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他用生命完成了最後一救——記為救人犧牲的第27批援坦尚尼亞中國醫療隊隊長張軍橋

2025-06-25辟謠
當地時間6月15日下午,在坦尚尼亞沙蘭港市海邊,令人悲痛的一幕發生了——一名當地民眾溺水後,第27批援坦尚尼亞中國醫療隊隊長、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附屬醫院麻醉科張軍橋副主任醫師不顧自身安危,對其展開施救。落水者獲救上岸後,張軍橋卻因體力透支溺水,經搶救後仍不幸離世,年僅38歲。
「作為一名走出來的中國醫生,我很為我的祖國和我的職業驕傲,讓坦尚尼亞的同行們感受中國和中國醫生的力量。」當地時間6月8日,張軍橋在生前發的最後一條微信朋友圈裏寫道。他用生命詮釋了大愛無疆的精神。
「他的名字將被永遠銘記」
2024年1月,張軍橋帶領第27批援坦尚尼亞中國醫療隊抵達沙蘭港市,常駐穆希比利國家醫院,開啟為期2年的醫療援助任務。截至2025年6月,醫療隊累計診治患者8000余人,實施新技術新計畫60余項,並透過多次巡診義診活動,把健康送到偏遠山村。
「張醫生用生命托起了一名坦尚尼亞民眾,也托起了中坦之間最珍貴的友誼。他的名字將被永遠銘記。」當地一名知名公益人士在社交媒體發文說,「這是一種偉大的愛。讓我們為他的安息祈禱。」這條推文短短一天收獲萬余次點贊和轉發,在當地引起強烈共鳴。
「每次這名中國醫生來到孤兒院,孩子們都熱情地圍在他身邊。」位於沙蘭港市南部的濱海省姆庫蘭加區大熊孤兒院院長達馬斯哽咽著說,「我會永遠記住這名中國醫生的勇敢和善良,他是孩子們的恩人。」
「橋哥,感謝你為坦尚尼亞民眾所做的一切。」曾和張軍橋多次搭班赴偏遠地區義診的穆希比利國家醫院醫務人員霍西亞,難掩內心的悲痛,「那個自掏腰包給貧困百姓買米、買菜的中國醫生,那個在路上和我聊從醫理想的中國醫生,再也不會和我一起出發了……」
「他不是我們國家的人,卻把生命留在了坦尚尼亞。他傳遞的不僅是醫術,更是兩國人民心連心的情誼。」穆希比利國家醫院麻醉科主任盧卡紅著眼眶說,「每當看到他生前的教學筆記,我們都覺得他從未離開。」
盧卡記得,就在幾天前,張軍橋剛剛指導當地醫生,為一名接受膝關節置換術的老年患者實施了超聲引導下股神經阻滯術,填補了穆希比利國家醫院的又一個技術空白。「他的培訓帶教不僅讓坦尚尼亞醫生學到了中國技術,更讓兩國醫生之間的信任、情感愈發深厚。我們會讓更多坦尚尼亞患者受益,這也是他最希望看到的。」盧卡說。
「這是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張軍橋生前,曾收到過一封來自當地8歲患兒「齊魯」家屬寄來的感謝信。信中寫道:「是你們為我的家人提供了救治並捐助了治療費用,感謝中國醫療隊所做的一切。」
在一次義診中,第27批援坦尚尼亞中國醫療隊發現當地8歲的先天性臍疝患兒路易士(化名)病情嚴重,足球般大小的腹壁疝嚴重影響著患兒的日常生活。
義診結束後,路易士被送往穆希比利國家醫院接受治療,但高昂的醫療費卻讓患兒家庭陷入絕望。在張軍橋的協調下,經醫療隊共同商議,他們決定為該患兒進行捐助並承擔全部醫療費用。中鐵建工集團得知該患兒的病情後,也送來了慰問金。
在醫療隊和當地醫生的配合下,手術順利完成。出院前,路易士的媽媽專門找到張軍橋,希望他給孩子起一個中文名,以紀念和感謝中國醫療隊的無私幫助。
「中國山東省是援坦醫療隊的故鄉,不如就叫他‘齊魯’吧。」張軍橋的回答,讓患兒的母親連連點頭。就這樣,路易士有了一個意義非凡的中文名。每當有人問起「齊魯」名字的由來時,路易士的母親總會豎起大拇指:「這是中國醫生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
「孩子是祖國的未來和希望,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非洲大陸,這群孩子值得我們為之付出。」在距離祖國萬裏之遙的坦尚尼亞,張軍橋曾這樣表達對生命的守護,「同一個世界,同一片海洋,同一個健康夢。」
「生命只有一次,狂野而珍貴」
「作為一名醫務工作者,我有義務和責任進行心肺復蘇的宣傳。」5年前,張軍橋開始在山東省濰坊市的一個廣場上「擺地攤」。他的目標很簡單:「每一個觀看的人都可以學到一點點急救知識,中國急救復蘇的普及率就會上升一點點。」
他跪在地上,用自費買來的模型和道具,為市民現場演示心肺復蘇要點。從晚上7時到10時,有時一周兩次,有時一周三次……在那段日子裏,下班後「擺地攤」是張軍橋「累卻很有動力」的事。「有時累得說不出話了,但只要我們堅持下去,積少成多,一定會讓百姓受益。」他曾這樣說。
這份對生命的執著,從齊魯大地延續到了非洲大陸。他帶領第27批援坦尚尼亞中國醫療隊奔赴受援國時,是醫療隊中年齡最小的一員;盡管道路被洪水沖垮,他仍堅持為偏遠地區的孤兒院送去生活物資;為突破當地醫療技術瓶頸,他透過所在的山東第二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向當地捐贈先進裝置,並手把手地帶教,留下了一支「帶不走的醫療隊」……
「生命只有一次,狂野而珍貴。」張軍橋的微信簽名,道出了他對守護人民生命健康的孜孜追求。他用生命丈量醫者仁心的廣度和深度,讓仁心仁術在中非大地上薪火相傳。
來源:健康報
編輯:馬鵬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