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句話叫親兄弟明算帳,到乾隆這裏卻是親女兒明算帳,這帳一算,還算到了人家去世之後。
有這樣一個金枝玉葉,她是元配富察皇後碩果僅存的骨血,舅家更是功勛顯赫,可她從病重到去世,老皇帝卻一直在外面,不但臨終沒探望她,回宮後也懶得挪一挪步子,去靈前見她一面。
這便罷了,作為清朝入關後第壹個嫡公主 ,理應在後事做出區別,可老父親卻將她喪事和墓園全然參考庶出妹妹辦理,末了還加了句:「毋庸再給銀兩「。
她就是和敬公主
乾隆五十七年(五月)丁未上…自圓明園啟鑾。○(八月)辛卯上自避暑山莊回鑾。
和敬公主於六月去世,在五月,嫡公主病入膏肓之際,乾隆卻帶著大部隊趕往熱河打獵。直到九月蕩悠悠回宮後,老皇帝並未親臨致哀。她祭文只有一句「初筵即遣胄以抒哀」— 派別人去參加的追悼會。
要知道連養女和婉公主去世,乾隆都去親祭:「上臨和碩和婉公主喪次賜奠」
奏請和敬固倫公主薨逝事宜照從前和靜公主薨逝之例辦理事…所有蓋造墳院銀五千兩應請照例交工部給發。
奉旨:知道了…一切喪儀俱系官為辦理,毋庸再給銀兩欽此
和敬公主的墓園不但和傳言的所謂「公主陵」相去甚遠,而且給她後事多花一分錢,乾隆都不願意。
這樣的冷漠,是去世後才有的嗎?
從三年前的奏折可以看到,和敬公主雖貴為嫡公主,一家人卻年年「入不敷出「,內務府匯報給她父親,卻只換來冷冷的三個字:「知道了」。
又查公主下嫁時賞過銀一萬二千兩…何至現在屢形拮據…實係每年進不敷出
朱批:知道了<微笑R>
可這是公主自己造成的嗎?只能說她父親太精明。
和敬公主出嫁時的賞銀為1.2w,可後面庶出公主出嫁賞銀都有2w兩,和孝公主更有超30w的賞賜。
奏為九公主下嫁照例賞銀二萬兩事折
(和孝)公主於歸乾隆特賜帑銀三十萬兩
後來和敬夫婦不得不向老丈人借2w開當鋪改善生活。可這債一還就還了二十年。中間額駙兩次被乾隆奪爵,額駙去世四年才被寬免欠銀。
怡成當自乾隆二十四年四月【借領】官銀二萬兩生息
乾隆四十四年為色布騰巴勒珠爾欠銀著加恩寬免
總有人說乾隆對富察皇後如何深情,直到八十歲都還給她寫詩,可有這個精力寫詩,為什麽連他們僅存骨血的後事都不願意多出一分錢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