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縱覽 > 人物

如何評價容閎?在知道他的經歷後?

2023-01-10人物

從某種意義上說,容閎的一生其實有點尷尬。

他早就入了美國籍,但在美國,大家還是把他當作一個中國人。

雖然他是黑頭發、黃皮膚,但在中國,大家卻把他當作一個外國人。

1

1828 年,容閎出生在廣東香山縣一戶貧困的農民家庭。

在容閎 7 歲的時候,他被父親送到了澳門馬禮遜教會學校的預備班——原本屬於香山縣管轄的澳門,那時已經被葡萄牙實際占據了近 300 年。

容閎有一個哥哥,之前被父親送去了傳統的私塾。

如果按照現代人的思維,父親應該比較疼愛作為弟弟的容閎——把他送到了所謂的「國際學校」。

但事實恰恰相反:容閎的父親只能承擔一個人的學費,送哥哥去讀私塾,是希望他走「正道」考取功名;而送弟弟去讀教會學校,只是因為教會學校是免費的,將來畢業能做洋人的生意掙點小錢。

沒想到,容閎天資聰慧,在學校裏的成績非常出色,以至到了 1846 年,當校長布朗牧師因身體原因準備回國,並提出可以帶三個學生一起去美國的時候,容閎成了入選的三個孩子之一(另兩個分別叫黃勝和黃寬,後來一個在報界,一個在醫界,均有所成)。

必須指出的是,布朗先生確實是一個優秀且慈善的教育家,他負擔了三個孩子所有的出國費用,並給了三個孩子的父母一筆不菲的贍養費,然後就帶著三個勇敢的孩子去了美國。

漂洋過海後的容閎,進的是著名的位於麻薩諸塞州的孟松中學(Monson Academy)。

孟松中學可以資助一部份貧困學生讀大學,但條件是學生畢業後必須要做傳教士。

面對這樣一個優惠政策,當時正愁學費沒有著落的容閎最終還是選擇了拒絕。

他在後來寫的【西學東漸記】中是這樣回憶的:「予雖貧,自由所固有,他日竟學,無論何業,將擇其最有益於中國者為之。」

好在後來喬治亞州的一所婦女會願意不加任何附加條件地資助容閎,他最終得到了繼續深造的機會,而且考入的是連美國學生都羨慕的大學——耶魯大學。

當留著辮子、穿著馬褂的容閎走進耶魯大學校園的時候,一度成了美國學生圍觀的物件。

容閎一年以後就剪去了辮子,但他依舊有和其他同學不一樣的地方:一邊勤工儉學,一邊用成績說話——他的各科成績都很優秀,「英文論說」還在第二和第三學期都獲得了第一名。

如何評價容閎?在知道他的經歷後?

青年容閎

1854 年,容閎以優異的成績獲得了文學學士學位,成了第一個從耶魯大學畢業的中國人。

當時,以耶魯大學的文憑,容閎如果留在美國,找一份體面的工作其實是毫不困難的。

但容閎卻拒絕了友人的建議和挽留,決意回到中國,因為這是他出國前就立下的誌願:

「予之一身既受此文明之教育,則當使後予之人,亦享此同等之利益。

以西方之學術,灌輸於中國,使中國日趨於文明之境。」

2

1855 年,27 歲的耶魯大學海歸容閎,回到了中國。

剛開始,容閎遇到了不小的困惑。

一方面的困惑,來自他自己。

由於在很小的時候就離開了中國,容閎發現自己仿佛來自另一個世界,「中國反而成了異鄉」。

在回程路上,別人問容閎用中國話怎麽說「暗礁和沙灘」,他竟然半天無法表達,他自己也覺得非常尷尬。

另一方面的困惑,來自他的職業。

在回到中國後,容閎先後在廣州美國公使館、香港高等審判廳、上海海關等處任職,後來又在上海寶順洋行經營絲茶生意。

這些職業給容閎帶來了頗為豐厚的收入,但這些並不是容閎真正想要的——如果想要高薪和舒適的生活,他留在美國就行了。

容閎想做的事情,是改變中國。

而他為此付諸的第一次行動,就石破天驚——1860 年,他受兩名傳教士邀請,去了當時太平天國的「首都」天京(南京)。

按照後來容閎自己的說法,他去天京的目的,是想「考察一下太平天國」。

接待容閎的人,是他在香港時就認識的熟人——洪秀全的族弟、幹王洪仁玕。

洪仁玕為了體現對容閎的重視,特地給他封了一個「義」字頭的爵位並附上一封委任狀,希望他為太平天國效力。

但容閎經過幾天的觀察,很快對太平天國大失所望,認為這場革命不會成功,即便成功,也不過是「一姓之廢興,於國體及政治上,無重大改革之效果」。

於是他退回了委任狀,立刻離開了天京。

那麽,究竟應該怎樣實作自己的抱負呢?在又兜兜轉轉了三年之後,35 歲的容閎經人介紹,認識了一個他崇拜一生的人。

這個人,叫曾國藩。

1863 年,曾國藩透過自己的幕僚介紹,結識了容閎。

善於「看相」的曾國藩認為容閎面相很好,有威嚴又有膽識,一開始提出來讓容閎帶兵,但容閎卻認為這並非自己所長。

一直在與太平軍苦戰的曾國藩隨即又交給容閎一個任務:去外國采購機器,回來開工廠,生產槍械。

這是容閎想做並且擅長的,但他立刻給曾國藩提了一個建議:中國現在最缺的不是制造武器的工廠,而是生產制造武器及其他裝置的機器,即所謂的「制器之器」的工廠——機器母廠。

容閎甚至在當時就做出預言:「以中國原料之廉,人工之賤,將來自造之機器,必較購之歐美者廉多矣!」

如何評價容閎?在知道他的經歷後?

當時的江南制造總局

曾國藩欣然聽取了容閎的建議,授予容閎五品軍功頭銜,並請賜戴藍翎,讓容閎攜專款赴美國購買機器。

時值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容閎在購買機器的時候遭遇了不少困難,但他還是不辱使命,花了 8 個月,將采購的一批機器運抵上海。

這批機器隨後成了江南制造總局裏最新式、最重要的母機,不僅讓江南制造總局一躍成為當時遠東最大最完備的機器制造廠,也標誌著中國工業化正式起步。

經此一事,容閎聲名大振。

但在外人眼裏肥得流油的所謂「采購」,並不是容閎最希望做的事。

3

容閎一直認為,要改變中國,就要從教育入手。

按照容閎的設想,中國最好能每年固定派一批兒童去先進國家學習,學到本領後,再回來建設自己的國家——「借西方文明之學術以改良東方之文化,必可使此老大帝國,一變而為少年新中國。」

經過容閎的不斷努力和遊說,1872 年,在曾國藩和李鴻章等人的奏請之下,清廷終於答應每年選派 30 名兒童去美國留學。

容閎在聽到這個訊息後,稱自己:「乃喜而不寐,竟夜開眼如夜鷹,覺得此身飄飄然如淩雲步虛,忘其為偃臥床笫間。」

不過,容閎對於「幼童留美」這件事,還是估計得太樂觀了。

按照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想法,「幼童留美」之事有一個基本原則,就是必須「中學為體,西學為用」。

考慮到當時的時代背景,派幼童留美已經是一個非常激進的舉動,這樣要求也可以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