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人物

史記對舜的記載,仁愛善良甚至有些愚忠。但他生活在流行血祭人殉,還可能食人的原始社會,史記的記載可信嗎?

2022-11-06人物

讓我們來讀一下【論語】,泰伯篇:

子曰:「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巍巍:形容高大的樣子。】

【有:擁有、得到。】

【與:參與;指參與到「有天下」的過程中。】

釋文:夫子說:(境界)相當高啊,舜和禹得到天下而沒有(事先)參與到其中。

還是熟悉的山東倒裝味兒。

根據顧頡剛先生在【古史辯】裏的說法,孔子所處的時代,人們對中華遠古歷史最早的了解也只限於堯、舜、禹「三代」,再往前,就沒人提到過了;直到戰國時期,歷史才在諸子百家手中前推到黃帝時代。

所以孔子心中最理想的社會形式還不是「郁郁乎文哉」的周代,而是「三代」,最理想的君王傳承方式也是「三代」所實行的禪讓制。他這種天真的理想應該是有感於春秋時期「禮崩樂壞」、「禮樂征伐出於諸侯,天子虛其位」、「公族侵王權」、「陪臣執國命」這樣一步步下沈的權力轉移;而魯國三桓家族專權,齊國田氏虎視眈眈意欲取代姜齊國君,晉國的趙、韓、魏三家徹底架空姬姓國君,這些就發生在他所生活時代的「以下犯上」的事實更令他感到焦慮。

中華民族的遠古傳說裏,號稱「三皇」的伏羲、女媧、神農的故事極為渺茫;而從黃帝開始的「五帝」,他們的事跡則有大致的脈絡可循。

根據【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從神農氏手中奪取權柄,再吞並了炎帝的部落,然後擊敗了強大的蚩尤部落,成為中原各部落的共主,設定官吏以驅使民眾,使中原各民族脫離了原始野蠻的狀態。黃帝的正妃嫘(léi)祖為他生了兩個兒子,其中二兒子昌意的兒子高陽繼承了黃帝的帝位,是為顓頊帝;顓頊死後,嫘祖大兒子玄囂的孫子(也就是顓頊的堂侄)高辛繼位,是為帝嚳;帝嚳死後,他的兒子摯繼位,但是摯「不善」,於是摯的異母兄弟放勛取代了他的位置,是為帝堯;堯的長子丹朱「頑兇」,於是堯傳位給了受到各部落擁戴的重華,是為帝舜,帝舜是顓頊的七世孫,也就是黃帝的八世孫。

從黃帝到顓頊、帝嚳、堯、舜,就是五帝了。

從帝堯時代開始,全球性的氣候變遷導致中原地區洪水肆虐(同時期的歐洲也有諾亞方舟的傳說);到了帝舜時代,洪災更嚴重了,舜的臣子禹繼承父業,在中原大地四處奔波,治理洪水卓有成效,獲得眾多部落的一致擁護;所以據說舜把帝位禪讓給了禹。

【史記·夏本紀】裏說禹是顓頊的孫子,也就是說禹比舜的輩分要高出四輩,這個地方顯然有些誤會在裏面。

從五帝傳承可以看出,從黃帝、顓頊、帝嚳再到帝堯,軒轅氏族的帝位傳承顯然已經采用了家族世襲制,只是沒有用最直接的父死子繼的方式,而是選擇直系後裔中最強大的那個來作為繼承者;當然,這裏面有沒有為了爭奪首領之位而發生的陰謀齷齪,我們已經無法知道了。

東西方的歷史都證明了,不管是奴隸社會還是封建社會,這種父死子繼、兄終弟及的繼承方式才是最有效保證王朝安全延續的方式。

可是到了帝堯時代,情況發生了變化,帝位沒有傳給堯的兒子丹朱,而是落到了不知從那裏冒出來號稱是黃帝八世孫的舜手裏;而舜也把帝位「禪讓」給了因治水成功而受到擁戴的大禹,然後給大禹安上個黃帝玄孫的血脈,完全不管輩分能不能對得上。

這兩次突如其來的「禪讓」完全可以說是開歷史的倒車,但夫子不在意,後世的文人儒生也不在意,他們言必稱三代,動必以堯舜禹為道德標桿,心而向之,神而往之,恨不能生於三代,為聖王執鞭。

