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看到推翻、錯誤、糾正這些詞,頭就很大。事實上,大多數和【史記】不同的材料都是「來源不同」造成的問題。
來源不同,並沒有真假、優劣乃至高下之分。項羽看秦始皇車駕走過,我寫他說可取而代之,你寫他說當皇帝真爽。這兩種甚至多種材料到了史官手裏,人家就要篩選。不同的年代,史官們看到的材料源是不同的。
比如【史記·白起王翦列傳】記載:「斬首二十四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事在秦昭王十四年,白起攻打南韓魏國,俘虜了公孫喜。

胡家草場的西漢簡【歲紀】:「十四年,大勝韓、魏,殺公孫喜伊閒。」伊閒當即【史記】中大戰的發生地「伊闕」。閒通闕,古書多見互訛者。

惟獨公孫喜的下場,【史記】作俘虜,【戰國策】和胡家草場簡均作殺,可能是資料來源有異。不過胡家草場簡不避諱惠帝、文帝的「盈」、「恒」二字,其傳抄年代當在漢高祖年間或更早一些。
那麽,說不定司馬遷當年也有機會看到這一批說法,只不過他選擇了其他他認為更可采信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