢嗎?
葉盛:
其實文科肯定有它的優勢,但今天既然站在這,那就是在其位謀其政。
張騰嶽:
好嘞,這不能怪我。主辦方要求我極盡挑撥離間之能事,我現在只能這麽幹了。但這並不代表我跟諸位的友情,也並不代表我對文科和理科這兩門學科的不尊重。因為我高中是學理的,我考中播音是因為那一年播音文理兼收,所以我對文科和理科都懷有極大的好感和尊重。
那您呢?您認為,如果我們不在今天這個場合,文科和理科在AI時代,或者是未來,誰更有優勢?
漫士沈思錄:
其實我也有差不多的想法。我覺得文科和理科都會有自己的優勢,只不過今天的辯題是誰更有優勢。您剛才也說到了,哈佛大學已經做出了它的選擇。
張騰嶽:
但我沒說那訊息是我證實過的。
好,來,我們再為大家介紹一下文科辯論方的兩位嘉賓。先請大家掌聲歡迎一下!第一位登場的是來自北京外國語大學、北京中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的研究員孟德宏老師。

孟德宏:
主持人好,各位現場的嘉賓朋友們,大家晚上好!
張騰嶽:
孟老師主持英語沙龍「漢英字詞對比」欄目已經有5年了。他的主要學術興趣及研究方向是詞匯語意學和對外漢語教學。孟老師致力於用紮實的專業知識和豐富的教學經驗,為中外文化交流搭建起一座堅實的橋梁,讓世界更好地了解中國語言文化的魅力。孟老師是學文科出身的。
孟德宏:
是的。
張騰嶽:
您覺得學理科的孩子跟您有什麽不同嗎?
孟德宏:
其實也沒有太大的不同。因為我覺得,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各自有各自的優勢,也有各自的不足。具體的觀點,請聽我們下邊的辯論。
張騰嶽:
我感覺雙變異數不多已經開始了。場上應該不用我太使勁,他們就能「幹」起來。就是我待會兒得躲遠一點,免得「傷」著。

其實說真的,我說實話,我個人覺得這兩門學科在學習方法上有一些區別。當然,我可能那時候比較笨。我是一個理科生,然後學了文科。當年,老師們可能覺得我們的精力太旺盛了,「嘩」一下給我們開了快20門課,好多都是文科。
上課的時候,我發現不對啊,怎麽他們全都拿筆在本上寫?我作為一個學慣了理科的人,基本沒有這個意識。看他們不停地寫,我就想,他們在寫什麽啊?原來是在記筆記。我趕緊跟著記,卻發現我記筆記的速度永遠趕不上老師擦黑板的速度。剛寫一半,字就沒了,多可氣!
當時我就意識到這兩門學科在我看來幾乎是完全不相通的。當然,這是當年的一種很淺顯的見解。後來才發現其實不是不通,主要原因在於我個人太笨,實在沒法同時駕馭,怪不得學科。
好,再來介紹一下我們的另一位文科辯論嘉賓,同樣是B站的知名UP主——「韓瀟老師講詩詞」,歡迎!韓瀟老師是北大中文系古代文學博士,也是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中文學院的碩士生導師,在古代文學領域有著非常深厚的造詣。從台下走到台上大概是12步,他已經寫出一首半的詩了,是吧,韓瀟老師?

韓瀟
老師講詩詞
:
人生如詩,我們始終在譜寫人生詩歌的道路上前行。
張騰嶽:
韓瀟老師有沒有嘗試把AI納入到你的研究領域或者教學領域當中?
韓瀟老師講詩詞:
其實我已經做了很多工作了。對,這個我們一會兒可以具體再來探討。
張騰嶽:
介紹完咱們的神仙陣容之後,我們再次把掌聲送給雙方的辯友,歡迎你們的到來。
現在我們先給場上的4位元辯手簡單地告知一下辯論規則。我們的辯論分為三個階段:首先是立論階段。格致論道是一個讓觀點充分表達的舞台,文理雙方的4位元辯手,每個人都先做一個5分鐘的觀點陳述。立論順序依次是:葉盛、孟德宏、漫士沈思錄、韓瀟。
那麽接下來是自由辯論階段,雙方互相提問回答,每次發言時間不能超過3分鐘。
最後一輪是結辯階段,每位老師同樣用5分鐘來總結自己的觀點,順序依然是葉盛、孟德宏老師、漫士沈思錄、韓瀟。
雙方都準備好了嗎?我註意到一個細節:你看文科的,筆都不帶動的;理科的倆人已經不停地在寫了。到底誰是文科,誰是理科?我是不是站錯方向了?
