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辟謠

2025年有第一位國外航天員?神二十將發射,中國太空圈更大了

2025-04-15辟謠

中國空間站將首次迎來國外航天員?神舟二十號即將發射,4月美媒緊急關註熱議中國關於國外航天員的事情,這是什麽情況?

難道中國空間站的首位國外航天員要提前到來?2025年有第一位國外航天員?

如果是這樣的話,那真的就有點意思了,是不是這樣,下面就詳細看看,先來簡單說明一下神舟二十號任務的問題,可以說已經進入倒計時階段。

神舟二十號即將發射!

對於神舟二十號任務來說,依照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任務的節點,預計就是在4月下旬發射,因為中國神舟十九號航天員乘組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預計是在五一假期前後返回地球,返回東風著陸場,所以,只可能在4月下旬發射,交接任務的時間也就是幾天時間。

當然,對於神舟二十號任務的準備,中國是全面準備好了,其船艦組合體的準備,這個沒有什麽問題,中國采取的是發一備一策略,在神舟十九號載人飛船執行任務的時候,神舟二十號船箭組合體就在發射場之中。

當航天員們在執行任務,遇到緊急情況的時候,中國就會啟動待命救援飛船,隨時準備之中,要返回的話,就可以直接發射升空,將其接回來,這樣來確保航天員的安全。

而這樣做的好處肯定是多的,除了可以確保航天員的安全之外,其實也是中國下一次任務做了提前準備,就是在沒有使用飛船的情況之下,直接轉向下一次任務。所以, 神舟二十號船箭組合體已經準備好了。

而除了船艦組合體準備好了之外,中國執行任務的航天員也是選定了,確定了。

在2025年中國已經多次公開披露了,執行任務的航天員選定,並且在進行訓練之中,只不過,中國並沒有公布詳細的名單,這也是每次任務之中最為常態化的事情。

一般來說,在執行任務前數小時,中國進行神舟飛船釋出會的時候,才會全面公布具體的名單,所以,大家要想知道具體的名單,需要繼續等待。

可以看得出來,不少人可能已經是期待已久了,看看這一次中國執行任務的航天員是誰。

當然,對於本次任務指令長的人選,大家熱議度最高的就是張陸,這是中國第二批次的航天員,並且執行過神舟十五號任務,順利地完成了太空實驗任務,太空出艙任務等等。

所以,大家認為他可能是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的指令長,加上此前的一些規律性變化,也說明了他可能執行老帶新的策略,到底是不是這樣,大家就等待公布了。

還有陳冬等航天員的呼聲較高,只能說,一般長期沒有亮相的航天員,就可能執行任務,如果亮相了,基本就沒有機會了,這就是基本情況。

2025年有第一位國外航天員?

的確,這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即將發射,居然美媒在熱議中國空間站的國外航天員,這是什麽情況?難道中國空間站2025年會出現第一位國外航天員?

的確,在今年中國公布了關於國外航天員的訊息,中國與巴基史坦簽署選拔訓練航天員合作協定,這一次訊息的出現,標誌著中國開啟了中巴兩國在載人航天領域深化合作的新篇章,邁出了中國選拔訓練外籍航天員參與中國空間站飛行任務的第一步。那是不是意味著這一次就會看到國外航天員?

其實這個可能性不大,雖然美媒關註中國國外的航天員訊息,並且說明了簽署這份協定標誌著中國首次為其他國家挑選和訓練航天員,但是在這一次的神舟二十號3名航天員之中,應該是看不到的。

因為在中國載人航天在公布的時候,說明了這樣的一句話,那就是——按計劃,雙方將利用一年左右的時間完成選拔工作,巴基史坦航天員將在中國接受全方位的系統訓練。

根據中國空間站的飛行任務規劃安排,將在未來幾年內擇機安排巴基史坦航天員與中國航天員一道進入中國空間站執行短期飛行任務。

看到沒?將用1年左右時間選拔,並且在幾年內安排,這說明什麽?可能任務還在選拔階段,還沒有進入執行任務的階段之中,所以,不太可能有國外航天員執行任務,只有在未來才有可能看到的。

美媒在這個關鍵節點上在意中國與國外的合作,只能說對中國航天的發展,他們是越來越在意,覺得成就,突破性變得越來越強,這個是值得高興的事情。曾經西方對中國的封鎖,拒絕中國加入中國空間站,中國透過自己的努力發展起來了,並且變得越來越強。

這反而說明了一點,那就是中國的成就已經在觸碰他們的「神經」,是他們值得關註的物件,說不定還可以側面學習中國?

而且,中國的國外合作,不僅體現了中國的航天開放性,還說明了中國航天實力更強,在全球影響力擴大,這可能就是其關註點吧。

的確也是這樣了,中國航天合作之下,尋求與中國合作的國家越來越多。

中國航天朋友圈擴大了!

中國航天是開放的,其朋友圈擴大是必然的事情。

根據統計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12月,中國已與5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簽署近200份政府間航天合作協定,涵蓋對地觀測、深空探測、衛星研制、月球探索、載人航天等多個領域。中國航天「朋友圈」不斷擴大,航天科技成果也在更好地造福人類。

所以,越來越多的國家與中國航天進行合作,這數據是最為明確的趨勢,這也說明了,中國不限於空間站的合作,在嫦娥工程,火星工程等方面,都是開啟的合作,事實也是如此,如嫦娥六號任務,4國參與合作,而嫦娥七號任務,就有7個國家來合作了。

由於國際有效載荷有限,所以只能選拔這麽多,未來其他計畫中國必然也會繼續擴大,實作人類共同發展的模式,這就是中國航天的不一樣點。

所以,期待中國航天變得更好,讓世界看看中國航天在封鎖之下,只會變得更加瘋狂,讓他們知道,自己是多麽地愚蠢,封鎖只會導致自己後退,而不是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