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圖片

1949年征集國旗時,五星紅旗只獲得15票,另一作品卻高達185票

2025-01-11圖片

文| 清心

編輯| 娛叔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即,毛主席指示籌備國旗事宜。

數量驚人的2992幅設計作品紛至沓來,角逐新中國「顏面」。

而「五星紅旗」在當時只獲得15票,卻最終逆襲「黑馬」。

今天讓我們一起走進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背後的故事。

3000 份心血,角逐新中國「顏面」

1949年,新中國成立在即,萬事俱備、只欠「旗幟」的東風。

毛主席指示籌備國旗事宜,6月15日,全國政協「國旗籌備會」正式成立。

並於7月14日在【人民日報】等報刊上刊登了關於「國旗」的征集說明。

評委專家提出,好的國旗圖案應該具備以下三點:

一、要有中國的特色,比如中國的一些比較著名的地理,或者關於中華民族的漫長歷史、優秀傳統、獨特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事物。

二、要有政權特征,要體現出新中國是以工人階級為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

三、要以莊嚴簡潔為主。國旗是體現一個國家精神面貌的承載,不可輕浮。

截至8月20日,國旗評選委員會共收到 2992 幅作品,擺滿了評選會場。

而參與設計「國旗」的投稿者也是涵蓋各行各業。

有身經百戰、心懷壯誌的軍區司令朱德,雖公務繁忙,但仍抽空繪出心中國旗的模樣,將對軍隊榮耀、國家新生的期盼融入設計;

有遠在異國、心系故土的海外華僑,他們聽聞征集令,跨越重洋寄來飽含思鄉愛國情的稿件,盼祖國有鮮明旗幟屹立東方;

還有在工廠車間的工人師傅們,在勞作之余用畫筆勾勒著對新中國的憧憬,為國旗添上代表工業力量的齒輪線條......

這些作品來自不同地區、不同階層。

大家都懷揣著對新中國的熱愛,用線條和色彩描繪著心中的國旗。

評選小組日以繼夜,反復甄別,依據設計要求、寓意表達、視覺美感等多方面考量。

在眾多投稿中選取了38份草圖為國旗圖案進入評選環節。

「三號作品」以185票遙遙領先

這 38 幅作品,皆是匠心獨運。

有的以鮮艷的紅色為底,融入象征著工農階級的鐮刀錘子,而金色的顏色則在訴說著「革命」的艱辛與勝利;

有的用簡潔的線條勾勒出金色的五角星,光芒四射,寓意著黨引領人民走向光明;

還有的巧妙搭配色彩,以橫條、豎條展現著國家的力量與秩序。

其中,「三號作品」格外引人註目。

它以大紅色為底色,鮮艷奪目,好似燃燒的革命烈火,又似噴薄而出的朝陽,洋溢著蓬勃朝氣。

旗面左上角,一顆巨大的黃色五角星居於核心,光芒萬丈,象征著中國共產黨指引著中華民族前行的方向。

一條金黃色的橫條橫穿旗面,仿若奔騰不息的黃河自西向東,孕育著無數中華兒女,承載著歷史的厚重與民族的堅韌。

整體構圖簡潔有力,寓意深遠,將政zhi內涵與文化底蘊完美融合。

讓人一眼望去,便能感受到新中國的磅礴氣勢與無限希望。

「三號作品」第一次在政協會議上展出,便成為全場焦點。

眾人紛紛圍攏,目光被深深吸引,發出陣陣贊嘆。

在投票環節,「三號作品」以 185票的壓倒性優勢遙遙領先,成為人氣之王。

而「五星紅旗」在此次的投票中僅獲得15票。

在此刻,似乎已經篤定「三號作品」將成為新中國國旗。

「五星紅旗」以15票逆襲「黑馬」

就在眾人皆以為「三號作品」勝券在握之時,周恩來總理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總理緊鎖眉頭,語重心長地指出:

「新中國成立之初,國家尚面臨諸多挑戰,香港、澳門等地仍遊離在外,台灣也與大陸分隔。

此時,若國旗上有一條分割線般的橫杠,極易讓人聯想到國土的分裂,勾起國人心中的傷痛,更會給外界別有用心者可乘之機,歪曲新中國形象」。

這一深刻洞察,如雷貫耳,大家意識到,國旗的象征意義不容半點瑕疵,必須慎之又慎。

「三號作品」的支持率也隨之直線下滑。

這時,有人將僅有15票支持率的「五星紅旗」舉薦給毛主席。

主席拿起五星紅旗設計圖,目光中透露出欣賞與篤定,他說:

「這五星紅旗,簡潔大方,寓意深刻。大五角星宛如領航的巨擘,引領著四顆小五角星,恰似全國各族人民緊密團結在黨的周圍,眾誌成城,向著光明未來奮勇前行。

這不正是我們苦苦追尋的,能凝聚民族精神、展現國家風貌的最佳圖案嗎?」

話語落地,如巨石擊水激起千層浪,眾人紛紛重新審視五星紅旗,越看越覺得精妙。

大紅色底色代表著革命先烈的鮮血;

大五角星象征著「黨」引領著方向;

四顆小五角星緊緊環繞大星,象征著人民手牽手圍繞黨中央的核心;

五顆星皆采用黃色,既契合中國人的膚色,又寓意光明與希望;

將五顆星置於旗面左上角,確保旗幟無論在何種情況下飄揚都能光彩醒目。

最終「五星紅旗」經過委員們的舉手表決一致透過,逆襲「黑馬」正式成為新中國國旗。

而五星紅旗的設計者「曾聯松」,在當時只是上海一名普通的財務工作者。

他在【解放日報】上看到了國旗征稿的啟事,決定投稿。

其創作「五星紅旗」的靈感來自於一句歌詞「他是人民的大救星」。

他聯想到「救星」與「星星」寓意上的聯系。

再加上當時工農紅軍是以「五角星」為自己的標誌,而中共又是人民的「大救星」。

於是他決定以「五角星」作為國旗上的最主要元素。

曾聯松設計的「紅底五星旗」圖案在2992幅作品中脫穎而出,被采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如今,當我們仰望五星紅旗在藍天高高飄揚,心中湧起的是無盡的自豪與崇敬。

她飄揚在繁華都市的上空,見證著國家的經濟騰飛,科技創新;

她飄揚在偏遠邊疆的哨所,守護著祖國山河,慰藉著戍邊將士;

她飄揚在國際賽場的領獎台,向世界展示著中國健兒的風采。

結語:

「五星紅旗迎風飄揚,勝利歌聲多麽響亮......」

她是中華人民團結一心的力量源泉。

她是歷經滄桑卻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

她更是偉大祖國的象征。

部份參考資料:

中國共產黨新聞網|共和國第一面五星紅旗

澎湃新聞|【國慶特輯】新中國第一面國旗背後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