好,雙方準備好了嗎?首先讓我們進入立論階段,有請葉盛老師。
理科立論
:技術驅動未來生產力
已完成:30% ////
//////
葉盛:
謝謝大家。
開場之前,很多人都告訴我說,開場的立論非常重要。但照我有限的辯論經驗來看,第一個發言的人其實並不重要。為什麽呢?大家一般聽完第一個發言的人之後,就被我說服了,覺得這個老師說得有道理。然後聽完第二個人發言,又被他說服了。到了第三個人、第四個人,你早就忘了我說過什麽了。所以說,第一個發言的人一點兒都不重要。
那咱們幹點什麽重要的事呢?我覺得可以定下一些條條框框。我覺得這是第一個發言的一個優勢。我想定什麽條條框框呢?我們說辯論,辯論,對吧?咱們中文組詞的時候,這個詞是很玄妙的。辯論最後落在哪個字上?落在「論」這個字上。
所以其實今天的主題,不在於「辯」,而在於「論」,而是透過這樣一個平台,透過這樣一個機會,把我們的觀點和論點充分地經過討論,讓大家能夠去理解,甚至被我們說服。我覺得這是今天最主要的目的。

在這個辯論的大框架下,剛才騰嶽也說了,我在記筆記。那記什麽呢?突然產生一些想法,這些想法從哪兒來呢?就從他剛才講的這個事上來。騰嶽剛才說,他到文科班的時候,發現別人都在記筆記,他沒記。
他缺一個什麽東西呢?其實缺一個有AI輔助的錄音功能,還能幫你整理筆記的錄音筆。對吧?好,一二三,上連結!這是一個帶貨的好機會。這樣的東西現在不用我說了吧,已經是現實了,已經是產品了。
但是它背後體現的到底是什麽呢?體現的就像騰嶽剛才所說的,文科和理科的學習中,有一些模式上的差別。文科我們總是有一個刻板印象,當然一會兒對方辯友可以來糾正我,就是文科有很多需要去背、需要去記憶的東西,這些東西占了很大的一部份。
那今天有了AI之後,我們就可以擺脫這種大量的記憶工作了嗎?但真的是這樣嗎?其實我覺得更多的還是思辨。在文科中,那些記憶的東西只是幫你搭建一個基礎,而真正有價值的東西,還是透過我們人腦的思辨來得出的。
在這件事上,我倒是覺得文科和理科沒有什麽區別。
剛才騰嶽說到了我的經歷。我有的時候很怕介紹自己的經歷,因為感覺有點凡爾賽,但今天還不得不介紹一下。我的本科是清華大學自動化系的。本科的時候有一門課程叫機器學習,所以我們是學過機器學習這些東西的。只不過當時,如果你編了一個程式,跟老師說:「老師,我編了一個人工智慧的程式。」老師肯定會覺得你瘋了。
那我們那時候差的是什麽呢?差的是一些算力,差的是一些關鍵突破點的靈光一現的想法。
今天,我們看到的人工智慧,其實仍舊屬於機器學習這個領域。所以我想定下的一個重要條條框框是:我希望我們今天的討論是建立在當前這一類AI的基礎之上的。
那當前這一類AI是什麽呢?它其實是一個機率模型,是透過學習了大量的語料、大量的訓練數據之後,得到的其中的規律性的東西。
關於這方面,一會兒漫士沈思錄可能會給大家做更細致的介紹。
總而言之,我希望我們的討論是在這樣一個框架下,而不是在一個所謂的「AI是萬能的,我們透過AI什麽事情都能做」的框架下。我覺得那就有點像把一個「神」拉到現場,那這個論題就沒有什麽可以辯論的了,對吧?我覺得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再有一個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今天在這辯論的是:在AI的背景下,文科和理科哪一家的優勢會更大?但這個「優勢」到底是什麽東西?其實優勢可以有各種各樣的定義。
那我在這向對方辯友提出一個倡議:我們不要把這個「優勢」過於狹隘地去討論在找工作這件事上。因為就像我剛才說的,我自己有這樣的經歷:我原來是在自動化系學習自動化、電腦、IT,後來博士去學習生物學,我沒有想到有一天又能把這兩樣東西結合起來。今天我的研究組在用AI做蛋白質設計,就是去年2024年諾貝爾化學獎給David Baker的這個方向——AI蛋白質設計。我沒有想到有一天能把這兩個方向結合起來。
所以我覺得,我們今天如何去暢想未來的職業,其實都是非常無力的。我們都不知道未來究竟會產生什麽樣的職業。那我們今天該談論什麽呢?我覺得是在AI的背景下,哪一種方向會更有創造力,能給人類文明帶來更多的產出。在這件事情上,我覺得一定是理科。
謝謝大家!
