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天下 > 影視

周渝民上場,華語神劇要破9.5啊

2025-06-10影視

相信大家都在蹲這一天吧。


6年前,一部9.5分的華語劇橫空出世。


怎麽說呢,從沒想過華語劇能有這樣的格局,也沒想過有人能拍出來。


而現在,能超越它的,只有它自己——



我們與惡的距離2

The World Between Us: After the Flames



導演林君陽與編劇呂蒔媛再次聯手。


陣容換血。


第一季主演賈靜雯、溫升豪、吳慷仁等人仍會客串。



主角變成周渝民、薛仕淩, 雙金鐘視帝 首度同台飆戲。



楊貴媚、王子育、謝欣穎等多位重磅卡司坐鎮。


首更兩集,Sir第一時間追完。


可以預感到——


第二季會超越第一季。


為什麽?


故事更深入。


拍法更加成熟、自信。


今天提前準備好小板凳,讓我們一起見證新的神劇誕生。



01


同樣是 惡性 社會案件 。


同樣是被困局中的各方社會角色。


周渝民飾演的 馬藝森,父母給他起這個名字,似乎是想讓他成為醫生。


果然如願以償— —


他當上了精神科醫生,娶妻生子,有了幸福的家庭。


但沒想到,那些新聞頭版裏的事件,會結結實實落在他的頭上。


超市縱火案。


兇手澆上汽油,點燃了超市外的一台電動車。


操 操你媽的 操



結果,火勢不受控制。


導致五人死亡,十二人受傷。



馬藝森的妻子和兒子,就葬身在火海。


世間怎麽會有這樣的魔鬼呢?


更可怕的是。


就如【與惡】系列一直在拷問的——


「我們」離魔鬼,究竟又有多遠?


失去妻兒的馬藝森,他不再關心兇手是個什麽樣的人,作案原因是什麽。


只想一腳油門,把他撞死。



而在這之前。


他還是個穿白大褂的大夫,脾氣好,形象好,還做精神病人的社會矯正工作。


此時的他,卻成了「潛在兇手」。


是不 是可以這樣說——


縱火案的兇手在行兇之前,也可能是個再正常不過的人?


另一個案件。


出租車司機捅死警察,但被判無罪。


因為,經鑒定患有精神疾病。


但「懲罰」,並沒有消失。


而是轉嫁到了他妻子和孩子身上。


妻子陳又茗(謝欣穎 飾)好不容易攢點錢,當街給受害者家屬下跪,希望對方收下賠償……



父親的缺失,旁人的白眼,母親的崩潰。


都剝奪了孩子一個正常的童年。


-最後悔和你爸結婚,把你們兩個生下來

-是我們兩個逼你生的嗎

每天不知道在亂什麽

-對啦我亂啦

我亂到 想要去殺人啦



【與惡】播出6年後。


劇中的現象並沒有消失,反而隨著互聯網碎片化的資訊,變本加厲了。


「網路判案,人均死刑起步。」



情緒化。


或者說,是被演算法不斷摺積起來的恨意和憤怒,成為了當下輿論空間裏最同行的話語。


這可能就是諷刺的地方。


編劇和導演耗時6年,翻閱大量卷宗,不斷打磨故事,試圖重新擦亮大眾的理性。


但傳統電視劇的生產和傳播,怎麽可能比得上今天幾秒鐘,配上「資料畫面」和洗腦BGM就點贊數十萬的短視訊呢?


一傅眾咻。


我們與惡的距離,還在不斷縮小。



02


【與惡2】的重點,當然不僅是兩個家庭的崩壞。


有人嫌棄它前兩集的慢吞吞,但Sir卻驚喜於相較於第一部,續作向我們呈現的更大的版圖。


如果說第一部講的是加害人與被害人的切換,講人權和程式正義的重要性。



那麽第二部的重點便不僅是人,而是 社會的不同階級。


政界的高政光(薛仕淩 飾)。


帶有理想主義色彩,他從政,想要推動社會進步。


支持同性婚姻,同情維權的農民,也總是願意幫助身邊的人。


他和馬亦森是世交。


馬亦森出事後,他住進他家,擔心他做出傻事。



可是呢。


馬的妻兒被燒死了。


高的政治主張,是支持廢除死刑的。



如何面對這種矛盾?


