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此文前,誠邀您點選一下「關註」按鈕,方便以後第一時間為您推播新的文章,同時也便於您進行討論與分享,您的支持是我堅持創作的動力~
文|妍妍
編輯|妍妍

【——【·前言·】——】
史貽直,一生為官清廉,手握重權,卻始終小心翼翼,在朝堂上如履薄冰。
五省封疆大吏,風光無限,可他比誰都清楚,雍正的信任,往往伴隨著試探。雍正臨終前,送了他一件衣服,看似尋常,卻讓這位八旬老臣當場淚流滿面。
史貽直到底讀懂了什麽?他這一生,究竟是官運亨通,還是步步驚心?

史貽直:不朽的傳奇人生
1682年,史貽直出生在江蘇溧陽的史府中。他的父親史夔剛剛在這一年考中了進士。
史貽直從小就展現出驚人的記憶力和學習能力。
據說他3歲就能背誦【千字文】,5歲開始學習【左傳】【論語】等儒家經典,10歲時文章已有一定水平,常被父親的好友們稱贊為「神童」。

史貽直勤奮好學,過目不忘,14歲便考取秀才,17歲時以江南第一名的成績考中舉人,第二年又高中進士,殿試名列前茅。
比起他父親21歲考中進士的"成績",史貽直可以說是青出於藍,遠遠超過了同齡人。
考中進士後,年僅19歲的史貽直被分到翰林院任檢討,成為眾多老學究們的同事,但他謙遜好學的態度很快贏得了大家的贊賞和喜愛。
在翰林院,他認識了一位同年進士年羹堯,兩人一見如故,惺惺相惜,成為了忘年之交。

在隨後的幾十年中,無論是做官還是生活,他們都彼此支持,這段友誼經歷了不少風雨,但從未動搖。
史貽直性情耿直,為人正直, 在翰林院一些歪風邪氣盛行時,他從不隨波逐流,總是堅持原則,以德服人。
這種正直不阿的品格,為他日後的仕途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敢於直言,方顯氣節
雍正二年,年羹堯凱旋歸來,在西北邊疆打了一場大勝仗,捷報傳回京城。
按照慣例,文武百官需在廣安門外列隊跪迎,以示尊崇。
但當年羹堯騎在高頭大馬上出現時,史貽直只是躬身拱手,行了一個標準的官場禮節,絲毫沒有下跪的意思。

其他跪著的官員無不側目而視,等著看年羹堯發怒。
誰知年羹堯遠遠望見史貽直,不但不生氣,反而喜形於色,策馬而來 ,一把將史貽直拉上馬背,兩人就這樣肩並肩進了城,留下一群目瞪口呆的官員。
為啥年羹堯對史貽直這麽客氣?因為此時的史貽直已經是吏部侍郎了,深得雍正帝信任。

但他之所以如此"放肆",還因為他與年羹堯是同年好友。在他看來,君子之交淡如水,再高的官位也比不上純粹的友誼。
而年羹堯能體諒他的心意,也顯示出二人的交情之深厚。 史貽直雖為朝廷命官,但從不阿諛奉承,他的耿直已是大家公認的美德。
正是憑著這種敢言直諫、不卑不亢的氣節,他贏得了皇帝和同僚們由衷的敬重。

明斷秋毫,彰顯德才
雍正四年,河南發生了一樁離奇的案件。
當地巡撫田文鏡在查辦貪官時極為嚴厲,一口氣免除了幾十名涉案官員的職務。
奇怪的是,這些被革職的官員大多是出身名門,靠科舉起家,而田文鏡本人卻是捐納而來,出身寒微。

直隸總督李紱正巧路過河南,聞聽此案,懷疑其中另有隱情。他當眾指責田文鏡有意迫害讀書人,二人爭執不下,各執一詞,都向雍正帝告狀。
雍正帝知道此案的復雜性和敏感性, 若處置不當,恐怕會激化黨爭,於是派了素有智慧和威望的史貽直前去查辦。

史貽直到了河南後,秉公辦案,明察秋毫,很快還原了事情的真相:原來田文鏡的確有失公允,不少無辜官員被他錯判陷害。
史貽直及時平反,使幾十名冤案得以昭雪。田文鏡則被革職查辦。這一番作為,不但挽回了朝廷的聲譽,也讓史貽直成了遠近聞名的明官。

雍正帝對他贊賞有加,特地提拔他為福建總督,讓他在更廣闊的天地一展才華。
史貽直之所以能臨危受命,順利解決案件,全憑一身正氣和出眾的判斷力。在那個官場派系林立的年代,能不偏不倚、明斷是非,實屬難能可貴。

一諾千金,福澤百姓
乾隆元年,史貽直升任兩淮鹽政,負責治理淮河流域的水利。
他看到兩淮地區的百姓長年飽受淹水之苦, 尤其是武昌西南江漢交匯的堤壩年久失修,每逢汛期就決口成災,苦不堪言。
修復堤壩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財力,至少要持續三年才能完工。

史貽直的幕僚勸他說:"閣下再過幾年就該調任了,何必在這裏勞心費力,讓別人去操心吧!"
史貽直卻斬釘截鐵地說: "為官不就是為了造福百姓嗎?我們修堤築壩,免除災禍,讓千家萬戶得以安居樂業,難道不是最大的政績嗎?"
於是,史貽直不顧阻撓,帶領屬下夜以繼日地修築堤壩。
經過三年的艱苦努力,武漢一帶的水災得以根除, 老百姓從此告別了顛沛流離的生活,個個都把史貽直視為再世活佛。

乾隆帝得知後,對史貽直贊不絕口,稱贊他不忘初心,一心為民,堪稱儒臣楷模。這段佳話很快就傳遍了大江南北。
在那個官僚習氣濃重的年代, 史貽直能以一諾千金的氣度恪守為民之責,不計個人得失,實在難能可貴。
他的言行詮釋了"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理想,也為後世立下了楷模。

生死輪回,肝膽長存
雍正十三年,史貽直正在外地查案。突然接到急報,雍正帝駕崩。
他不顧旅途勞頓,星夜兼程趕回京城,但終究還是沒能見到雍正帝最後一面。
乾隆帝繼位後,將雍正帝的一件衣服賜給史貽直,說這是先帝托付給他的。史貽直接過衣服,不禁淚如雨下。

乾隆帝見狀,也潸然淚下。為啥?因為這件衣服代表著雍正對史貽直的信任和期望。
作為大清開國以來的著名宰臣,史貽直一生榮寵不斷,仕途傳奇。
在64年的從政生涯中,他兩次拜相,封五省封疆,德高望重,被譽為"乾嘉名臣"之首。
乾隆二十九年,這位82歲的老人與世長辭。 回顧他的一生,雖歷經坎坷,卻始終不渝地堅守正道,以天下為己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他的為官之道和治學態度,深深地影響和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誌士。
【——【·結語·】——】
生在官宦之家,本可以靠父親的關系過逍遙日子。 史貽直偏不,他硬是靠自己的本事當上了大官。
更難得的是,當了大官還能為民做實事,不貪不占,這樣的清官在歷史上可不多見。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於網路,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份,聯系後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資訊來源:【清史稿】【小倉山房文集】【晏子春秋】【清稗類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