張騰嶽:
謝謝葉盛老師。接下來,請孟德宏老師發表您的觀點。
文科立論:
脫離人談論問題毫無意義
已完成:50% /
///
//////
孟德宏:
謝謝主持人,也謝謝對方辯友,更謝謝在座的各位現場嘉賓。
是這樣,這幾年關於文科和理科的討論,社會上很多人都在說,尤其是人文科學,可能在更多院校裏已經受到了很大影響。作為參與北京外國語大學招生工作的一名老師,我對這個問題其實一直很感興趣。我特別感謝有這樣一個平台,能夠讓我們把這個問題講清楚。
關於我們的論題——在AI時代,選擇文科還是理科更有優勢?我想,剛才對方辯友說得很有道理。首先,我們要說清楚什麽是「更有優勢」。這個概念其實非常主觀,因此這個話題本身不是一個事實,而只是一個觀點。
既然是觀點,我們就要明確「有優勢」的標準是什麽。剛才對方辯友也提到,我們在討論這個問題時,對核心概念要有一個清晰的界定。
另外,既然「有優勢」是一種主觀感受,那麽它一定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當我們談到「有優勢」時,至少可以從三個不同的角度來觀察:國家的角度、父母的角度和學習者的角度。
不同的角度會決定我們對這個話題持有什麽樣的觀點。
站在國家的角度,國家是一個歷史的存在,處於不同的歷史發展階段。我們國家目前仍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是一個開發中國家。在這個階段,我們可以非常負責任地說,對於理科生的需求一定是更多的。
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國家一定會把更多的人財物投入到相關領域。從社會觀感來看,理科的選擇似乎比文科更有余地。
站在父母的角度,我們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讀書後能夠有一份工作養活自己。剛才葉老師提到,我們不要只關註就業問題,但要知道,現在社會上提到「有優勢」時,主流的世俗化感受還是從就業角度出發的。
因此,對於父母來講,把孩子送到理科還是文科去學習,他們的第一感受是哪一個能讓孩子更好地就業、掙錢更多。這是人之常情,所以站在父母的角度,他們也會有自己的選擇。
站在個人學習者的角度,每個孩子都是一個純粹的、完全的、生動活潑的人。
既然如此,你就會問:如果我適合學理科,那當然去學理科能更好地發揮優勢,也更容易獲得成就。但如果我適合學理科,可我想學文科呢?這實際上是一個內在矛盾,也就是「你能學什麽」和「你想學什麽」之間的沖突。在後邊的自由論辯中,我會進一步闡述這個觀點。
因此,我認為文科和理科就好像人的大腦一樣,如果知識體系是一個大腦,那麽文科和理科就是我們的左腦和右腦。
你能說左腦的優勢比右腦大嗎?你能說右腦的優勢比左腦大嗎?可能不能。在我看來,文科和理科二者都不可偏廢,二者的優勢都很明顯,二者也都有自己的不足。
因此,不管是在AI時代,還是在BI時代、CI時代,這個道理都是永久存在的。因為社會是人的社會,歷史是人的歷史,脫離了人去談論一切問題都是毫無道理、毫無價值的。
如果我們不從人的角度來考慮這個問題,我想今天的討論是不會得出任何具體結果的。
所以,我們的結論是:在AI時代,選擇文科還是理科更有優勢,取決於個體。
謝謝大家!