「水至清則無魚」,用來形容他很貼切。


不混圈子,容易輕信他人,辦事不講人情世故。



你以為清廉就能做好官?


事實是,媒體捕風捉影,說他私生活不幹凈,疫情期間不作為,收黑錢。


還有人發起讓他倒台的運動。



政治理想和現實的沖突。


從工作,貫穿到生活——


朋友的變故,會改變他的立場嗎?


關於精神病殺人。


醫生面對當局將處理精神病犯人施壓給機構的做法持保留意見。


他們說:政治不應該淩駕於專業。



而到了政治上,政客又堅持不能一味增加關押時長。



可民眾呢?


面對精神病殺人的無罪判決,選票,就是最後的抗議。



沒人願意站在其他人的角度思考, 所有人都只在乎自己的利益。


如果說第一季,最大的導火線是媒體。


媒體搶新聞,媒體求快。


媒體激化了受害者和加害者家屬的矛盾。


那麽第二季呢?


是階級如何在無形中塑造人的命運的,以及在這一種現實下,法律所說的公平,是否還值得被相信。


面對爸爸身為精神病殺人犯,媽媽生死未蔔的天崩開局。


又茗的兒子羅譽(白潤音 飾)為了養活妹妹,只能選擇犯罪。


他幫人取黑錢,結果被警察當街逮個正著。



幸好這時,一對情侶出手幫助了他。


女生是政治高官的千金, 也是小孩的輔導老師。


男生不過是個普通打工仔。


兩人將孩子送回家後,在車上有這樣一段對話。

女:我叫他讀書有錯嗎,讀書不重要嗎。

男:他現在不知道媽媽去哪,並且可能自殺,爸爸又在坐牢,哪有心情讀書。

女:就是這樣才要好好讀書啊!

我希望他先不要管那些無法解決的事情,努力讀書而已。

男:努力,是建立在好運和背景上,才有可能改變,不是努力就夠。

他現在能想到借錢要還,為了保護妹妹去當車手,已經是他的生活經驗裏面最努力的事情了。



誰對,誰錯?


好像都有道理。


這個世界,努力就夠了嗎?


如果不夠,就從此不再努力了嗎?


一個精神病人犯罪,圍繞他的是三方:


家屬、公眾、政府。


他們的下半生如何繼續?正義如何厘清?法制怎樣施展?


每一個個體的程式,都是一節社會的階梯。



03


6年過去了,我們為何還在期待【與惡】系列推出新作?


毫無疑問。


【與惡1】是台劇天花板中最為堅固的存在之一,它向我們展示了華語劇的深度性與可能性。


在它之前,我們或許從未想過,可以如此呈現一樁全民公憤的社會案件。


人物,沒有絕對的好壞。


兇神惡煞,一言不合就大發飆的……


受害者家屬。




弱小可憐,以淚洗臉茍且偷生的……


加害者家屬。




正得發邪,為殺人犯竭力開脫的……


律師。




抹黑?洗白?顛倒是非?


都不是。


【與惡1】是想以多個視角,重審人的善與惡,以及重新思考一樁罪案引發的疑問。



而問題,沒有絕對的答案。


一名男子,闖入電影院,舉起槍來無差別射擊。


9死,21傷,傷亡者大多是孩童。



犯罪者當場被逮捕。


證據確鑿,動機不明。


直到大結局,仍未清楚他為何殺人。


編劇 呂蒔媛曾說:

其實我們應該不是真的知道,或甚至我們真的不知道原因。


這也是【與惡】創作團隊的誠實之處——


他們不假裝全知全能,隨便塞一個答案餵飽觀眾。


而是明明白白坦誠他們的困惑:


惡到底從何而來?


我們該如何預防它的再次發生?


我們該如何治療它留下的創傷?




