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人物

應不應該對史記人物道德評價?

2022-11-06人物

蒙曼教授在講【大隋風雲】的時候說了一個問題:美國作家曾評述世界歷史最偉大的100個人,隋文帝占有一席。那麽為什麽傳統中國人普遍對隋文帝沒什麽感覺,但是在外國人眼中卻這麽高大呢?蒙曼教授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中國人看待歷史人物更喜歡看重軟指標:比如道德,人物經歷;外國人更重視硬指標,比如你對歷史的功績等等。隋文帝結束了魏晉南北朝的亂局,這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功績,盡管在中國人看來,對隋文帝的印象還不如隋煬帝那麽深刻(黑粉也是粉嘛),但是外國人不這麽認為。

軟指標也好,硬指標也罷,都是一個人的內容,通常情況下,沒有哪本史書對哪個人的功績進行隱瞞,史官們把一個人的一生的硬指標都概括了出來,那麽軟指標就需要史學家、評論家進行指摘,這是必要的。

我舉兩個例子;春秋時期齊國有兩個國君,一個是齊桓公的哥哥齊襄公,歷史上對他的評價並不好:與自己的妹妹文姜通奸,還害死了自己的妹夫魯桓公。但是如果沒有齊襄公在任期間的開疆拓土,齊桓公是很難做到在春秋時期稱霸的,這就是在看重道德的情況下也要重視貢獻。

另一個齊國國君是齊頃公,是齊桓公的孫子。齊頃公這個人屬於中下人等,發生在他身上最有名的事件就是他因為嘲笑前來聘問的晉國使者而引發戰爭的鬧劇:當初晉國使者郤克出使齊國,因為郤克是個殘疾(有人說是羅鍋,有人說是瘸子),齊頃公帶著母親看他的笑話,郤克十分生氣,於是聯合衛國、魯國和狄國攻打齊國。從這個角度看齊頃公就是個昏君,但是我對這個人就恨不起來。

戰爭期間,齊頃公的車夫對他說:「國君,你射對面中間的那個人,他是個君子。」齊頃公說:「既然是君子那就不能被傷害。」被他放過的人叫韓厥,韓厥最終生擒了齊頃公。

這時候齊頃公的車右(警衛員)逢醜父對韓厥說道:「寡人渴了,韓大夫能不能讓我的車右去給寡人找點水啊!」韓厥不知道誰是齊頃公,便允許了,逢醜父把齊頃公放走了,約莫齊頃公走遠了,逢醜父說:「對不起,我把你騙了,其實我只是個車右,剛才走的是齊侯。」這件事情後來被郤克知道了以後氣的要把逢醜父殺了,齊頃公回到陣營之後整理好殘兵敗將去營救逢醜父,一個國君能不畏艱險。主動救援一個對自己有救命之恩的大夫,這是很難得的。雖然齊頃公人不靠譜,但是每每讀到這一段,我也很感動。所以評價齊頃公的時候我們不僅要看到他不著調的一面,也要看到他有情有義的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