張騰嶽:好,謝謝孟老師。我感覺這裏面的邏輯有點轉彎抹角,我都快跟不上了,是吧?一開始,葉老師說一切責任都在他們。然後到了孟老師這兒,我怎麽覺得您在和稀泥啊?轉了一圈,就變成「你好,我好,大家好,都挺好」。看來真正的重任,就像葉盛老師剛才說的,第一個說不說無所謂了,主要就看後面兩位了。來,有請漫士沈思錄。
理科觀點
:工具型技能更容易被AI取代
已完成:60% ////
//////
漫士沈思錄:
謝謝主持人。我上來覺得很無語,得誠實地說一下。葉老師,我的隊友,一上來就把正方最大的一塊優勢領域——工作,給閹割掉了。我都蒙了。然後對方一辯說我們要談工作,理科的工作好找。我說,你是哪一隊的呀?我都蒙了。
好,那現在就由我正兒八經地為正方展開一些論證的論點。我們先從這件事情來談,剛才對面孟老師說,人有左腦和右腦,我們不能偏廢。當然,我們當然不能偏廢,但我們今天的辯題是誰更有優勢。
孟老師,你可知道為什麽人類絕大部份都是右撇子?我們人明顯右邊更有優勢。右手的力量比左手要大,人類在正常往前走的時候,閉上眼睛,你會往左偏,因為你右邊更發達。這就是人類左腦更有優勢,使得你的右邊更有優勢的一個鐵證。
所以今天我們要討論理科和文科誰更有優勢,我們就要好好看一看,在理科和文科未來走向社會、走向這個世界的時候,誰能夠為大家提供更多的價值,無論是在工作上還是在創造人類終極的意義的上。
好,我們一個一個來談。第一個是工作。
我這裏有一個統計數據。2022年,根據一家統計機構的結果顯示,理科和工科的就業簽約率分別為29.5%和17.3%,而文科的就業簽約率只有12.4%,不足理科的一半。同時,薪資水平方面,文科生也比理科生低1000到2000元。
2023年,畢業生一共有1000多萬,其中文科生占比近40%。但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文科的崗位並沒有隨著待業人數的增加而顯著增加。
造成的一個顯著結果就是文科現在越來越難找工作。

那這件事情在未來,在AI時代會怎麽樣發展呢?其實它會更糟。大家想想看,大家平時用ChatGPT,幹得更多的事情是什麽?寫文書。因為文書這種型別的工作有一個顯著的特點:機械。它相對來說偏離一個共有樣版的範圍很小。你基本上改改字、改改詞,在已有的數據裏稍微做一點改變,就很容易應付任務。
當然,我也不反對在理科裏也有這樣型別的東西存在,比如說財務報表,或者說是很基礎的重復性程式碼。但是,需要知道這樣一件事情:如果你要看現在在崗位上的文科和理科,哪一個更被像ChatGPT這樣的模型所取代、侵占的比例更大,很不幸,其實是文科。
這是第一個論點。
第二個論點,我們來討論一下創造。
其實我覺得無論是文科還是理科,都有兩種型別的分類。一部份我把它稱為工具性知識
,另一部份我把它稱為詩性知識
。
工具性知識就像剛才提到的文書一樣,它是機械的,它的範式是給定的,你的方法是非常有限的,你只需要在這個框架裏去重復、去照貓畫虎就可以。
而詩性知識,比如像愛因史坦當年提出嶄新的相對論,像畢加索當年開創前所未有的抽象畫派別,這種沖破、革命、建構、完全顛覆以往知識範圍的,你在原有數據裏去翻花樣,永遠都翻不出來的東西,這種叫詩性創造。
剛才我們已經論證了,在工具性知識上,文科受到AI的沖擊遠遠比理科要大。
那剩下來在這種藝術性內容上呢?文科和理科說實話,我覺得差距不大。大家可能很容易聽到這樣的說法:在AI時代,人類的意義只剩下來文學、藝術、哲學和我們自己人的這些東西。其實不然,人類的意義比你想象中要更多。
大家如果用ChatGPT去做數學題,去問一些組合數學的問題,或者問它一個非常超脫現有範式的問題,比如讓它想一想有沒有什麽嶄新的數學結構和數學理論,有可能給我們更多關於黎曼猜想的啟示,你會發現它也是做不到的。
所以在這種詩性創造、全新的創新知識這件事情上,文科和理科並沒有什麽顯著的區別。
理科同樣也有很多完全AI無法勝任的事情,等待我們這些人類的天才去突破和創造。
所以,綜上所述,從這兩個方面綜合來看,理科都是更有優勢的。
謝謝!