議題,則有著絕對的深入。


透過 一起無差別傷人案,全方位深入社會的肌理,將藏在現實褶皺處的汙垢翻出來曬。


新聞倫理、程式正義、網路暴力、公共安全、精神障礙患者的社會偏見……


在【與惡1】中,賈靜雯所飾演的新聞主編,曾問過後輩一個問題。


在Sir看來,這也是【與惡】創作團隊向觀眾的發問:


敢不敢踏進現實的世界



前作的優質,自然 點燃 觀眾對續作的期待。


另一方面,貧瘠的市場,更顯得【與惡】系列的珍貴。


當6年前【與惡1】在內地掀起觀劇熱潮,本以為會激發同型別題材的高質產出。


可惜的是,在這之後, 鮮有深度探討「無差別傷人」等議題的華語劇。


與此同時。


影視愈發照進現實。


極端惡性事件頻發,可往往只有一紙通報,與「只求滅殺、不求思考」的呼聲。


將所有的惡,歸咎於某個人的變質上。


未等查清一個人為何變質、一個社會為何頻頻有人變質。


便迫不及待的「斬立決」,然後大呼正義、痛快、殺雞儆猴。


不是不允許死刑,更並非是為犯人脫罪。


問題是。


急急地殺掉一個人,就能根治問題、永保平安嗎?


我們只能頻頻回望,從過往的影視作品中尋找當下的註腳。


△ 奉上王赦律師的回答


所以,我們對【與惡2】的期待。


不僅僅是期待一個演技線上、人物立體、故事到位、節奏流暢的好作品。


我們還在期待——


能不能在影視劇中看到當下的現實?


能不能重現被「一刀切」所閹割的復雜問題與真實人性?


能不能被創作者尊重、珍視,而不是哄孩子式的糊弄?


一場成年人對公共議題的對談,而不是一場簡單的泄憤。


目前來看,【與惡】系列的創作團隊,還在袒露自己赤誠的創作之心。


他們不僅延續第一季所關懷的社會問題——


縱火案與無差別傷人、法醫案與精神障礙、蓬鐵案與公共安全……


他們還顯露出更蓬勃的創作野心——


在【與惡1】中,官場政治是隱身的,只在 新聞報道與眾人對話中出現。


到了【與惡2】,官場政治直接露面,顯然會是這一季的重頭戲部份之一。



同時,他們沒有丟掉溫暖的底色,與對人的關懷。


呂蒔媛談到新一季的創作核心,講到了四個詞:


「第二季【我們與惡的距離】故事想講的四個關鍵字,是 選擇、修復、理解和接住 。」


在每一集的片頭,都會居中出現一行字:


沒有人該是一座孤島



沒有人該是一座孤島。


是一個人倒下,會有另外一群人接住的暖心群島。


當馬亦森因妻子、兒子的離世,而變得陰郁、暴戾,想以暴制暴殺死兇手的時候。


他周圍的同事,紛紛伸手來接住從情緒高位墜落的他——


時刻盯著他,一旦發現他不對勁,便沖出去委婉制止;


時刻陪著他,同時也理解他,留給他舔舐傷口的空間。


△ 所有的巧合,背後都是善意的安排


這種人與人的關聯性,也意味著——


如果一個人倒下之後,沒有人與社會來接住,那他極可能會墜入人性的深淵。


羅譽,法醫案兇手的孩子,一個沒人管的孩子。


爸爸因殺人被監管起來,媽媽因壓力過大而失蹤。


他懂事得令人心疼,是一個小天使——


會給媽媽和妹妹做早餐,小小年紀獨自撐起家。



但他的未來,也讓人擔憂得心揪起來——


被校園霸淩、被唆使著幹壞事、吃不起飯只能搞貸款、偷酒喝醉……


離「惡魔」,似乎只剩下一線之差。



除了原生家庭的遺棄。


整個社會也在對他選擇性可見。


需要提醒的是,他的名字,出現在第二集的片頭——


羅譽| 未來 。



這也在提醒——


這個孩子的未來,意味著我們的未來。


而當一個孩子,沒有大人、家庭、校園、社會接住。


他的未來,與惡的距離,會有多遠?


漠視孩子存在的成人、家庭、校園與社會,與惡的距離又有多遠?


對此,乃至於對種種問題。


【與惡2】不一定能給出現實的解法,但不會給你一個從眾的作答。


沒有用所謂的「大快人心」「正義降臨」的光明結局,去掩蓋罪惡,達到安撫群眾情緒的效果。


它一次次敲擊罪惡,發出驚悚的聲音,讓我們的虛偽和逃避,都無處隱藏。


Sir相信這就是鶴立雞群的【與惡】。


很遺憾,我們與它的距離,還很遠很遠。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