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走遍千山萬水,還是家鄉最美。我們生在濰坊、長在濰坊、紮根在濰坊,這裏的山水有靈性,城市有底蘊,街巷有故事,生活有煙火,一草一木讓我們心歡,一磚一瓦讓我們心安。大眾網濰坊原創專題【愛上濰坊】,帶你觀美景、品生活、探街角,共同尋找愛上濰坊的N個理由。
大眾網記者 牛鞠榕 濰坊報道
麥子熟了。
先是青黃,繼而金黃,最後是焦黃,顏色變化得極快。風過處,麥穗便低下頭,又擡起來,此起彼伏,閃著令人心醉的光芒。這景象,農人們看了幾十年,卻總看不厭。
「麥熟一晌,貴在爭搶。」這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經驗。濰城、昌樂等地的小麥已開鐮,田間地頭一片熱火朝天。聯合收割機駛入麥田,鋼鐵巨獸張開大口,將一排排麥稈吞入腹中。麥稈被整齊地切斷、粉碎,化作細碎的稭稈從尾部噴出,在田間鋪成一條條金色的軌跡。捧起一把還帶著陽光溫度的麥粒,任由它們從指縫間滑落。這沈甸甸的收獲裏,有著科技的力量,也有對土地不變的深情。
攝影:麗冰
麥收的時間縮短了,勞動強度也減輕了。但麥收時節特有的那種忙碌與喜悅,卻從未改變。每到這時,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會趕回來幫忙。他們說,聞到麥香,就想家了。
圖源:江畔蘆荻
圖源:江畔蘆荻
如今,田裏機器轟鳴,但依然有不少人堅守著傳統的收割方式。人們彎著腰,動作穩重嫻熟,一刀一刀地將麥子與土地分離。他們堅持與大地保持親近,讓豐收不僅是一個結果,更是一個虔誠的儀式。
麥香漫進院墻,濰坊各地的鄉鎮街道與村委紛紛敞開懷抱,平整的水泥地面、寬敞的公共空間鋪滿了父老鄉親晾曬的麥粒。人們穿梭其中,用木耙小心翻動,最後小心歸攏,將夏日的溫度細細收藏。曬透了新收的麥粒,更曬暖了老百姓的心房。
攝影:麗冰
麥子黃了又青,青了又黃,一代代濰坊人在這片土地上耕耘、收獲,生生不息。等到麥收時節一過,田野裏便只剩下短短的麥茬,但人們知道,用不了多久,這裏又會長出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