張騰嶽:
正方辯手已經徹底撕去了溫情脈脈的面紗,開始「貼臉開大」。接下來,就由我們立論階段的最後一位辯手韓瀟老師來應對。歡迎韓瀟老師!
文科觀點
:AI是理科尖子生
已完成:80% ////
//////
韓瀟老師講詩詞:
好的,在四位選手當中,我是最缺乏經驗的,也是最沒有底氣的。孟老師是辯論隊的教練,葉老師就不用說了,剛才大家已經看到他展示出來的風采與實力。漫士也是說得頭頭是道的。而我,完全不會辯論。所以我找來一個「朋友」幫我寫了一個稿子,我給大家念一下:
大家好,我方觀點是:在AI時代,選擇文科更有優勢。文科涵蓋歷史、哲學、文學、藝術等諸多領域,能為我們提供豐富的人文背景與知識庫。在文化傳承與創新方面,文科知識能夠幫助我們深入理解人類文化的內涵和價值,從而更好地進行文化創作與傳承。文科還可以與AI技術相結合,開展創新性的研究和套用,拓展AI技術的套用領域,提升其實用價值。
不過,念到這裏,我覺得這稿子的「味兒」很重,我已經念不下去了。這就是AI寫的。我的這個「好朋友」叫豆包。如果大家覺得我接下來講的內容比這一段話更有意思、更有價值,那它客觀上已經證明了一個事實:在現在這個AI時代,至少在現在這個中國特色AI時代的初級階段,在寫辯論稿這麽一個更偏向文科的工作上,我們人類是更有優勢的,是更不可替代的。而這種不可替代性,本身就是文科的優勢所在。
說到選擇文科和理科到底哪個更有優勢,其實我們要明確一個主體:誰來選擇?誰的優勢?剛才漫士講了很多,我們其實都不想談就業,但既然談到了,我們也就說一說。
我給大家一組數據:在一個國外的失業網站Lay-off當中,顯示了近三年,也就是2022年大數據生成式AI興起之後,國外科技公司的失業情況。2022年,總共有1064家統計範圍內的科技公司裁掉了165269名員工;2023年,1193家公司裁掉了264220名員工;2024年,這個數據還沒有統計完,截至10月,已經裁掉了141145名員工。
這些人裏,哪怕把所有的管文秘的、管辦公室的,甚至端茶倒水的都裁掉,我相信至少有95%還是理科生。所以,並不意味著AI興起之後文科就會被大量取代,理科該被取代的還是會被取代。
而且大家要意識到一個問題:AI為什麽會取代某些人?是因為它能夠承擔或者說代替某個人的工作。那麽,AI到底更多地會代替文科的工作還是理科的工作呢?我問大家一個問題:AI是文科生還是理科生?
不好意思,AI是理科生。而且AI是全球無數頂尖的理科大腦,用最嚴謹的理科理論,借助最先進的理科技術,研究出來的一個理科尖子生。那麽,當它大規模普及套用之後,它到底會取代更多的文科生還是理科生呢?
至於文科,剛剛我們也說了,文科當中並不意味著它都是這種機械化的工作。文科當中有文學的創造,有倫理、法律、道德的權衡,而這些工作到底能不能被AI所取代,我們要存疑。
當然,對方辯友剛剛也說了,理科當中最頂尖的發明和創造也是不能被AI所取代的。但是,這些頂尖的理科發明創造和突破,有多少和我們普通人有關系?或者說,當然都有關系,但有多少咱們能夠親身參與其中去實踐呢?
