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復雜水域環境下的釣魚技巧,對於資深釣友來說非常重要,而調漂找底是理解水下環境的重要一步。
小崔老師前段時間在某次直播中所提出的「平水找底」理論,在當時看來聽起來瑯瑯上口,覺得頗有道理,但是在實際作釣中,卻總是會碰到許多不適合這樣做的場景。
例如在斜坡底,如果照著小崔老師說的「平水找底」,可能就會出現上面0.5公尺、下面1.5公尺這樣十分奇怪的情況,於是就要改成重鉛找底。
在重鉛找底技術裏,又搭配了一種叫「掛子線」的技術,那麽重鉛找底帥到掛子線是什麽意思呢?
「平水找底」的出錯。
先來解釋一下,小崔老師所說的「平水找底」,指的是在關鍵點上抖動漂身,反復實驗,直到每一試都無動靜,這才明白水下還有沒有地形障礙物,然後再拋竿作釣;
但這樣的做法往往不能將水底觀察的非常清楚,因為水不可能一直保持平穩的狀態,會受到風、氣溫等環境因素的影響,因此漂的位置和漂身都存在一定浮動。
更何況大部份釣友對於漂身也沒有一個參考標準,因此一直以來釣友們總結出的重鉛找底就更加實用了,可以很好的了解水下的情況。
此時不少釣友就會說,打窩之後再用重鉛找底,就會讓窩點受到影響,因此反復權衡之下,最終選擇讓打窩先於重鉛找底。
然而在陌生水域作釣時,往往會忽略初步摸排,在沒找到水深位置的時候,再用重鉛找底,反而使得對於水下地形的時候浪費了很多時間和精力。
那麽在草長鶯飛、春暖花開之際,魚類都逐漸開始活動起來,那麽這時候自然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然而在春季也有一個棘手的問題,那就是春季水草生長旺盛。
此時使用重鉛找底的時候,更加容易造成掛底現象,此時就需要將重鉛換成掛子線。
那麽下面就來分享一下自己的經驗,在大斜坡底作釣的幾個技巧。
大斜坡底作釣技巧。
首先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就是,不要打窩。
之所以說大斜坡,天台底是因為我們也不曾見過只有一段坡的河流,因此想要判斷坡的角度,就要透過坡頂部與坡底的距離來進行判斷。
通常我們所說的大斜坡底,頂端與山坡之間有0.5—1.5公尺的水深、而坡底的地方水深則在1.5—1.7公尺之間,點之間之間的高度差這就成為了坡度。
想要透過這樣的方法來作釣,首先需要反復確認大斜坡底這個地方有沒有魚存在,其次是在作釣的時候,我們有一個開桿時間,這個時間不能過於漫長。
如果開桿過久,魚會逐漸沈到水下,很難被搜尋到,所以有助於釣魚的不二法則就是快,這樣不僅可以吸引到魚,也可以避免那些幹擾因素。
如果在經過仔細探測之後,就是為了尋找到最好的釣點,所以打窩也不是最佳選擇,應采用分散投放餌料的方式。
因為打窩的時候很容易攪動水體,對於水流有很大的影響,同樣攪動的泥沙顆粒也會遮擋魚兒的視線,使其無法看到餌料,同時打窩顯得很低調,那麽分散投放餌料可以讓餌料在一段時間內保持最佳誘食狀態。
這樣一則對於垂釣者來說,魚比較容易吃餌料,同分時散投放的餌料也不會降低其誘食水平,那麽這樣投放餌料,可以起到既佳誘魚,又好觀察水況以及擾動最小化的效果。
其次就是使用短竿以及拋竿精準度的問題,在大斜坡底作釣的時候,選用9—13公尺長度之間的短桿,並且要選好長度,因為如果竿子過短或過長都會造成不準確。
同時要註意的是,每一根竿子之間都要預留出大概2—3公尺之間的間距,這樣在拉竿提竿的時候,不會影響到其他竿子的情況。
在拋竿精準度方面,需要使餌投餵處於大斜坡主體上面2公尺之處,這樣做不僅可以讓魚誤以為餌料是從上面掉落,同時還可以增加咬鉤率。
但是這樣要求確實比較高,新手並不能做到很高精度的控竿,可以使用雙手拋竿的方法,從而達到更加精準的目的。
最後就是關於估算深度和取位的話題,這裏提到過估算深度,其實並沒有太大的問題,但是取位的方法還有講究,對於大斜坡的評估標準上面已經提到過,要看頂端與山坡之間以及坡底之間的高度差,而需要量取點的位置是在水平線上,所以需要觀察斜坡頂部和底部的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