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從宋後羞名檜,我到墳前傀姓秦。——清·秦大士
在全國各地的嶽王廟前,幾乎都有五座醒目的跪像,他們被反剪雙手,面朝墓而跪,形象懺悔沮喪,這五人,一個是秦檜,一個是其妻王氏,還有三人分別是萬俟卨、張俊和王俊,這些人,都是害死嶽飛,禍亂國家的千古罪人。
秦檜,一個賣國求榮的賊子,卻在朝中為非作歹,殘害忠良。十二道金牌一出,便讓嶽飛十年之功,廢於一旦,使宋朝江山,中興無望,一句連自己都不知道有還是沒有的「莫須有」,卻能將一代名將斬於風波亭。
其余四人亦是非奸即壞,張俊雖曾和嶽飛並列「中興四將」,但最後也成了秦檜的幫兇,這樣一幫人,跪上千年也情有可原。
不過你可能不知道,幾百年後,秦家的後代中竟出了一位狀元。當年,這位秦狀元在和好友一同遊嶽飛墓時,還在自己「祖宗」的跪像前作了一句詩,沒曾想居然被世人廣為稱贊,這又是怎麽回事呢?
秦家之後出狀元
在古代,血緣是維系利益和統治的重要工具,身在世家大族中,往往是一榮俱榮,一毀俱毀,所以歷朝歷代都不缺滿門抄斬,株連九族的事情。
自從出了秦檜這號人之後,秦檜的整個家族也受到了牽連,其後代及親戚都被世人視為罪人。
所以秦檜的後人們,活得都不怎麽光彩,有些人甚至因為姓秦而感到羞恥,在生活中盡量隱瞞自己的真實身份。
這樣「莫須有」的嫌疑,一直到了幾百年後的清朝都還沒有洗脫幹凈。比如說清朝狀元秦大士,想當年,乾隆皇帝就曾親自盤問過他的身世,還詢問他是否為忠臣。
康熙末年,1715年,秦大士出生於南京聚寶門內的一條巷子中,秦家共有7子,他在家中排名老二。
秦大士自幼聰慧好學,10歲便能作文寫詩,少年時書法已經小有名氣,篆、隸、行、草樣樣俱佳,四方求字者更是絡繹不絕,以至於寫作的報酬都能養活一家人。
32歲那年,他在丁卯鄉試考中舉人;38歲進京趕考,在孝聖憲皇太後(甄嬛的原型)60壽誕的萬壽恩科中,為貢士殿試一甲第一名,大魁天下,成為清朝的第43位狀元。
高中狀元後,秦大士到了翰林院任職,掌管國史修撰。在當時,乾隆頗為欣賞秦大士的才氣和品節,讓他任科舉考試的考官,後又任景山官學總裁,培養了許多人才。之後,乾隆帝還將其提拔為翰林院的侍講學士,教授皇子們。
除此之外,秦大士出生的那條小巷,也已經由地方官員重新命名為秦狀元巷。
在任考官期間,秦大士盡忠盡責,卷卷盡閱,收獲一眾人才,經他舉薦的武狀元馬全,後來成了西北邊陲的大將軍。就任皇子老師期間,他恪盡職守,對皇子們從來是一絲不茍。
但是,正所謂人怕出名豬怕壯,在秦大士仕途之路步步高升的時候,他的身世也被一點點扒了出來,於是就出現了乾隆質問秦大士的一幕。
據【清朝野史大觀】的記載,由於受到坊間傳聞的影響,加之秦大士還是南京人,所以乾隆也曾對秦大士的身世有所懷疑。
要知道,秦大士深得乾隆賞識,倘若他真的是奸臣秦檜之後,那豈不是在說當今皇帝愛用奸臣,令天下人恥笑,於是乾隆便問他:「 你真的是秦檜的後人嗎? 」
面對這個送命題,秦大士卻表現得很沈著,他答道:「 一朝天子一朝臣。 」隨後又說:「宋高宗是昏君,所以他用奸臣,而您是一代明君,自然會用忠臣,時代不同了,人自然也不相同。」
這一回答可謂是險象環生,他雖然沒有明說自己是秦檜後人,但也暗示了他和秦檜的關系,同時還轉過頭來贊揚了乾隆一番。此話一出,乾隆果然龍顏大悅,自此便打消了心中的疑慮。
值得一提的是,根據調查的結果顯示,秦大士並非是秦檜之後,而是秦檜兄長秦梓的後人(此事源於傳說)。秦梓和秦檜完全不同,他是南宋清官,居官清正,為人忠貞,為了不和秦檜同流,還曾舉家遷到溧陽隱居。
或許也是因為這層清廉的家族背景,在秦大士之後,秦家在乾、嘉、道三朝走向了鼎盛,子孫中出現了不少朝中重臣,而秦大士也是清正的代表。
秦大士遊嶽飛墓
相傳,在乾隆年間,秦大士曾和他的良師兼摯友,著名詩人袁枚,以及一眾詩友共遊嶽王墳。
那個時候,嶽飛墓前就有了用鐵鑄成的秦檜夫婦跪像,兩邊還有用互相埋怨口吻寫下的一幅楹聯。上聯是:咳!我本喪心,有賢妻何至若是;下聯是:啐!婦雖長舌,非老賊不到今朝。
詩友們看後都大笑不止,打趣地說新狀元也姓秦,還是秦家的後人,就要他也為此次出遊題一副對聯。
當時,袁枚看出了他的窘態,於是就給他擬了上半句:「人從宋後羞名檜」,秦大士聽後,揮筆寫下「我到墳前傀姓秦。」
不愧是大魁天下的新科狀元,一句即興詩就如此膾炙人口,同時還表明了他忠奸分明的清正立場,周圍的遊客一聽如此錚錚鐵骨的詩詞,也不禁稱贊這位狀元的確正義凜然。
除此之外,當年袁枚和秦大士相約遊秦淮河,沿河欣賞兩岸的美景,看水月繁華。秦大士觸景生情,詠出一首七絕:
金粉飄零野草新,女嬙日日枕寒津。
傷心慢莫悲前事,淮水而今尚姓秦。
這最後一句,讓袁大才子都為之喝彩,一時口碑載道。也是這最後一句,對秦大士來說更頗有意味。
透過秦大士的故事,也告訴了我們兩個道理,一來,人生在世,千萬不能做損人利己的事,否則真的會遺臭萬年,子子孫孫跟著倒黴;二來,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不能用過去的眼光,來看當代人。
歷史就是經驗的集合,以史為鑒,的確能學到很多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