可是,文科當中的這些文學創作也好,社會的倫理問題的討論也好,是我們每個人都有資格、都有機會去參與和討論的。
因此,基於這一點,我認為至少對於大多數普通人、平凡人而言,在AI時代,選擇文科是有更不可被取代的優勢的。
謝謝大家!
張騰嶽:
不聽則已,聽完之後我就更加迷茫了,是吧?我覺得雙方現在還都沒有直指人心,見性成佛,能一句話就讓我覺得「嗯,特別有道理」。我倒是覺得,他們雙方的觀點都擱到一起的話,就會發現:甭管將來怎樣,反正文科、理科在AI面前,或許都要有人被淘汰,或許也都有人繼續。
不過我覺得這個工作,就像葉盛老師剛才所說的,當年深度學習也好,機器人對話也好,其實早就開始了。來,我給大家念一首詩,這首詩你們先聽聽覺得怎麽樣:
【蹣跚路】
你是對稱的教授,
家譜在腐爛,
在草原上出現。
這就是水晶般透明的反叛者。
高粱地,
你是晾著的盧浮宮,
菱形在喘息,
在亂余上出現。
這就是喜歡哭的環形山。
螞蟻,
你是遙遠的外星生命,
愛因史坦在鼓掌,
在島嶼上出現。
這就是深不見底的油畫。
怎麽樣?好就是好,不好就是不好。其實這首詩是誰寫的並不重要。重要的是,這個程式的編程者也「沒什麽大名氣」,就是寫了一本書叫【三體】的劉慈欣。這是劉慈欣大概在十來年前自己弄的一個小程式,沒事兒給大家寫個小詩,讓大家互相開心一下。
他當時正好做我們科教頻道的一檔節目【讀書時間】,導演李奧就請到了劉慈欣老師。他來了之後,就跟大家分享了他寫的小程式。而我覺得,這基本上就相當於當時清華的那個「九歌」,也可以自己獨立寫詩。
但是到了今天,雖然剛才AI寫的那個公文性質的總結確實不大好,但我覺得你可以多「投餵」它幾次。因為我自己嘗試過,我發現它的有些細節描寫或許真的在某些時候能幫上忙。
比如有一次,我去年(2024年)講齊奧爾科夫斯基——這位宇宙先驅、航空先驅的時候,寫過他年輕時有一件事:當地有一個人聽說了他之後,就把他推薦給了當時在他們附近的一位俄羅斯女數學家。這位女數學家又想方設法把他引進到莫斯科的學術圈子裏去。
這一段歷史,我實在沒工夫對它進行潤色,我就讓AI寫了。我發現投餵幾回之後,它編出來的這段故事很適合我在演播室中,當做一個成熟的故事來跟大家分享細節。我覺得這個給我的印象非常深刻。
那麽,放到理科這邊,就像葉盛老師所進行的這個研究,AI進入到蛋白質領域的研究,就像某人所說的,它或許會極大程度上縮短我們認知生命所謂蛋白質的綜合體的整個秘密所在。未來對於人類來說,我們說不定真的就可以做到直接「飛升」,因為我們對自己了解得太透徹了。
但是,你說誰敢預言?我們沒有一個人具備「上帝」的能力,敢預言若幹年之後——可能都不是若幹年,一兩年之後——到底誰更有優勢。尤其是小朋友們的家長,可能也會很含糊:壞了,我孩子到底該學什麽呢?好像學什麽又都不對,好像什麽都不能放棄。麻煩你們千萬別這麽想,孩子夠苦的了,別讓他文科理科同時學了,好嗎?
好,我的話就說這些了,主要是讓咱們場上的4位元辯手都能繼續在那張紙上多寫點東西,多醞釀一下,準備進入自由辯論階段。
「格致論道」,原稱「SELF格致論道」,致力於非凡思想的跨界傳播,旨在以「格物致知」的精神探討科技、教育、生活、未來的發展,由中國科學院電腦網路資訊中心和中國科學院網路安全與資訊化辦公室主辦,中國科普博覽(中國科學院科普雲平台)提供技術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