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環境塑人生」,在那風雲變幻的香港娛樂圈黃金時代,各種思潮與風格激烈碰撞。
李華月,這位有著特殊成長軌跡的女子,從大洋彼岸的美國而來,一頭紮進了香港影視的江湖。她既帶著西方的開放,又懷揣著對東方故土的眷戀,可她能在這競爭激烈、觀念多元的地方闖出怎樣的名堂?著實令人好奇。
李華月的童年,那是在美國的藍天下肆意撒歡的日子,有父母的寵溺,親朋好友的環繞,無憂無慮得像只自由的小鳥。
雖說長相不算驚艷,在一群金發碧眼中間,倒也有著獨特的東方韻味,被大夥視為標致的東方美人。
隨著年齡增長,心底對祖國的那份牽掛愈發濃烈,毅然決然,她踏上了回香港的旅程。
初到香港,影視圈的景象讓她大跌眼鏡。彼時,邵氏公司獨領風騷,電影風格刻板保守,抗戰片一部接著一部,觀眾們看得都快打瞌睡了。
李華月骨子裏就有股不服輸的勁兒,瞅準機會,靠著國外朋友的幫襯,弄來些拍攝裝置,在狹小昏暗的角落,搗鼓起了三級片。
剛開始,那陣仗真叫一個簡陋。人手短缺,招來的幾個助手手忙腳亂,跟沒頭的蒼蠅似的;劇情簡單直白,毫無曲折,就像白開水一樣寡淡;裝置更是破舊不堪,時不時還 「鬧脾氣」 罷工。
片子一播出,好家夥,大家表面上都裝作正人君子,私下裏卻議論紛紛。
雖說沒幾個人敢光明正大地叫好,但那票房和收視率,就像黑夜裏的啟明星,給了李華月莫大的鼓舞,讓她鐵了心要在這條路上闖出一片天。
說來也巧,當時香港街頭有大把偷渡而來的人,人生地不熟,找份糊口的工作比登天還難,更別提什麽居住權了。
李華月大手一揮,仿若天降甘霖,這些走投無路的人蜂擁而至,團隊就像充氣的氣球一樣迅速膨脹壯大,她自己呢,也搖身一變,成了街頭巷尾熱議的焦點人物。
然而,好景不長,三級片市場一下子成了眾人眼中的香餑餑,跟風者如潮水般湧來。
邱淑貞、李麗珍這些日後大紅大紫的女星,起初也是從這行出道。尤其是葉子媚,那身材堪稱 「魔鬼身材」,前凸後翹,腰肢纖細,一出場,觀眾們的目光就像被磁石吸引,全被勾了過去。
李華月這邊門可羅雀,葉子媚那兒卻人頭攢動,熱鬧非凡。
李華月可不是輕易認輸的主兒,為了挽留住觀眾,她腦洞大開,在影片裏玩起真格的,這下倒好,一部份觀眾又被她拉了回來。
她自導自演的【血戀】更是驚艷眾人,短短一個月,票房如同火箭升空,突破 400 萬,她笑得合不攏嘴,趁熱打鐵推出【血戀 2】,沒料到,觀眾不買賬,紛紛嫌棄拍攝手法老套,她這年紀漸長的模樣也沒了吸重力。
眼瞅著市場一點點被瓜分,李華月無奈地嘆了口氣,灰溜溜地回了美國。
參演完最後一部電影【The ghost 】,便徹底和演藝圈告別。網傳她出家,她權當沒聽見,就此銷聲匿跡。
直到 2005 年,她突然現身,透露自己一頭紮進文藝圈,整天與繪畫、名著打交道。
如今,她重回香港,走在街頭,頭發稀疏,面容滄桑,全然沒了昔日的風采,可她卻毫不在意,慢悠悠地逛著菜市場,挑挑揀揀,享受著平淡的生活。
李華月的一生恰似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大戲,從三級片領域的開山鼻祖到被後浪拍在沙灘上,再到轉身擁抱文藝,一路風雨兼程。
她用自己的故事向我們訴說,人生之路從不平坦,有高峰必有低谷。但只要心懷勇氣,在困境中堅守,像她一樣在不同階段找尋自我價值,即便回歸平凡,過往的璀璨也會如熠熠星辰,照亮我們前行的漫漫征途,讓生命綻放獨有的華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