其實用現代的唯物主義史觀來看堯舜禹三代的帝位傳承,即便只是讀太史公在【史記】中經過美化的記載,也是疑點重重,很難不讓人心中生出許多陰謀論來。

西晉太康元年,有個叫不準(fǒu biāo)的盜墓賊盜掘了位於汲郡的戰國魏襄王陵墓,從中發掘出了大量竹簡,當時的學者們研究後發現這是魏國史官記載的從黃帝到戰國時期的歷史,後人稱之為【竹書紀年】;因為深埋於地下,所以它逃過了秦始皇的焚書,也躲過了西漢獨尊儒術時對大量與儒家史觀相悖的書籍的清洗,也沒經過司馬遷的美化,雖然在宋代經過當時學者的「編輯」而面目全非,而且最後還散佚了,但還是在一些學者的著作中留下了只鱗片爪的痕跡,多少算是現代人能看到的最古老、第一手的歷史記載了。

讓我們來看看【竹書紀年】中關於堯舜「禪讓」事件的記載:

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

舜放堯於平陽。

舜囚堯,復偃塞丹朱,使不與父相見也。

後稷放帝子丹朱於丹水。

堯沒有禪位給舜,是舜把堯給關了起來(或是放逐了),然後又流放了堯的兒子丹朱,對外宣布說丹朱「頑兇」,自己取了帝位。

關於舜「禪讓」給禹的事情,今本(宋本)【竹書紀年】記錄的是「乃受舜禪,即天子之位」。但這句話明顯不可信,帶著濃濃的資治通鑒的味兒,嚴重懷疑是宋人夾進去的私貨(別忘了趙匡胤是怎麽黃袍加身的);古本的【竹書紀年】裏就沒有這句。

所以我們來看看【史記·五帝本紀】的記載:

(舜)踐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於蒼梧之野。葬於江南九疑,是為零陵。

蒼梧在哪裏?現在的湖南長沙到廣西桂林一帶。

舜的都城在哪裏?現在的山西省永濟市蒲州鎮。

從永濟到長沙走高速公路都要在1600公裏以上,而且當時的蒼梧完全就是一片蠻荒之地,舜是腦子抽抽了到蒼梧去「巡狩」?

西漢劉向所撰【列女傳】記載了舜的妃子娥皇、女英的故事:

虞二妃者,帝堯之二女也。長娥皇,次女英……娥皇為後,女英為妃……舜陟方,死於蒼梧,號曰重華。二妃死於江湘之間,俗謂之湘君。

也就是說,舜「禪位」給禹後,帶著全家去桂林旅遊,然後全家都死在那兒了?

筆者覺得,舜、禹「禪讓」背後的真相可能比堯、舜「禪讓」還要血腥得多。

禪讓這樣溫情脈脈的權力傳承不是不可能,但它只能存在於生產力低下、物質積累極為貧乏的原始公社時代;一旦文明發展到黃帝時代的水平,君主的位置就意味著掌握大量的財富和權力,而君主也成為一個利益集團的代理人,到了這種時候,禪讓就不可能發生了——哪怕君主本人想要禪讓,他背後的利益集團也不會輕易同意的。

生活在溫情脈脈的春秋時代的夫子還不滿足於他所處的環境,他要熱情地歌頌舜和禹是「不與」而憑借自己的德行繼承到首領之位;殊不知,他們一早就參與其中,並且經歷了怎樣血腥的鬥爭才奪取到原本不屬於他們的地位。

夫子當然也不會知道,他死後沒多久,這個讓他很不滿意的春秋時代也終結了,隨之而來的是一個充滿血腥吞並和屠殺的真正的「大爭之世」,七國之間的征戰,「爭地以戰,殺人盈野;爭城以戰,殺人盈城。」動不動就坑殺數萬、數十萬降卒的戰役,歷歷可數。

那麽,夫子是真的那麽天真地相信嗎?以他博覽群書的知識量,後世魏襄王時代的史官能知道的資訊他會不知道嗎?

很難讓人相信。

我們再來讀一遍夫子的原話:「巍巍乎,舜、禹之有天下也而不與焉!」

註意這裏面的「有」字,擁有、得到的意思,是一個動詞,是要透過一些動作或事件才能「有」的;而「不與」,則證明了確實有一些動作或事件,舜、禹作為上位者,他們當然會知道動作的每一個步驟並且參與主導、策劃,但是這些動作都是由下面的人去做的,舜、禹沒有參與執行而已。

也許夫子知道的比魏國的史官還要多、還要詳細。

但是他不說,他也不能說。他只能透過一些極為隱晦的詞句傳達出一些資訊,就如【春秋】一樣,也就是我們說的「微言大義」。

說了人設就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